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之二:張仲景「未病先防,養護脾胃」的理念

中醫陰陽五行圖

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人。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酷愛醫學。漢靈帝時,張仲景被舉薦為孝廉,后出任長沙郡太守。他淡於名利,鄙視權勢,一心為百姓解除疾苦。張仲景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結合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理論實踐兼備的中醫學專著,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對中國醫學史產生了巨大影響,並成為後世學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張仲景因此被尊稱為「醫聖」。

《傷寒雜病論》序有這樣一段話:「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張仲景認為,養生應建立在醫學知識基礎之上,只有鑽研醫藥方術,懂得人體生長衰老及發病規律,方能為人除疾,並保養自身,達到健康長壽、科學養生的目的。

Advertisements

慎養正氣,未病先防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曰:「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別無由入其腠理。」

張仲景首先提出了「養慎」一詞。「養」指養護,「慎」指謹慎。「養慎」即謹慎地內養正氣,是通過合理的飲食起居、充足的睡眠和正確的生活方式等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也就是《內經》中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研究顯示,從人的整體功能失調到疾病的發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漸變到突變的過程,而此過程初期正是「治未病」的最有效時期。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在疾病尚未發生之前預防疾病的發生。

《內經》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其核心就是「未病先防」,即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Advertisements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健康狀態是陰陽平衡的狀態。「未病先防」就是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藥物調理等養生保健手段維繫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健康的目的。它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可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慾保精,對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並順從四時寒暑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

養護脾胃,顧護正氣

中醫學認為,胃屬腑,脾屬臟,二者相表裡。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消化過程從胃開始,經過腸道將水谷精微轉化成氣血津液等,進而為全身各組織器官所利用。這其中,脾的作用十分重要。脾不但運化「精微」和「水濕」,而且還有榮養四肢筋骨肌肉的功能。所以中醫學說,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都要依靠脾胃,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

注重養護脾胃是仲景養生的一大特色。張仲景依據《內經》所說的「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理論,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觀點。也就是說,一年四季之中,只要人的脾胃功能始終保持旺盛,內外病邪就不會侵擾人體。

日常養護脾胃的方法

那麼,日常生活當中怎樣養護脾胃呢?

首先,保持良好情緒。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噯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脾胃的正常運轉。

其次,飲食要有規律。包括進食的時間要有規律,即三餐定時;每餐進食的量也要有規律,不能暴飲暴食。同時,食物的品種搭配也要遵循營養學的要求,素食為主,配以少量葷菜。多吃水果,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

再次,避免受涼受寒。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應從氣候受涼和食物受涼兩方面加以注意。在春秋季節氣候變化頻繁時,要注意胃部保暖;生冷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如果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療病要時時顧護脾胃

注重養護脾胃,不僅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注意,在病中和病後也應貫穿這個宗旨。張仲景深諳「脾胃乃身之樞紐」之說,在《傷寒雜病論》幾乎每一治療法則中都包含了保胃氣之法,每一方中都有養胃之品。

在辨證的基礎上施治時,張仲景多採取「攻而不過,中病即止」的原則,以保護胃氣。如服桂枝湯之類發汗解表葯時就曾提出,如果吃一劑葯就出汗的話,可停止服用後面的藥物,不必把所有的葯都吃完;服大青龍湯時也告誡「一服汗者,停后服」。因為開發腠理、解肌祛邪的同時,也容易損傷脾胃之氣。如果做到「中病即止」,注意顧護胃津,就能維持脾胃的正常功能。又如服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及大陷胸湯等瀉下通便劑后,張仲景同樣告誡,如果服后已排便的話,剩下的葯就不要吃了。在服梔子豉湯時張仲景又說,出現嘔吐癥狀之後,剩下的葯就不要再吃了。攻下劑最易損傷脾胃,若脾胃傷了,正氣沒有了後援,那麼疾病就很難治癒,所以攻下劑應該點到為止。一旦過量服用就會傷陽敗胃。

張仲景還指出,當使用大黃、芍藥一類藥物時,應減少用量。這是因為人的胃氣很弱,很容易受損傷。適當使用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損傷脾胃,繼而導致損傷正氣,最終變生其他病證。

