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怎樣把砭石玩成一種中醫藝術:砭石治療技術大賞!腰腿痛全釋放

砭石治療技術

砭石治療技術,簡稱"砭術"。是指使用特製的砭具,按照中醫經絡理論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砭術的主要適用範圍包括:腰腿痛、頸肩背痛、四肢關節風濕痛等骨關節類疾病,肌肉痙攣、肌肉粘連等軟組織類疾病和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類疾病。

一、常用砭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1) 常用砭具

砭具是以砭石為主要材料所組成的醫療保健工具的總稱。在醫療機構使用的砭具應符合一類醫療器械的標準。根據使用的方法,砭具可分為按摩類砭具、溫熨類砭具、割刺類砭具和佩戴類砭具。還可根據砭具的形狀和組合方式分為板形砭具(如圖1)、錐棒形砭具(如圖2)、塊形砭具(如圖3、圖4)、球形砭具(如圖5)、複合砭具(如圖1中的砭鐮、圖2中的砭擀指)、電熱砭具(如圖6)和振動砭具等。不同類型的砭具適用於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作用,可產生不同的功效,是砭術的主要特色之一。

左:砭板,中:砭鐮,右上:梳形砭板,右下:腎形砭板

圖1 板形砭具

左:砭錐,中:砭擀指,右:T形砭錐

圖2 錐棒形砭具

左:小砭塊,右:大砭塊

圖3 塊形砭具(一)

左:砭砧,右:砭尺

圖4 塊形砭具(二)

左:橢圓砭石,右:砭球

圖5 球形砭具

圖6 電熱砭具

(2) 砭術基本操作方法

根據砭術手法的不同和砭石的物性,將砭術操作方法分為5大類21種方法,即:

(1) 摩擦類

①刮法:使用板形砭具的凸邊或凹邊,豎立並沿垂直砭板的方向移動,對體表進行由上向下、由內向外單方向刮拭或往返雙方向刮拭,一般以循經縱向為主,特殊情況下也可橫向刮拭。在不要求出痧時,以皮膚表面微微發紅為度。

