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易醒、吐奶,腸脹氣?

「寶寶每次睡覺都喜歡哼哼唧唧,睡不踏實,時不時很用力,經常吐奶都不敢放在床上睡,很苦惱」

「寶寶經常哭鬧,剛吃了奶,也沒有尿,睡的好好的就哭,有時候哭得很使勁,臉都掙紅了,感覺寶寶肚子好脹」

「寶寶每次睡覺沒半個小時就會吐奶,然後醒過來,抱著會好一些,睡得更踏實」

「寶寶哭鬧,睡不踏實,有時候喝了奶之後反而哭得更厲害了,抱著會好點」

每天都有媽媽問我以上的問題,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過,寶寶的哭鬧原因有多種可能,而小寶寶又不會說話,無法告知父母他們的感覺,所以要找到他們哭鬧的原因是非常考驗爸爸媽媽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聊過,寶寶哭鬧的時候我們需要逐一排除這些因素:病了、餓了、拉了、刺激過多或過少了等等。可是如果排除了這些,寶寶還是哭鬧呢?

仔細分析這些問題,很多的相似之處:睡覺不踏實,易醒、哭鬧、吐奶、掙扎、抱著睡似乎好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通常會再問媽媽們的問題是:

寶寶肚子脹不脹?

有沒有聽到肚子里咕嚕叫的聲音

寶寶打屁多不多?

肚臍和大腿溝那裡摸起來有沒有鼓脹和硬塊?

摸這兩個地方的時候,寶寶會不會表現得很痛苦,大哭不止?

如果前面三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後面兩個問題是否定的,我會首先考慮腸脹氣的可能。腸脹氣和胃食管返以及腸絞痛的表現是有差別的,我會在後續的育兒文章中具體討論。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腸脹氣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寶寶胃腸道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小腸內乳糖酶的含量不足或缺乏,無論是牛奶還是母乳里的乳糖在小腸內未被充分消化即進入大腸,在那裡發酵而產酸產氣;

2、如果母乳的媽媽吃了太多易產氣食物,寶寶喝下母乳后,就會發生脹氣;

3、寶寶在喝奶的時候吞咽了空氣入肚,喝奶瓶的寶寶更加容易吞咽空氣,餵奶后沒有及時拍嗝(拍出來的嗝就是胃裡的氣體哦),氣體有往上浮的趨勢,所以往往寶寶躺下睡著不久,氣體就會上涌,帶出胃容物,出現溢奶,寶寶也容易驚醒。

怎麼辦???

拍嗝

每次喝奶間隙以及喝完奶以後,要給寶寶拍嗝,至少要持續到寶寶三個月。

這一點我在我家兩娃身上都深有體會,有時候娃喝著奶就睡著了,怕拍嗝把他弄醒了,就直接放下讓他睡覺,結果他往往只能睡一小會就會不安掙扎著醒過來。如果堅持每次喂完奶拍出嗝再放下他睡覺,他們的睡眠反而就安穩很多,每覺的時間也長很多。

很多媽媽說:「徐醫生,我每次都拍,可是絕大多數都是拍不出來嗝的呀!是不是拍不出來就沒有嗝呢?」

我可以很負責地說:無論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絕大多數寶寶肯定有嗝!當然,母乳餵養的寶寶,如果乳頭銜接的好,吸到肚子里的空氣還是比奶瓶餵養要少一些的,但肯定還是會有的。我當初是母乳,都幾乎每次能排除嗝來,奶瓶餵養的寶寶就自不必說了。

那麼拍嗝怎麼拍呢?主要有以下三種姿勢。

姿勢一:

一手托住寶寶的頭,另一手支撐寶寶的屁股,將寶寶豎著抱起來,調整好位置,讓寶寶的臉可以靠在大人肩膀上。手掌略為拱起,呈半圓弧、類湯匙狀,用「空心掌」的方式輕拍寶寶背部,從背脊或腰部位置,由下往上拍,利用震動原理,慢慢地將寶寶體內的空氣拍出來。

可以在肩膀搭上一條幹凈毛巾,以免寶寶拍出嗝的時候帶出奶弄濕衣服。

姿勢二:

讓寶寶坐在爸爸或媽媽的大腿上,身體側面稍微靠著爸爸或媽媽的胸口,用虎口托住寶寶的下巴,另一隻手先在寶寶背部輕柔畫幾個圓圈后,同樣以空掌的方式輕拍寶寶背部。

這個姿勢乍一看好像很嚇人,好像是在掐著寶寶的脖子。記得之前林志穎用這個姿勢給寶寶拍嗝的時候,有網友罵他虐待孩子,其實人家非但沒有虐娃,拍嗝姿勢還很專業有木有?

