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關節置換術的認知誤區

對於眾多骨關節病患者而言,進行關節置換是一種提高生活質量最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很多病人一聽到要換關節,立馬就打起了退堂鼓。事實上,並沒有像聽起來的那麼可怕。反而因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一般情況下術后第一天就可下地行走,術后一周,即可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等諸多優點,被許多患者逐步認可並接受,從而達到解除痛苦、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在此,麥瑞骨科林欣主任整理了一些患者對關節置換術的認知誤區,幫助您正確認識人工關節置換術。

【誤區一】關節置換術創傷大,需要長期卧床,老年人受不了

「需長期卧床」這種說法其實相當陳舊,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剛剛引進關節置換術,由於害怕術后關節脫位,醫生常常讓患者卧床3個月。但臨床實踐發現,長期卧床反而會產生更多問題,因此這樣的做法很久以前就被摒棄了。

Advertisements

現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強調患者儘可能地早下床活動。一般來說,只要患者體力情況允許,術后1至2天就可下床活動,並進行功能康復訓練。經過術后2周的康復鍛煉,患者出院時膝關節活動度一般都能達到100度以上,並可步行出院。

麥瑞骨科林欣主任說「目前的膝關節置換術已經非常成熟,手術創傷較小,大多數老年人都能耐受,曾經有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做完膝關節置換術,已經康復出院,恢復得非常好。」

【誤區二】人工關節有使用期限,早換不如晚換

這樣的誤區讓很多患者望而生畏,不少患者擔心人工關節有使用期限,期限一到,還得再換。

其實,這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講法。最新病例隨訪表明:95%的人工關節能使用15年以上,20年的使用期為85%,意思是大約有85%的患者使用人工關節超過20年,僅5%需要翻修,也並非需要重新更換。

Advertisements

一般來說,關節置換術的黃金年齡為60~75歲。但如果您的病情已經影響了您的生活質量,疼痛嚴重,而且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X線和磁共振檢查提示關節軟骨有大面積缺損的,就應該及早手術,不要拘泥於年齡的限制。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