②推法:用手將塊形砭具或球形砭具按壓於體表,作直線單向移動,用力穩重,速度緩慢均勻。

③抹法:用板形砭具的凹邊,以小於90°的角度,在體表做單向或往返輕柔、緩慢地抹擦。

④摩法:使用板形砭具的側面接觸皮膚,平行於皮膚,做快速的環轉移動。

⑤擦法:使用板形砭具的側面接觸皮膚,平行於皮膚,做快速的直線往複移動。

(2) 擺動類

①揉法:使用砭具的弧面在體表擺動按揉,除直線運動外,還可以做旋轉、前後擺動等運動。

②纏法:使用錐棒形砭具的尖端或板形砭具的尖端抵住穴位或壓痛點,然後作高頻往複擺動。

③滾法:使用錐棒形砭具的棒體部分壓在體表,然後作往返滾動。

④劃法:使用板形砭具或錐形砭具沿經脈或肌肉的縫隙方向緩慢地划動。

⑤撥法:用板形砭具較薄的凸邊或錐形砭具在肌腱或結節處沿垂直於肌肉的方向進行往返撥動。

(3) 擠壓類

①點法:使用錐棒形砭具的錐頭、板形砭具的角或尾錐對相關穴位或病變局部施以壓力。

②按法:使用塊形砭具的平面或球形砭具的弧面置於體表,用單手或雙手施加一定的壓力,持續一段時間。

③振法:在用砭具按壓體表的同時,通過操作者力量的調節,使砭具產生一定頻率的振動並傳導至深部組織。

④拿法:使用球形砭具或板形砭具對肌肉做捏拿、提拉動作。

(4)叩擊類

①拍法:使用板形砭具的側面或塊形砭具的平面有節奏地拍擊身體的相應部位。

②叩法:用板型砭具的突起部位或球形砭具的突起部位叩擊穴位。

③剁法:使用板形砭具的兩個邊或球形砭具的弧邊擊打身體部位。

(5)熨敷類

①溫法:使用塊形砭具,先將砭塊放入60~70℃的熱水裡幾分鐘,然後拿出來擦乾,平放於患處或經脈部分。

②清法:將塊形砭具放在冷水或冰箱中適當降溫,然後放置於受術者發熱、紅腫的部位。

③佩法:將較小尺寸的佩戴類砭具放置或佩帶於人體體表的不同部位,利用人體自身的熱量加熱砭石而發揮作用。

④電熱砭石溫熨法:在砭石內部或一面增加電加熱元件和溫度感測裝置,並連接到相應的加熱控溫儀上,使砭石的溫度達到超過人體體溫的較高溫度,並保持恆溫和精細地控溫,可進行長時間的靜態溫敷和動態熨法。

2、 常見病、多發病的砭術治療技術

(一)項痹病(神經根型頸椎病)

項痹症是多因勞累或外力傷害,使局部氣血阻滯不通而起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頸肩痛有上肢及手指麻木、肢冷,上肢發沉、無力,持物易墜落等癥狀。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疏經通絡,活血止痛。

【常用方法】刮法、推法、點法、擦法、拍法、剁法等。

【操作步驟】

1.頸項部:自風府、風池水平向下用砭板或砭鐮施以推、刮法,力量由輕漸重,大面積實施手法5分鐘后,重點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推、刮,配合點揉頸夾脊穴等,每穴1分鐘。

2.肩部:用砭板或砭鐮施以大面積廣泛推、刮5分鐘后,再用砭板的角或砭鐮的尾錐著重點揉肩井等穴,每穴1分鐘。

3.上肢:先施以由上至下的推、擦法5分鐘,然後根據經絡辨證:

(1)若病痛或麻木以橈側為主者,取手太陰及手陽明經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位於上肢中間者,取手厥陰、手少陽經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以尺側為主者,取手少陰、手太陽經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以手部為主者,重點點揉勞宮、中沖、關沖穴,每穴1分鐘,最後用砭鐮從頸項至肩及上肢施以拍法或剁法以調理氣血。

(2)治療時間每次20~30分鐘,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二)肩凝症(肩關節周圍炎)

本病主要是因為外傷勞損,筋脈失養;或肝腎陰虛,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或外感風寒濕邪,脈絡拘急所致,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早期宜舒筋活血,通絡止痛;晚期宜松解粘連,滑利關節。

【常用手法】點法、按法、推法、刮法等。

【操作步驟】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頸、肩部。

1.頸項部、背部:

(1)用橢圓砭石或砭板沿頸背大面積實施推法、刮法,自風府向下操作。

(2)用橢圓砭石沿督脈、膽經、膀胱經行推法,用砭擀指做滾法,用砭板或砭鐮行擦法進行經絡疏導。

(3)用砭板或砭鐮點揉頸夾脊穴、百勞、大杼、風門、肩中俞等穴及肩胛內上角。

2.肩背部:

(1)用橢圓砭石或板形砭具大面積實施推法、刮法,自肩髃向下、向後操作。

(2)用橢圓砭石或砭板沿小腸經—肩貞至肩中俞、大腸經-臂臑至巨骨、三焦經—臑會至天髎,以推法、刮法、擦法進行經絡疏導。

(3)用砭板或砭鐮點揉肩髃、肩髎、臑俞、肩井、天髎、曲垣、肩外俞、天宗、肩中俞等穴。

3.上肢:

(1)用橢圓砭石或板形砭具沿小腸經、大腸經、三焦經由上向下實施推法、擦法。

(2)用砭板或砭鐮點揉小海、曲池、合谷、外關、中渚等穴。

(3)用板形砭具在頸肩部、背部有關經穴上刮拭,然後在上肢、下肢有關經穴上刮拭。

4.用錐棒類砭具點按條口、陽陵泉、足三里。手法根據病情而定,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5.最後用砭鐮或砭尺從頸項部至肩及上肢施以拍法。

【特別提示】

(1)初期治療手法宜輕,後期手法可適當加重,並加強肩關節的被動活動。

(2)在治療同時必須配合適當的肩部功能鍛煉。

(3) 膝痹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本病多由慢性勞損、受寒或年老體弱、肝腎陰虛、氣血不足而致筋骨失養而發生本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伴有關節活動受限,發病高峰在50~60歲。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祛寒除濕,活血通痹,滑利關節。

