練武之人必需知道的一些武訣!

1,練拳不練把,等於胡亂打。

「把是拳之王」,「練拳不練把」。這兩句中的「把」是指高級的散手動作,是克敵制勝的絕招妙術。「把」是無數拳家從交手比武中提煉升華出來,潛心揣摩,又應用於實戰中,經受了無數次的挑戰和考驗,經過歲月長河的淘洗流傳了下來。這正是武術技術形成和發展的歷程,在初步的實踐中獲得形式,又多次在實踐中得到發展。經過不斷認識、反覆綜合,逐漸上升到技擊理論。以這些理論為指導,更加變化、發展、豐富了武術的形成。

把是拳術中的精華,也是調動人體潛能的一種方法。這些把法看上去很簡單,但其可以變化幾種、幾十種,在訓練中按照一定的方法依次練習,反覆錘鍊,要體會到其中奧妙,需花好多年,應有一杆子扎到底的精神。在應用時,可因敵而變;再加上功力,三招兩式就可解決戰鬥。若不得要領,相應的技能是練不出來的。

Advertisements

聞名的招法極多,如:太極拳中的斷勁法、彈擊法,定人發人的攔截手;形意拳中的崩拳,迎面掌;大成拳中的三角步、旱地行舟;八極拳中的猛虎硬爬山;三皇炮捶中的夫子三拱手;以及虎撲、插拳、塌掌、炮拳、黑狗鑽襠、丹鳳朝陽等等。

2,招沒絕,功夫有絕

「招」是指散手中的招術。絕招是某些武術家在某個招術上練得精;兼之有較深的硬功,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所向披糜,使人難以抵擋,屢用屢勝,代代相傳,成了所謂絕招。絕招是相對的,天下無敵的絕招是沒有的,但功夫是絕的。絕招仍是散手絕技的精華。如清末形意名家郭雲深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這高深的造詣,是多年練功的結果。因此練武一定要練內功。

《少林拳術秘訣》指出:「柔術(武術)之派別習尚甚繁,而要以氣功為始終之則,神功為造詣之精!」意思是拳種門派雖多,但共同的原則乃氣功鍛煉,這是達精深造詣 「神功」的唯一正確途徑。又說: 「嘗見鄉裡間之年少子弟,有專力技術而面黃肌瘦者,更有因而漸成癆瘵以者……」這是練功不得法違背人體生理,單純追求技擊。「外壯」反致殘身殞命。今天練功不得法者亦不在個別,如以手擊磚石、千層紙致手骨畸形,皮肉非正常增生變厚,皮下組織神經受損,雙手麻木振顫的;有以肩背撞樹,致胃腸下降數厘米,遭受針葯開刀之苦;有練功至花甲者,身架不正,窪胸弓背,筋絡不合;氣血不調,釀發諸病,苦不堪言等等。書中分析說: 「蓋以外功之練習,乃肉體筋骨所有事」而內功之修養,實性命精神所皈依。離而.二之,則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則為神功緻!」那種「既昧於呼吸運使之精,復不鮮剛柔虛實之妙,乃以兩臂血氣之力,習於一拳半褪之方,遂自命個中專家。此下乘之拳技!」說明不配合氣功鍛煉的簡單「外練」,不過是下乘功夫。

Advertisements

3,師傅領進門,成藝在自身

武術內容豐富,門類繁多,各門武術都有自己的技擊特點及訓練方式,成為一種獨立的完整體系。所以入武功之門最好有老師指點。而拜師學藝是容易做到的,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能否學有所成,還須看每人練功的自覺性、艱苦性。練武的要旨,在練不在學。學習雖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只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練,練會動作,練懂技法,練深功力,練強身體和意志。

武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若只學會老師或書本上的招法、理論,疏於練習和實踐,那樣始終變不成自己的東西。對武術精髓的理解,正象陸遊詩云: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練功關鍵點在自身的決心、苦心、耐心、恆 心,只要勤學苦練,定能領悟拳旨、武、意。

4,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這裡的「力」是指蠻力。拳術則應用避實擊虛的技擊方法,以避開或化去對方的蠻力,或借其力而打之,所以說「力不打拳」。「功」是指氣功、硬功之類的功夫,硬功勝於蠻力,氣功不畏打擊,因而拳家每為精於功夫著所擊敗,所以說「拳不打功」。

力不打拳,拳不打功是對力、拳、功三者本質特點的簡明概括。也是對武術水平一般的人而言的。因此不能機械理解。因為拳術對力、拳、功三者是同等重視和鍛煉的。另一層意思是拳術既然能夠避力,也應能夠避功。所以勝負之數,取決於技擊和功力是否熟練和精純.

