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如何給演員說戲

我們常說,一部戲劇作品中,導演是作品的主導,而演員就是導演用來表達自己思想的。給演員說戲是導演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也是能否成為一個好導演的先決條件。那麼戲究竟應該如何去說呢?

美國當代著名的劇作家、電影編劇、導演David Mamet,在其整理編著的《導演功課》一書中,就談到了這些問題。本文摘取了書中部分章節,供導演老師們閱讀參考...

「電影導演的功課是藉由不相干的鏡頭之間的並置來說故事。」 ——David Mamet

先確定你要拍的是什麼

有些導演拍戲時,光一個鏡頭就拍了六十個take(次)。我的經驗是,任何一個導演在看毛片時,當他看到第三個或第四個不好的take時,肯定已經忘了第一個take的內容是什麼;如果情形是發生在拍戲現場的話,當某個鏡頭已拍到第十個take時,我敢說,他一定不記得那場戲的目的是什麼。到了第二十個take,我保證他會開始懷疑自我。這完全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樣的影片,才會如此恐慌。想想看,倘若你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這個鏡頭才算好?如果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那麼,你一定是拍了,覺得OK,就輕鬆坐下。

如何對演員說

假設你正要導《獲得撤銷》這樣一部電影,你要怎麼告訴演員你的第一個動作是什麼?

想想看,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憑藉是什麼?

保持指令一致

給演員的指令應該和給攝影師的指令是一樣的:你必須想到這場戲的主旨,即「獲得撤銷成績」,因此它第一個動作的概念就是「提早到達」。然後根據這個基礎就可發展成你導戲的內容,你只需對演員說這些。而「提早到達」就是他必須為你做使你能順利開動攝影機拍攝的事。在語言溝通上就僅僅是這些,不用說的太多。

遵照劇本做指示

由於我們需要的鏡頭是不相關的,所以演員的演出也不需要有任何相關的修飾,應該只是單純地表演肢體動作而已。

單一動作,如:走到門口,試門把(打不開),坐到地上,完。就這樣而已。也不必刻意用任何姿態去表演這些動作。這就是導演教授演技的最大竅門:遵照劇本所寫的單純肢體動作,愈簡單愈好。千萬不要想「入戲」。演員愈嘗試要在他(她)的肢體動作中帶出這場戲或這整場戲的意義,愈會砸鍋,搞砸整部影片。我們喜歡老電影里的明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們的演出都是驚人的簡單。他們常只是這麼問:「我在這場戲做些什麼?」「走到長廊的那一端。」「怎麼走?」「以相當快的速度,意志堅定地走。」用最直截了當的動詞與副詞就是一個導演教演員演戲的法寶。

教演員怎麼做

還有一些演員會問你一大堆問題,像:「我在這個動作時腦中應該想什麼?」「我的動機是什麼?」「前面那場戲是什麼?」這些問題的回答是:「無所謂(你不要管)。」無所謂的原因是你不要演員演出這些東西。而如果你想要走運,最好就只是要求他們做最單純的肢體動作。

以最單純的方式表演

「請走到長廊盡頭,試著轉教室的門把。」你千萬不要說:「試著轉動門把,那個門是上鎖的。」電影是由許多非常簡單的概念所組成,好演員會將所有小動作以最單純的方式表演。

拋開錯誤的訓練方式

很不幸地,大部分的演員都不是好演員。原因是近代劇場有逐漸瓦解的趨勢。當我還年輕時,很多演員當時大約都是三十歲左右,卻已在舞台上演戲謀生十年了。

現在演員就沒那麼多的機會了,事實上是演員的訓練都非常糟糕。他們被訓練到必須為某場戲負責,必須情緒化,必須利用他演過的角色的經驗來為下一個角色試鏡。這樣並不是說演員都是獃子。相反地,依我的經驗,他們都是一些智力相當高的人,大部分的人不論好演員或壞演員,都是非常專註自己事業之人,而且相當努力。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因為他們幾乎都受到不當的訓練、失業,並過於急切改進自己的事業。

完成指定動作即可

大部分演員都一直想用自己的智力去理解電影到底是什麼概念,問題是這不關他們的事,他們的職業應該只是去完成每場戲里的每一個動作,愈簡單愈好。排戲的目的僅僅是提醒演員準確地執行某些動作,一個接一個。在現場,好的演員帶著筆記出現之後,就執行著導演付錢要他做的事,即表演他在排練時被告知的一切,而不是去激發情緒或是去發掘新意義。

最後,作為導演的你,如果確切了解蒙太奇理論,一定不會強求演員演出心智混亂或愛憎難分等等的情緒。因為影片中的情緒不是演員的職責。

對白也和演員演出的情況一樣。台詞的目的不是補充分鏡表上沒表現出來的戲份兒,也不是用來說明「角色」的身份。影片中人物要對話的惟一原因是,透露他們想要獲得他們要的東西。

如果你已知道利用蒙太奇鏡頭盡量敘述故事,再加上好對白,當然會讓電影更好;然而,無論如何仍然要堅持盡量以分鏡鏡頭來說故事,讓鏡頭自然帶出對白,才不會傷害到一部可能成為偉大電影的片子。

徵集各類真實故事公益短片劇本

[email protected]

投稿與合作郵箱

賦予作品以靈魂

——屹展鋒電影工作室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