【常用手法】刮法、擦法、滾法、揉法、摩法、點按等。

【操作步驟】

(1)患者仰卧位,使用板形砭具沿著膝關節的上下範圍(可上至髖關節,下至踝關節)自上而下廣泛地施加刮、擦法,用橢圓砭石、砭擀指等砭具配合、揉、摩等手法,力度適中,使手法作用面產生髮熱、微紅的感覺。操作時間約10分鐘。

(2)患者仰卧位,醫者取足三里、內外膝眼、伏兔、梁丘、膝關、血海等穴位,使用錐形砭具進行點刺,使用塊形砭具或球形砭具進行按揉。力度由輕漸重,各穴每次1分鐘左右。

(3)患者俯卧位,醫者用於大腿后側、腘窩及小腿一帶,使用上述砭具施加刮、擦、摩、揉、等手法約5分鐘。在腘窩委中處重點施加點刺、按揉的手法,操作時間約3分鐘。

【特別提示】

(1)膝關節腫痛嚴重者應卧床休息,避免超負荷活動。

(2)患者應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

(3)肥胖患者應注意節食減肥,減輕膝關節負擔。

(四)痛經(原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

月經前、后或在月經期間發生下腹痛或其它不適,以致影響正常的生活或勞動者稱痛經。本病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通調沖任,行瘀止痛。

【操作步驟】

1.腹部:仰卧位,經前3天內每天用加熱砭板或電熱砭具在患者小腹及腰骶部位行溫法,時間30分鐘。用球形砭具或板形砭具在小腹正中作順時針旋轉揉摩,時間10分鐘。從小腹至臍部行反推法,30~50次;用錐形砭具點壓、用球形砭具按揉小腹和肋下,各1~2分鐘。

2.背部:俯卧位,用板形砭具從至陽至長強、膈俞至下髎行刮法,5~10次。對實證者用瀉法,虛證者用補法。用錐形砭具點按肝俞﹑膈俞﹑脾俞﹑胃俞﹑腎俞﹑八髎等穴位,各1~2分鐘。用板形砭具在腰骶處行橫擦法,以透熱為度。

3.下肢部:仰卧位,用板形砭具沿下肢內側足太陰脾經循行區域行刮法,從箕門刮至血海,從陰陵泉刮至三陰交,各刮10~15次。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點壓按揉血海﹑地機﹑足三里、三陰交、水泉、太沖等穴,各1~2分鐘。對因情志所傷者重點按揉太沖穴。

【特別提示】

(1)砭術調理以行經前為宜。

(2)經期砭術調理手法要輕柔,尤其對腹部更需注意。

(3)可配合艾灸三陰交、合谷、子宮等穴位。

(4)如經數次調理疼痛仍不緩解者,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三、禁忌症

1、某些感染性疾病或急性傳染病,如丹毒、骨髓炎、急性肝炎、肺結核。

2、有出血傾向者,如血友病或外傷出血者。

3、手法操作區域有燙傷、皮膚病或化膿性感染的病人。

4、急性脊柱損傷診斷不明者,或者不穩定性脊柱骨折以及脊柱重度滑脫的患者。

5、肌腱或韌帶完全或部分斷裂的患者。

6、妊娠婦女的腰骶部、臀部和腹部在懷孕前3個月和后3個月禁忌使用砭術。

7、凡遇過飽、過飢、醉酒、大怒、大驚、疲勞過度、精神緊張等情況,不宜立即使用砭術。

四、注意事項

1、在砭術操作過程中,施術者要認真觀察受術者的反應情況,經常詢問受術者的感覺,必要時調整手法。

2、使用拍法和叩法時,力量不要過大,著力點要淺,次數勿多,以防止軟組織損傷。

3、面部有痤瘡者或瘡疤時,不要使用力度較大的手法,如刮法等。

4、在頸部的側面進行點揉按壓時要注意此處的頸動脈,不可持續按壓。

5、使用砭具操作前,應檢查砭具邊緣有無破損、裂痕,以免划傷皮膚,不合格的砭具不能使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