其實仔細看就會明白,媽媽手部的虎口處是扶在寶寶的下巴,而不是脖子,並不會讓寶寶難受。這種扶法既能扶住寶寶幫助他坐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的氣道呈直線狀態,這一點對於頸部肌肉力量不夠、頭還不能自己豎直起來的寶寶非常必要。因為如果寶寶不能豎起脖頸,氣道就不是處於直的狀態,這樣即使嗝被拍上來,也會在脖頸部被堵回去。

等寶寶大一些,頸部力量足夠,能自己抬頭的時候,如果他能自己保持頭頸部直立,就可以不用扶著他們的下巴了。

看清楚哦,一定是扶住下巴正下方哦,下面這張是錯誤示範哦!一定要注意不要用手抵住寶寶的喉嚨哦!

姿勢三:

媽媽坐好,雙腿合攏,將寶寶趴卧在腿上,一手扶住寶寶下半身,一隻手空心手掌輕拍寶寶上背部。

可以將寶寶的頭部稍稍抬得比胸部高,這樣利用氣體上浮的原理,更容易拍出嗝。

注意:有時候用一種方法拍不出來,可以在這三種方法之間變換,因為體位的變換,會導致胃內容物的晃動,其中的氣泡就會在晃動中更容易被排出,甚至在你給寶寶變換體位的過程中,嗝就自己出來啦!

幫助打屁

我們大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肚子脹氣的時候,總是咕嚕咕嚕叫,很不舒服,甚至有腹痛,但又不是想要拉臭臭的狀態,往往打幾個屁會緩解不適。

小寶寶的局部肌肉的控制能力還沒有完善,他們還需要一段時間練習控制肛門、小腹部等局部肌肉,所以在他們大小便和放屁的時候往往是全身使勁。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媽媽會看到孩子在喝奶的時候或者睡眠中,全身使勁掙扎,滿臉通紅的原因。

除了肢體的運動,有時候你甚至可以發現寶寶在打屁或便便的時候,,臉部表情都有變化,會撅著嘴等(如下圖)。隨著寶寶長大,他們對局部肌肉的控制增強,這種情況就會消失了,不用擔心。

所以,你如果為寶寶的這種「掙扎使勁」而擔心,不妨檢查一下,他們是不是在大小便或者在排氣。

順便說一句,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有些老人會說孩子在"掙長",不用管他,多「掙」才會「長個子」。我覺得這種說法雖然科學依據不足,但是很可愛。但是為了讓脹氣的寶寶將氣體排出體外,睡覺更安穩,我們還是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幫助他們通過打屁將氣體排出體外的。

方法一

讓寶寶平躺,媽媽在寶寶肚臍周圍以順時針的方向輕輕揉摸寶寶的肚子。

方法二

讓寶寶平躺,媽媽雙手握住寶寶兩隻腳踝,幫助寶寶交替蹬腳,做類似於蹬自行車的動作。

媽媽的飲食規避

媽媽的飲食也要注意規避容易產氣的食物,比如豆類、堅果類,奶類製品等。每個人腸胃特點不同,對同一種食物的反應也可能各不相同,所以除了常見的產氣食物,媽媽還要留意排查自己有沒有對其他的食物也會容易產氣。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吧:我家老大出生后月子里特別多的脹氣和掙扎打屁的情況,我當時是母乳餵養,也有嚴格拍嗝,所以我試試調整了一下飲食。我先是將食物的種類減少到最基本最安全的幾樣:米飯、青菜、瘦肉等,然後每天加一樣其他的食物,結果發現我一旦吃了黃豆和花生,喝了牛奶,寶寶的脹氣就會特別厲害。於是,我在前三個月的哺乳期都規避了這三種食物,三個月後,寶寶自己嗝氣和打屁的能力提高,才開始少量食用。