5,拳不離手,手部離拳

學者在有明師之後,欲得驚人藝,自己就要下苦功。此諺含有專一和有恆兩層意思。專一即對所習武藝應專心致志、朝夕揣摩、刻苦研練,就能闡幽索隱,發其秘旨。練武能用功、用心者,即使是極簡單的手法,也能變化萬端,得其實用,拳術的真義即在於此。有些名家長拳短打、內外家並通。無一不是在精研一門有成之後,觸類旁通,研習百家特點,而後又由博返約,以精專一門聞名的。練武最忌東學學、西看看、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或者茄子西瓜一把抓,成為三腳貓。更忌不動腦子思考拳理拳法,那只是勞苦身體、舞動肢體的運動而已。

有恆就是窮畢生精力痴迷於武術,不隨意作輟,今天練得好,只能說明今天,明天不練,明天就會出現功退。一旦功夫練成,就不必特別苦練了,每天只須隨意活動活動,以活潑氣機,否則反會老化、僵化。但這只是功達化境之後,所要做的。

6,太極無法,動即是法

「法」是從實踐中抽象和提煉出來的,它能指導實踐,但不能代替實踐。這句話強調隨機應變。

技擊首先要有鎮靜的情緒,這樣頭腦清晰,才能隨機應變。每一個動作都要精神集中,力量貫注,並以極大的耐力、機警和準確,來實現技擊的目的或鍛煉的要求。如果,知進不敢進,就會不得其利,反受其害;當斷不斷,必被其亂。歌曰:劍到身邊心不亂,拳到眼前亦等閑。一慌一亂神無主,渾身招法也枉然。再有接手時須不假思索,不求中而中。戚繼光說:「奇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這是動作的自動化。在與敵周旋中應自然而然,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指上打下,晃左攻右;或有意賣個破綻,誘敵進招,隨後破招還招;或虛晃一槍,佯輸偽敗,掉頭就溜,突然殺個回馬槍……。兵不厭詐是也。

7,精要充沛,氣冝沉

「精要充沛」為長拳八法之一。長拳的精神和氣勢要做到精足神滿,象江河怒潮、像雷霆萬鈞,顯示出武術的技擊內涵。這種鼓盪的氣魄,並不只限於面部表情上,而是貫注在動作的動靜起伏的運動之中。拳勢雄健的氣魄,絕不是故作怒態,橫眉豎目,齜牙咧嘴的兇橫相,這樣不僅會自散其神,並且露形露意。這在武術運動中是不允許的。

氣宜沉是八法對長拳的呼吸要求,即氣沉丹田。呼吸關係著運動的持久性和勁力的催動(以氣催力)。長拳結構複雜,運動量大,需氧氣量也就大。如果不能正確運用呼吸方法,就易使氣血上涌,造成氣促力短,頭暈噁心,使運動不能持久,動作的協調性、穩定性遭到破壞,影響動作的完成和技術的發揮。因此必須掌握氣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在長拳中有提、托、聚、沉四種呼吸法。跳躍動作用提法;靜止性動作用托法;發勁、短促動作用聚法;高姿轉入低姿動作用沉法。這些呼吸方法應隨動作的變化自然進行,不能故意做作。但所有呼吸均應遵循「氣宜沉」的基本要求。

8,進手容易固守難

進手,又稱進招、發手,是技擊中向對手發起進攻的一種手段。固守是進手的相反的概念,是交手中的防衛能力,即指控制、閃化或躲避對方的進攻。在交手中若不能很好的防禦,就無法發動進攻。在處於劣勢時,進攻反擊並不太困難,但在防守對方的進擊時,是較吃力的,相對來說防禦較進攻難大度要大些。

防守的形式有以下幾種:閃躲法;順力破直力法,即引進落空,以小力勝大力;橫力破直力法,即以巧勝拙之法,易於掌握;逆力防守發,當來不及閃化,逆其來力阻擋、格架,以硬碰硬,多攻打肘膝關節部位。

9,練功容易守功難

「守功」有兩個含義。一指練功要「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練功。只要不間斷,每次練功都認真對待,即能將功守住,並可逐步提高功藝和體制水平。

