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論壇:從《經方觀止》看經方特色及應用(一)

導讀:經方劑型是根據病情設制,各有治病優勢,這裡不作贅述。經方在製劑方面有大小峻緩之別,方葯煎煮與服法亦各不相同。大承氣湯後下大黃,取通腑瀉下;甘姜苓術湯微煮,可防辛溫氣味揮發。《經方觀止》是一本有益於學好經方、用好經方、做好臨床的書。即日起,我們將推出3期系列內容,對《經方觀止》的精彩章節進行展示。

經方製劑有哪些?

《經方觀止》所載261首經方,其劑型多達10餘種,內服劑有湯劑、散劑、丸劑、酒劑、煎膏劑;外用劑有熏劑、洗劑、粉劑、坐葯、摩散、膏摩劑、點葯烙劑。經方劑型是根據病情設制,各有治病優勢,這裡不作贅述。經方在製劑方面有大小峻緩之別,方葯煎煮與服法亦各不相同。

最大的23味葯

經方組成多數方為7味葯左右,最大的湯劑《傷寒論》麻黃升麻湯有13味,《金匱要略》溫經湯有12味,最小的方僅1味葯,如苦參湯。後世將藥味組成多者稱大方,藥味少者稱小方。經方並非藥味少者治小病,藥味多者治大病,一般是藥味少者治較單一疾病,藥味多者治較複雜疾病。如麻黃湯治傷寒表實、大黃附子湯治寒實內結;麻黃升麻湯治寒熱虛實交錯,溫經湯治婦人沖任虛寒兼夾瘀熱。丸劑最大方鱉甲煎丸有23味葯,治痰瘀互結之瘧母,屬久病頑疾;抵當丸僅4味葯,治太陽蓄血證,屬新病急症。

Advertisements

緩劑與峻劑

經方治同一疾病,用方有輕劑與峻劑之別,皆能取得治病效果。如小建中湯調理脾胃陰陽,建立中氣,是治虛勞的輕緩調和劑;大黃蟄(音:zhe,需造字)蟲丸攻逐瘀血,祛瘀生新,是治虛勞的峻猛逐邪劑。治病當分虛實,假若虛勞無瘀者用大黃蟄(音:zhe,需造字)蟲丸必益損其正,虛勞夾瘀者用小建中湯反礙其瘀。治病當分標本緩急,用緩劑以治本,峻劑以治標。如苓桂術甘湯為甘溫和緩劑,藥物平淡無奇,不用剛燥,不用柔補,健脾溫陽化飲以治痰飲之本;十棗湯集猛葯於一方,其效迅捷,攻逐水飲積聚以治標。治病當分病情輕重,如栝樓薤白白酒湯、栝樓薤白半夏湯通陽散結,豁痰寬胸,治胸痹急重證;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薑湯化飲行滯,治胸痹輕緩證。假若胸痹重證用輕劑,輕證用重葯,其療效並不理想。

Advertisements

煎煮方法有不同

經方有先煎、后煎、微煎、久煎、蜜煎、酒煎、去滓再煎、烊化、兌沖、米熟湯成、發消葯成、麻沸湯等,這些煎煮方法均能充分發揮經方的治療效果。如方中用麻黃者要先煮去上沫,可避不良反應;承氣湯後下大黃,取通腑瀉下;甘姜苓術湯微煮,可防辛溫氣味揮發;炙甘草湯、半夏瀉心湯經過久煮或去滓再煎,能使藥物有效成分盡入湯中,或促使多種藥物性味融合而醇厚;大黃黃連瀉心湯採用麻沸湯浸漬法,成無己《註解傷寒論》云:「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泄虛熱。」

大青龍湯怎麼服?

經方一日服藥次數有頓服、得下止服、再服、日三服、晝三夜一服、分五服、分六服等。一日服2~3次是常用方法,如栝樓薤白白酒湯等;頓服則藥力集中,取效快捷,如半夏乾薑散;得下止服,即服攻逐峻葯見效即停服,如大承氣湯等。一日服四至六次,可保持藥物作用的連續性,如麥門冬湯等。具體進藥方法有溫服、冷服、酒服、含咽、食前服、平旦服、臨發服、少量試服等,即據病情及方藥性能,採用不同進服法,可提高藥物治療效果及防止副作用。有些方葯服后需進行護理,如桂枝湯服后啜熱稀粥助藥力;服十棗湯後用糜粥養胃;大青龍湯方服后汗出多者,用溫粉粉之等。

張建榮教授新作

陝西中醫藥大學,前陝西中醫學院經方研究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張建榮教授編著的《經方觀止》已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前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出版其編著的《金匱證治精要》(1、2版)、《金匱婦人三十六病》,受到仲景學人及讀者好評。《經方觀止》的出版有益於學好經方、用好經方、做好臨床。

本文來源於《經方觀止》。

知識就是力量

願明天的你依然會相信

點擊「寫留言」參與討論

猜你喜歡

  • 經方入門必看:《100首經方方證要點》

  • 發證歸納和方證演繹的融合:《經方大用》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經方觀止》,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內容推薦

《經方觀止》以古為今用為撰寫宗旨,將仲景261首經方,按功效作用歸為十九章,每首方採用先觀方理,再究方證論治的撰寫模式,以凸顯經方方證合一精神,重在挖掘經方功效,藥物配伍架構與配伍奧旨,探索仲景辨證用方的思維方法,觸摸後世醫家用經方之經驗、隨證化裁之軌跡,以獲取臨證能今古相通,繼往開來,充分發揮經方治病優勢。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部分內容選自《經方觀止》。圖片來源於網路。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如有內容合作,請後台留言,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投稿及諮詢郵箱[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