病癒后,張仲景還強調通過節制飲食來保養胃氣。如果病情已經緩解,但到了晚上卻出現微煩的癥狀,是因為疾病剛剛痊癒,就強吃了很多飯食的緣故。剛剛痊癒的患者,他的脾胃之氣還很虛弱,尚不能消化過多的食物,所以會出現微微煩躁的癥狀,即「食復」。這時應減少一些飲食,休養脾胃。待脾胃功能恢復后,癥狀自會緩解。上述方法充分說明了顧護胃氣的重要性。

飲食調養

《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食物調護方法近百條,涉及的食物非常廣泛,有糧食類,如大麥、小麥、粳米、赤小豆等;有禽畜類,如雞子黃、雞子白、羊肉等;有果糖類,如大棗、飴糖、蜂蜜等;有蔬菜類,如蔥白、生薑等;有酒類,如清酒、白酒、苦酒(即米醋)、法醋(即食用醋)等,這些均為百姓日常餐桌上常見的食物。

日常養生離不開飲食物的合理搭配。張仲景深諳此道,曾創製千古驅寒第一名方——當歸生薑羊肉湯。此方載於《金匱要略》一書。當歸生薑羊肉湯的組成只有羊肉、生薑、當歸三味。其中,當歸是中醫常用的補血藥,性質偏溫,有活血、養血、補血的功效;生薑可以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羊肉性質溫熱,能溫中補虛。羊肉、生薑、當歸三者配合起來,具有溫中補血、祛寒止痛的作用,是葯食兩用的食補佳品。

從治療的角度講,當歸生薑羊肉湯的適應證非常廣泛,可用於寒性的疝氣、腹痛、兩脅疼痛等症,也可用於產後調理,婦女氣血虛弱、陽虛失溫所導致的腹部涼痛、血虛乳少、惡露不止等;作為葯膳,當歸生薑羊肉湯特別適於體質虛寒的人日常食用。對於怕冷的貧血者、年老體虛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以及由於慢性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此湯均可作為輔助調理的葯膳。在冬季,特別是北方地區,天氣寒冷,人體多虛寒,因此,時常吃點兒當歸生薑羊肉湯有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避免感冒等疾病的發生。

當歸生薑羊肉湯

當歸生薑羊肉湯出自《金匱要略》。

原料:羊肉500克,當歸50克,生薑60克。

製法:羊肉洗凈、切塊,用開水焯一下,瀝干水;當歸、生薑分別用清水洗凈,生薑切片。將生薑下鍋內略炒片刻,再倒入羊肉炒至血水干,鏟起,與當歸(用紗布包裹)同放砂煲內,加開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3小時,調味后食用。

禁忌:大多數人均可食用,尤其是年老體弱者。發燒、上火、咽喉疼痛的人忌用。

張仲景不僅將飲食物用於日常養生,還在治療過程中採用精心設計的飲食來扶助正氣,幫助藥物發揮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通過粥與藥物的多種配合,來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傷寒雜病論》中很多地方提到食粥調養。食粥的目的不同,所發揮的效力也不盡相同。

一般來說,服藥后可以用糜粥(即煮得很爛的粥)來調護脾胃。例如,服用十棗湯后出現瀉下,說明藥物起作用了,宜迅速用糜粥來調養,以助葯補中陽。藉助穀物之氣的目的在於顧護胃氣,使邪氣去除但正氣卻不受損傷。

此外,張仲景還通過調節粥的溫度輔助藥效。如服「三物白散」后 (「三物白散」由桔梗、巴豆、貝母三味葯組成,功效為溫通寒實,滌痰散結),如果病邪位居膈上就一定會出現嘔吐,如果病邪在膈下則會出現腹瀉。葯后如果不出現腹瀉就喝熱粥一杯,如果出現腹瀉不止,就喝冷粥一杯。因巴豆得熱則行,遇冷則止,故服藥後用冷熱粥作為調節,可以實現預期的治療效果。此方辛熱逐水開結,因吐下易傷胃氣,故用白米粥送服。

喝熱粥可益胃氣,培汗源。例如,感冒發燒等服桂枝湯后,過一會兒,喝一碗熱稀粥,趁熱蓋上被子,大約一個時辰,全身會微微出汗,這時效果就達到最佳了。因為桂枝湯的功效是調和營衛,解肌發表,主要用來治療太陽中風證。其中,發汗是關鍵,熱稀粥可以幫助藥物發揮效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