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暫停史

關於睡眠呼吸暫停的最早描述要追溯到古希臘神話中有關巴克利斯的記載。他生於公元前360年,是宙斯的兒子、主管釀酒的神。生來就奇胖無比,以至於會客時必須在面前放置一個大箱子,遮住身體的其他部位,只露出頭臉來與人交談,吃飯時只能通過人工的方法,將飲食送到胃裡。除了暴飲暴食外,他還十分貪睡,需要專人將又細又長的針通過肥厚的脂肪層刺入肌肉,只有劇烈的疼痛才能將他從酣睡中喚醒。睡眠時他還發出可怕的鼾聲,頻繁出現呼吸停止,最終死於窒息。

1877年,一位醫師詳細記錄了一位腦出血患者出現的陳-施呼吸,這是一種特殊的呼吸暫停現象,多出現於腦血管意外及心力衰竭患者。當時的描述是這樣的:

一個高齡老人仰卧位熟睡后,鼾聲大作,標誌著咽喉部阻力明顯增高。每當呼吸運動不能克服氣道的阻力時,就會不時地出現鼾聲消失,持續數個呼吸周期,同時伴無效的胸部呼吸運動,最後隨著一聲巨大的鼾聲,氣流恢復,繼之而來的是代償性的深呼吸,然後呼吸逐漸平穩。鼾音出現及消失規律地發生,周而復始。通過檢查還發現,氣流消失不僅僅源於單純的舌後墜引起的呼吸道阻塞,而且還起因於呼吸運動的全部消失。呼吸運動的恢復也並不是一開始即能達到足夠的強度來克服咽喉部的阻力,而是由弱到強,循序漸進的。

Advertisements

他生動準確地描繪了呼吸暫停(後來證明是混合型呼吸暫停)發作時的情況,如果留意的話,就會發現他的描述與我們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相差無幾。

英國的狄更斯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小說家,以敏銳的觀察力著稱。他被認為是詳細而準確地描述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特徵的第一人。在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中,他以他認識的一個人為原型,塑造了一個叫喬(Joe)的文學形象,這是一個小胖男孩,面色紫紅,全身浮腫,性格怪異。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吃與睡中度過,平常很難將他從病態的睡眠中喚醒,加上睡眠時常發出響亮的鼾聲,使他常常成為被人嘲笑的對象。另外,狄更斯還提出,飲酒可以加重癥狀。1956年,醫學家們就是根據這個形象命名了一種新的疾患,即匹克威克綜合征,也稱為肥胖低通氣綜合征,其典型臨床特徵為:肥胖、嗜睡、右心功能不全(表現為水腫)、血液中的紅細胞明顯增多(表現為面色發紅)。但尚不清楚這些臨床表現的內在聯繫及發生原因。

Advertisements

直到1965年,隨著人們對睡眠本質的進一步認識及感測記錄技術的發展,德國的Kuhl及法國的Gastaut才將人們對睡眠時呼吸停止的零星認識進行了綜合,逐步揭開了這個夜間殺手的神秘面紗。這兩位學者均是著名的神經病學家,並非呼吸病學專家。他們發現肥胖的嗜睡患者在睡眠時頻繁發生呼吸道的阻塞及反覆憋醒,導致嚴重的缺氧及睡眠紊亂,並正式命名為睡眠呼吸暫停。這是引起匹克威克綜合征患者白天嗜睡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病理生理基礎,即一切都源於睡眠時上呼吸道的阻塞。以後的研究逐漸發現匹克威克綜合征患者只佔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的一小部分,而且有些非肥胖的人也可患有該綜合征。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開設了第一個睡眠門診,主要集中於診療發作性睡病,數月後即由於經費短缺而關門。後來他們建立了多導生理記錄儀睡眠呼吸監測的方法,以診療睡眠呼吸障礙患者為主,並於1976年確立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疾病名稱,制定了診斷標準,規定持續時間在10秒以上的氣流消失稱為呼吸暫停,當這種呼吸暫停頻繁發生,其頻率在7小時的睡眠中超過30次時,即可診斷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後來,這一單純依靠多導圖結果的人為定義幾經修改,增加了低通氣的概念,並結合了白天的臨床癥狀。1993年Guilleminalt提出了上氣道阻力綜合征的概念,睡眠呼吸障礙逐漸成為具有一系列臨床疾病譜的綜合征。

氣管切開術從1969年開始被應用於救治危重患者,1981年,澳大利亞的Sullivan教授應用持續氣道正壓呼吸機(CPAP)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獲得成功,使該疾患的治療取得突破。當時Sullivan教授診斷了一例特別嚴重的睡眠呼吸暫停患者,那時唯一的治療手段就是進行氣管切開術,但患者不同意,提出能夠有什麼辦法將易塌陷的氣道撐開, 具有深厚呼吸生理基礎的Sullivan教授敏銳地意識到可以考慮應用正壓氣流維持睡眠時上氣道的開放,於是自製了硅膠面罩,應用簡易氣泵進行了試驗性治療,並取得良好療效, 文章於Lancet雜誌發表后,開創了睡眠呼吸暫停治療的新時代。直到1985年後,在舒適度更好的商業化鼻罩問世后,CPAP的應用才逐漸普及。1991年,能夠隨呼吸時相切換的雙水平呼吸機(BiPAP)問世,是睡眠呼吸專家Sanders教授與美國Respironics公司合作的成果,除舒適性更好外,還利於二氧化碳的排出,后被作為無創機械通氣手段廣泛用於呼吸衰竭的救治。 1993年澳大利亞的Resmed 公司推出了能夠隨上氣道阻力變化而增減壓力的智能性CPAP,即Auto-CPAP,提高了舒適度,降低了長期治療的平均CPAP壓力。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在1981年,美國的 Fujita應用懸雍垂咽軟齶成型術治療睡眠呼吸暫停,成為該疾患最常用的手術治療手段, 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其主導地位逐漸為無創通氣所取代。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睡眠醫學已經形成,2007年美國醫學考試委員會正式將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列為內科醫師資格考試中與呼吸、心血管等專業並列的獨立科目。除睡眠中心外,在不少大醫院如哈佛大學、賓西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均已設立獨立的睡眠醫學科。美國胸科學會(ATS)於2006年制定了有關呼吸科醫師從事睡眠專業的培訓及技能綱要。我國的現代睡眠醫學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對睡眠呼吸暫停的認識。北京協和醫院的黃席珍教授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睡眠呼吸疾病診療中心。 經過20餘年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600多家醫院設立了睡眠中心或睡眠實驗室。1994年成立了中國科協領導下的國家一級學會—中國睡眠研究會, 目前已有會員1200餘名,涉及基礎研究及臨床醫學的呼吸、耳鼻喉、口腔、兒科、神經精神、老年、心血管及中醫學等各個學科。中華醫學會呼吸疾病分會於2000年成立了睡眠學組, 並於2004年制定了相關的診療指南。 不少大的醫學院培養了睡眠醫學領域的研究生,相關內容列入了醫學本科生教材。睡眠醫學知識與技能已經列入衛生部制定的專科醫師培養方案中。國內自主研發的無創呼吸機包括CPAP、BiPAP、 Auto-CPAP均已面世。在睡眠醫學實踐中,睡眠呼吸醫學始終也必將是學科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