二指「守身如玉」,即練功與養生應密切配合。《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著,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可見遵守與不遵守修養之道,兩種結局有著天壤之別。古人還說:「養生之士,先保其精,精滿則氣壯,氣壯則神旺,神旺則身健,身健則少病,內則五臟敷華,外側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矣。」「內勞神明,外勞形質,俱是夭折,惟房勞較甚,為其行與神交用,精與氣均傷也。」又如清末有個武狀元陳國璧,年輕時體格魁梧非凡,精武藝,有舉鼎之力,但其步入中年後,花天酒地,荒廢練功,未到晚年就已經百骸俱廢,骨瘦行瘠了。這就是沒有「守功」的緣故。以上的論述和事例對今天的練功者,特別是中老年人更須引以為戒。

10,一寸長,一寸強

這是一句流傳久遠的拳諺。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曾多次提到。在交戰中,以先擊中對方為目的。若身材高大或使用器械較長,則比較有利。在兩人身體條件(臂長和腿長)及器械長度相等的情況下,如某方做到筋骨伸長,雖僅僅一分之微,就多一份勝利的可能。在攻防實戰中確能爭到一分之微,就可先入為主,取得戰機。不僅在戰術距離上佔據優勢,而且從擊發的的力量上也能優於對方,進而取得戰術的主動權。可見得之則勝,失之則敗,因此雙方都要爭取。比如沖拳時擰腰、順肩、急旋臂,增加了進攻距離,就能夠著對方。

使用兵器道理相同。例如,槍的長度一定,槍太長則笨重不靈便,此時握槍要握槍把盡頭。若在手掌後面留出一小段槍把,可使手腕緊張而影響動作的靈活性,並損失了一定的進攻距離。清人吳殳說:「執槍必須盡根,余謂槍根(即槍把)當在掌心中,與臂骨直隊,則靈活而長」。 正確的握槍可以「靈活而長」。還有一招單手槍「青龍獻爪勢」,最為大限度的增加進攻距離。

不論出拳、刺劍、劈刀都要順肩擰腰;側踹時上身側倒、踢出的腿髖關節要挺直,這都是為了「一寸長而一寸強」。

11,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練武者應格守自覺、有恆、刻苦的信條,一年四季應練功不輟。

三九三伏是冬夏兩季最冷和最熱的日子,堅持鍛煉,能錘練人們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只有不畏嚴寒酷暑,功才能有所進步和成功。若因天氣的變化而停頓下來,這樣的小困難都征服不了,那麼在長期艱苦的武術運動中,就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甚至半途而廢。

三九三伏更應加緊鍛煉,這是因為在冬夏兩季嚴寒酷暑之際,人體生理活動要發生適應性的變化,最顯著的是皮膚和末梢(淺表)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冬夏加緊練武,能使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大大提高,更臻強健,用行家的話說,苦練三九三伏最能長功夫。

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血隨季節不同有內外、上下的變化。春季氣暖,氣血由下向上移動,夏季氣熱,氣血向外表聚集;秋季氣涼,氣血由外向內轉移;冬季氣寒,氣血向內聚集。溫熱氣候,氣血易通全身,尤其是夏季,氣血易通「大周天」,冬季則只易通「小周天」。三九天是最冷、最陰、最靜、最閑、最藏的時日,此時練功有堅陰養精之效。所以應據氣血隨季節變化的規律,加強季節性練功,這樣較易取得大的進展和收穫。

因為冬夏兩季氣候的特殊性,要講求科學練功。三九天寒地凍,人體僵硬程度大而脆,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活動,使全身肌肉、韌帶、血管、關節適應后,再進行大運動量,以防出現意外傷害事故。如遇濃霧大雪的天氣,尤其在城市,霧、雪可阻止空氣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質向高空擴散,使空氣變污濁,因此不宜在室外練功,可在室內進行,並適當調整運動量。另外,也不要穿塑料底鞋,塑料因冷變硬,與凍地間的摩擦力變小,易滑跌。

夏季應在早晨進行鍛煉。場地應選陰涼通風處。當滿身大汗時切忌身處風口或在電扇前吹涼,容易感冒和招致肩、腰、膝風寒痛(中醫名為痹症)。夏季體力消耗大,運動量要適宜,可加強技術的研練。大汗后,可用溫水擦洗,飲一些淡鹽開水,以補充因出汗而喪失的鹽分,以防抽筋和中暑;忌一次大量飲水,防止加重心臟負擔、使體內鹽分濃度變低。

12,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源於《潛確類書》卷六十: 「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日:『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這條諺語說明,只要能下苦功夫,專註,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