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體質的偏寒與偏熱

經常聽到有人問:「我的體質是寒嗎,可以吃羊肉來調理嗎?」或者「我的體質是熱嗎,是否需要喝涼茶清熱啊?」。很多人都認為,如果被一個醫生說你體質寒或者熱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體質,不會更變。其實寒或熱的體質,是會根據生長或消耗或習慣的改變而改變,所以開始時可能是寒底體質,但經過一段時間調理便會變回正常的體質,或者經過其他因數而改變為熱底體質。例如,一個人,在學生時期,沒怎麼幹活、體質偏寒;但當他出來工作后,多了體力勞動或加班熬夜或房事揮霍等,體質容易轉化為正常、或陰虛發熱等。所以,中醫也要一年一次體檢,對身體的保健,才更合適、準確。

簡單來說,體質偏寒即為陽氣不足,偏熱即為陰液不足。

但更詳細去分析,人們可以同時間擁有兩種體質,甚至更多,例如寒濕、濕熱、痰濕、濕瘀等體質。舉例:陽氣不足導致所謂的「寒底」體質,而陽氣衰弱亦會容易產生濕氣,這樣體質便會成為「寒濕」體質。再接下來,如果沒有經過治療調理,這個寒濕可以導致對身體進一步的影響引起瘀血,因為寒濕容易使氣血運行不順,氣血停滯導致瘀血,因此體質又會變為「濕瘀」體質,而這濕瘀是包含了寒底在內。當這濕瘀形成一段時間后,可產生熱氣,這樣寒濕瘀熱集合於一身,便很難去確明說出是「寒底」還是「熱底」。所以,實際上,很多人,內里風寒濕熱,都有夾雜;當你不清楚時,不要長期偏吃一樣東西,常服用中華三寶這種功能性的平和食物就沒這個限制。

現在,健康信息泛濫,大多數人都是無法辨別的;並且,人體是很複雜的,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明白。很多,當中亦包含了大量錯誤信息。電視節目有時候會有醫生分享怎樣的體質應該服用何種食材來調理身體,其實本人覺得這樣的信息很容易誤導大眾。首先,大眾並不能夠清楚明白如何去分辨自己的體質,以為怕冷就是「寒底」體質,發熱便是「熱底」體質,但事實上,不是。例如剛才以上所舉例的情況,本因陽氣不足導致最後濕瘀發熱,便會誤應為發熱即為「熱底」體質進而服用清熱食材,但引起發熱的根源其實是因為「陽氣不足」,如果再服用清熱食材只會變本加厲,不但不能改善體質,更會另身體進一步惡化。

請繼續關注健康百歲推廣!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