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醫胡維勤:中央首長為何長壽?這些養生長壽方你得知道!

▲胡維勤 1971年上調到北京擔任中央領導的醫療保健工作。曾擔任朱德、華國鋒的專職保健醫師。

我們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可見過去能夠活到70歲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醫療科技發達、醫療普及程度很高的現在,能夠活過百歲的壽星也是鳳毛麟角。可是,按照生物界公認的生長期測演算法來計算,人的自然壽命應當在100~175歲。

80多歲的紅牆名醫胡維勤,50餘年行醫心得,告訴你健康有道可尋,生命在我不在天!以下是胡維勤總結的對於養生的看法和十句長壽心得,看看中央保健醫是怎樣給領導人保健的。

  • 氣血越平衡,壽命就越長

一棵樹,最重要的是根,樹葉枯黃了,從上面很難找出原因,將目光下移,一看樹根,是水澆多了,還是旱了,是生蟲了,還是該鬆土了,你一眼就會明白。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氣血,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了,眼睛不能只盯著這個部位,應從氣血去尋找原因。氣血一平衡,疼痛自然會消失。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氣血這個根本入手,恐怕你只能在身體的上下左右疲於奔命了。為什麼呢?因為氣血是流動的,疾病也是移動的。

我時常將身體比喻為一個桶,將疾病比喻為桶里的水,將氣血比喻為組成這隻桶的幾塊木板。從生到死,疾病一直都潛伏在我們的身體里,就像桶里的水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疾病一直潛伏,不要流淌出來。長壽者之所以活得長,是因為他將水桶裝滿了水;夭折者之所以活得短,是因為他桶里的水只裝了很少的一點,就漏掉了。請大家注意:

水桶能裝多少水,不是由最長的那塊木板決定,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人能活多久,不是由身體最強的那一部分決定,而是取決於身體最弱的那一部分。

一個人身體99%都很好,只要1%出現了問題,而且問題很嚴重,那麼,他的身體就會由最差的這1%來決定。身體的好壞不取決於你好的部分有多好,而是取決於你差的部分有多差。所以,養生的宗旨就是尋求身體的平衡,而身體平衡的關鍵就是氣血的平衡。氣血一平衡,身體好的部分雖然不是很突出了,但差的部分卻會好起來。這樣,你的短板就變長了。

天地陰陽和諧了,各行各業就開始興旺起來;人體氣血平衡了,各種疾病就會慢慢好起來。心臟的氣血逐漸平衡了,三天兩頭的心慌、心悸、憋悶,就會漸漸消失,心臟病就會慢慢好起來;腸胃的氣血逐漸平衡了,腸炎、胃潰瘍等疾病也會慢慢好起來;肝臟的氣血平衡了,肝病就會逐漸好轉……

所以,氣血是養生的中心,平衡是氣血的宗旨。將氣血調得平衡,體弱的人可以長壽;氣血如果失衡,身壯如牛的硬漢也可能一夜暴死。

  • 10句長壽心得

01 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七八成飽保健康」這個理論,是古人經過上千年的醫療和生活實踐,總結出併流傳到今天的生活智慧!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七八成飽」也確實有益身體,而且這種養生方式適用於所有人。嬰幼兒「七八成飽」可以避免食物對腸胃的傷害;年輕人「七八成飽」可以遠離亞健康;老年人「七八成飽」可以減緩衰老和死亡的腳步。

我之所以說得如此肯定,是因為「七八成飽」給人的五臟六腑都減輕了負擔,可以起到調養「五臟六腑」的作用。

七八成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程度?所謂「七八成飽」,是說我們平時吃飯不要太飽,要在感覺稍微還有一點點飢餓感的時候就停止進食,因為那時候就是所謂的「七八成飽」的時候。

02 身體要健康,養足氣和血

在中醫看來,人體健康的基礎是兩樣東西——氣和血。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說,人體像一部汽車,氣就是推動汽車前進的動力,血就是產生動力的燃料汽油。只要人體內的這兩種物質充足且平衡,人體就能確保健康。

補氣的食物有:五穀雜糧、雞、鴨、鵝、魚、鴿子等;中藥中的人蔘、黃芪、党參、太子參、白朮、茯苓、甘草、升麻、西洋參等是最好的補氣葯。

補血的食物有:黑木耳、紅棗、花生、菠菜、莧菜、豬肝、豬血等;補血中藥則有紅棗、阿膠、雞血藤、熟地黃、黃芪、何首烏等。

03 起居順天意,菩薩也幫你

當人們的生活和起居順應了自然,才能健康長壽。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沒有規律,或者是節奏十分混亂,那麼就會對身體的健康以及長壽造成危害。我從事醫療保健工作這些年,遇見過的壽星都過著有規律的生活。

從古到今,因為起居沒有規律、勞累過度而壽命很短的人是很普遍的。

三國時代,諸葛亮睡眠不規律,而且事事參與,長期勞累過度,身心疲憊,去世時只有53歲。

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享年73歲的孔子,就算是壽星了。孔子之所以能長壽,就因為他的生活一直都很規律,有固定的進餐時間,每年春天去春遊,放鬆身心。

現在,有很多人為了工作,經常加班加點,有時廢寢忘食,從而導致身體衰弱,早送性命,無不讓人惋惜。還有些人喜歡遊戲人生,經常通宵喝酒作樂,生活沒有一點規律,導致未老先衰,甚至可能短命而亡,這不是很可悲嗎?

