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學說在養生中的應用

什麼是陰陽?《易經》告訴我們,陰陽運動是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太極圖就是陰陽運動哲理的縮影。一般地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於陰。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開首即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意思是說:陰陽是宇宙間的一般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紀,萬物變化的起源,生長毀滅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醫治疾病必須求得病情變化的根本。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陰和陽既可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既對立,又相互聯繫。

Advertisements

用陰陽學說來指導養生和疾病的治療,可以確定其原則。

陰陽雙方中的一方過於亢盛,則過度制約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稱為「制約太過」。

陰↑→陽↓,陰勝則陽病;陽↑→陰↓,陽勝則陰病。

陰陽雙方中的一方過於虛弱,無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對偏盛,稱為「制約不及」。

陰↓→陽↑,陰虛則陽亢(相對); 陽↓→陰↑,陽虛則陰盛(相對)。

陰陽偏勝,也就是陰或陽的一方偏盛,為有餘之證。由於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陽熱盛易於損傷陰液。陰勝則陽病,陰勝則寒,陰寒盛易於損傷陽氣。如果陰或陽偏勝而其相應的一方並沒有構成虛損時,就可以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如果其相對一方有偏衰時,則當兼顧其不足,配合以扶陽或益陰的方法。

下面介紹如何理用陰陽理論來養生?

Advertisements

  1. 飲食養生,和養陰陽

飲食有節,謹和五味。飲食有節是維持人體健康,保持養護脾胃的基本原則。飲食又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食物的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的情況予以適宜的飲食或以養精,或以養形,以調整陰陽。

2.時令養生,護養陰陽

《黃帝內經》對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進行養生的方法作了詳細的論述,養生要順應自然,符合四時之變,通曉陰陽消長之理。具體方法為「秋首養陽、春首養陰」。亦即秋天開始時氣候轉涼,人體須調養陽氣以御外寒,春天開始時氣候轉暖,人體須調養陰精以御外熱。因此,順時攝養必須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和陰陽消長的自然規律,從而調節臟腑機能,養精安神,益氣補血,協調陰陽,人才能健康無病,盡享天年。

3.調補養生,平衡陰陽

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即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一種協調的狀態。在養生調補中,無論針灸、藥物,都重在調補陰陽,所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合理應用具有調補作用的藥物或方法,以達到卻病糾偏、促進康復的目的。

4.情志養生,調攝陰陽

即用適當有效的方法調節喜怒憂思,使性情保持「平正」。喜怒哀樂皆應保持安和適中,情感的發泄也要有節、有度、不宜太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