奶粉的選擇和更換

不同寶寶對同一種奶粉的反應可能不同,我家兩娃都是喝某一種奶粉就便秘、便臭、脹氣多屁,而換另一種則適應良好。

所以,如果你發現寶寶喝某一種奶粉有濕疹、便秘、腹瀉、脹氣多屁、哭鬧不安等情況,建議你考慮換一種奶粉,沒有過敏反應的寶寶可以換另一個品牌的普通奶粉,而有過敏表現的寶寶可以考慮換半水解或深度水解奶粉。

母乳姿勢和含接

餵奶時,要讓寶寶的臉正對乳房,讓孩子含住乳頭和部分乳暈,這樣寶寶的嘴巴和乳房之前的包裹更嚴密,空氣不容易進去。

強烈推薦每位哺乳的媽媽都使用這種含接方法,會大大減輕各位哺乳時的疼痛感,以及乳頭磨損的幾率。因為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含接方法中,媽媽乳頭避開了寶寶牙齦,位於口腔後部的柔軟部位。

使用奶瓶的注意事項

在幫寶寶沖泡奶粉時,應先加入適量的溫水,再加入奶粉,這樣可避免奶粉結塊,造成奶嘴阻塞而使寶寶吸入過多空氣。

另外,搖勻奶瓶時最好握住奶瓶側身,以左右搖或轉圈的方式進行,避免上下搖動而增加奶瓶內的氣體。

市面上也有一些品牌的奶瓶會通過特定的配件來減少搖晃過程中氣泡的產生,也能減少寶寶喝奶時氣泡進入口中。

把奶嘴放入寶寶的口中時,應至少讓寶寶含住2/3,並確定是否放在了寶寶的舌頭上,否則奶水會溢出,而且容易讓寶寶吸入過多的空氣。

選擇合適寶寶年齡段你的奶瓶奶嘴,奶嘴不要過大,餵奶的時候將寶寶的頭擺放成45度角,並使奶瓶相應地保持傾斜,是奶嘴內充滿奶歲,就不容易讓空氣進入。

所以餵奶時,目光要停留在寶寶的眼睛以及奶瓶上,以便及時根據奶瓶里的奶量來調整奶瓶的傾斜角度,不要東張西望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哦!

注意!!!有的媽媽發現寶寶肚子很鼓,寶寶哭鬧的時候不敢繼續給寶寶餵奶,怕寶寶吃得太撐,就讓寶寶吸吮空奶瓶來安撫,這樣是不可取的,因為會讓寶寶吸入大量的空氣到肚子里,從而讓寶寶哭鬧得更加厲害。如果有需要,可以選擇特製的安撫奶嘴。

藥物的使用

對於脹氣特別嚴重,通過拍嗝、食物規避、餵養姿勢調整等都沒有明顯改善的寶寶,國內的兒醫可能會嘗試給寶寶使用「西甲硅油」,一種可以減少腸道氣體的藥物。美國的兒醫也會推薦給寶寶使用緩解脹氣的非處方藥物,美國超市的嬰兒用品區就可以自行買到。(為了避免廣告嫌疑,我就不放圖片在這裡了,媽媽們直接搜索關鍵詞gas relief就能發現好幾種。)

醫院問診

碰到以下情況的腹脹,父母應特別注意並儘快帶寶寶就醫檢查治療:

(1)寶寶腹脹合併嘔吐、食慾差(少於平常一半且越來越少)、貧血、體重減輕等狀況,甚至有發燒、解血便的情形。

(2)肚子碰都碰不得,一摸寶寶會很痛或哭鬧。

(3)合併呼吸急促。

(4)腹部或大腿根部能摸到類似腫塊硬硬的東西。

(此文所有圖片來自於google圖庫)

文章源於「共同成長徐桂鳳育兒分享」,媽咪知道已獲授權。

作者介紹:徐桂鳳 住院醫師·兒童心理科,擅長兒童心理及行為保健。

媽咪知道平台致力於為媽媽、寶寶提供最專業的移動健康管理服務。一鍵資訊,三甲醫院兒科、產科醫生在線免費解答,發布最新孕育資訊~

(關注「媽咪知道問醫版」微信公眾號,即刻向醫生諮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