04 清晨拍拍手,補氣又延年

清晨,我們在公園中經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在拍手,這樣做對身體是十分有好處的。我也經常會建議一些患者,在清晨進行拍手。

手是陽氣的大本營。手穴共有39個,拍手可以震動陽氣,推動全身氣的運行。並且拍手是一種至剛至陽的養生方法,常拍手有補氣健身的功效。《黃帝內經》上說「心藏神、肝藏魂」,指的是心和肝與人全身的經絡相連,因此拍手在調養肝臟方面也有明顯的作用。

太陽初升之時,萬物蘇醒,天地間陽氣不斷彙集,人體內陽氣也順應這一規律開始萌發,此時配以拍手,能促進陽氣的進一步升發,使全身之氣運行無阻。

05 餐桌「盤子」越多,身體越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長壽指數排名表,日本排名第一,而且日本人的胃癌、腎臟病、心臟病、高血壓、風濕痛、皮膚病及頭髮掉落等最常見病症的發病率遠遠低於其他國家,這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們的飲食結構非常合理。

日本的女人幾乎每天都要數著盤子做菜,餐桌上有多少盤子就等於擁有了多少養生之道,盤子越多身體就越健康。他們認為每天都要吃夠「30種食物」,只有攝入多種食物,才能為人體供給足夠的養分。

這種每天吃夠30種食物的理論,放在我們中國一樣實用。我們要想保證健康,最好每天都能均衡全面地食用穀物、蔬菜、水果、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奶品及奶製品、豆類、豆製品和油脂,充分地「雜食」。

06 先喝湯后吃飯,血糖減一半

有順口溜說:「先喝湯后吃飯,苗條又健康;先喝湯后吃飯,血糖減一半。」這也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我們在飯前先喝湯,人吃的東西通常可以比正常食量減少三分之一左右,「七八成飽」的度就容易掌控了。

飯前喝湯的好處不僅僅是控制食量,還可以幫助我們防治多種消化道疾病。記住並堅持這樣的用餐順序,你就向健康長壽又邁進了一步。

07 按摩陽溪穴,煙癮不再犯

我的很多病人在聽我講完抽煙的害處后,都有了很強的戒煙願望。但是,一旦煙癮發作,願望就抵不過誘惑了,總想著抽完這根我就戒!

我想了一下戒煙的原理,就推測應該按摩陽溪穴來戒煙。因為吸煙的人按捏此穴會有明顯疼痛,如果經常自己按壓這個穴位,特別是煙癮發作時用力按壓捏掐,人逐漸對這種較為劇烈的疼痛產生條件反射,就能明顯抑制煙癮的發作。

這個穴位很好取,就是把手指頭一翹,大拇指一翹,我們這個穴位中醫中叫陽溪,正好是在兩個肌腱的中間。大拇指往起一翹,大拇指的根部就會出現兩個肌腱,這個坑裡面這個穴就叫陽溪穴。每天按壓這個部位會抑制煙癮,從而就能戒掉煙癮。

08 睡眠足又好,疾病不來找

我經常跟病人說,不管是從中醫學還是西醫學上講,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會擁有健康的身體。睡眠不僅是人的一種生理需要,也是一種能力。在人的一生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人們處於睡眠狀態的時候,大腦和身體才能夠獲得完全的休息、恢復。

想要睡好又睡足,睡前養生應注意:睡前要心情安寧,全身放鬆;睡眠環境一定要寧靜柔和;選擇最好的睡眠姿勢,向右側卧,微曲雙腿;睡中別張口;睡前別吃東西;臨睡前用一盆熱水泡泡腳;睡中不蒙頭;選擇正確的睡眠方位,睡覺最好頭朝南。

09 半夜醒來無法睡,咽津養生法補血

如果半夜醒了睡不著,可以試試咽津養生法。在床邊或凳子上安坐,上身挺直,兩腿稍稍分開,與肩同寬,將手自然輕放在大腿上,全身放鬆,摒棄一切私心雜念,眼睛輕輕閉上,嘴唇微合,將注意力集中在口腔。

先用舌頭攪動牙齒,一般圍繞順時針輕輕攪動36次,舌頭不要用勁過大,要自然溫柔,攪動完之後,舌尖頂住上頜1~2分鐘,此時腮腺和舌下腺分泌較多的唾液,當口中含滿唾液時,含漱36次。漱津后,分3次咽下唾液。其實一樣的原理,適度嚼嚼口香糖也是一種養生方式。有條件的,還可以每天含服1~2片西洋參片。

10 食物顏色很關鍵,根據顏色選食物

想要吃對、吃健康,就要了解不同顏色的食物到底都有哪些營養成分,什麼人才適合吃。

綠色食物:養肝明目

比如菠菜、空心菜、芥藍、茼蒿、小油菜、青椒、韭菜等綠色蔬菜,番石榴、獼猴桃等綠色水果,海帶、海藻等海洋中的植物性食物。

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無機鹽、微量元素以及其他維生素,具有清熱、解毒、清補的功能作用,尤其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而且,這類食物熱能低,適合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人作為保健食品經常食用。

紅色食物:養心入血

包括:動物性食物(各種肉類、動物血等)和一些蔬菜(西紅柿、胡蘿蔔等)、水果、豆類等植物性食物。

黑色食物:補腎延年

包括:帶有黑顏色的植物性食物,比如黑米、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髮菜、冬菇、黑棗等,以及烏雞(竹絲雞)、黑狗肉等動物性食物。

黑色食物富含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含有齊全的多種氨基酸,對於人體降低血脂、滋補、美容及延年益壽意義重大。

白色食物:補肺潤燥

包括:穀類食物,還包括菱角、蓮藕等澱粉類食物,以及冬瓜、甜瓜、竹筍、花菜、白蘿蔔等白色蔬菜和豆腐、牛奶等白色食物。

白色食物對調節視覺與安定情緒有一定作用,對於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益處也頗多。

版權聲明:本文綜合自《胖補氣,瘦補血》一書、健康時報;歡迎向「中醫養生經」微信公號留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