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的「肉身菩薩」到底有多神

導語:

自古至今,佛教都有供奉佛舍利的現象。

在佛舍利中,有一類被稱作肉身菩薩。

這種神秘的現象,在安徽九華山頻繁出現。

肉身菩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九華山有肉身菩薩不斷出現?肉身菩薩是怎樣形成的?

本文將為您一一揭秘。

| 什麼是「肉身菩薩」? |

佛門所謂的「肉身」及「全身舍利」,是指「即生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舍利」是梵語,譯為「靈骨」或「堅固子」,由戒定慧之功德而修成。

「舍利」可分為「碎身舍利」和「全身舍利」。

前者是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圓寂后火化所形成的結晶體。

後者即是高僧或大善知識示寂后,其身體雖經年代久遠,時空變遷,卻未腐朽潰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

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的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全身舍利」,即「肉身菩薩」。

Advertisements

| 「肉身菩薩」與九華山 |

每每提到「肉身菩薩」,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佛教四大道場——九華山。

九華山不僅是地藏菩薩的道場,還是一個「盛產」肉身菩薩的神秘道場。

追溯歷史,九華山寺廟供奉肉身菩薩的風俗始於唐代金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俗名金喬覺,系新羅僧人,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24 歲時削髮為僧,於唐朝玄宗時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上九華,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

貞元十年夏七月三十日,僧忽召徒眾告別,綳跌示寂,壽九十九。

其肉身跌坐石函中,經三年顏狀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擄金鎖。

《地藏本願經》云:「菩薩鉤鎖百骸鳴,知其為聖人降世也。」

於是僧徒視其為菩薩應化之靈跡,在神光嶺建石塔供奉。因其俗姓金,故為「金地藏 」,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

Advertisements

自金地藏應化后,凡九華山的和尚圓寂,都要將遺體保存一段時期(最短的七天,最長的三年),看能否成為真身。

千百年來,在九華山有據可查的肉身菩薩達14尊(13具為和尚,1具為尼姑),成為中國出現肉身菩薩最多的地方。肉身現象是九華山佛教特色的反映,肉身文化也為九華佛山增添了神異色彩。

| 肉身菩薩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

從歷史記載的金地藏至今,九華山的僧人圓寂后,都有很特別的裝殮方式。

僧尼圓寂后,將其遺體按佛制抹澡更衣,盤成跏趺式裝殮於特製的陶缸中,在遺體的周圍塞滿木炭,直至頸項。頭腦部位放置石灰包,再合上缸蓋塗以黃泥密封,置於室外陰涼處。

抹澡水是用檀香木煮過的,可以起到抑菌殺菌作用,清除了皮膚和口腔及呼吸道的細菌密封的陶缸隔絕空氣,石灰用來吸濕防腐,木炭汲取遺體內的水分使之脫水乾癟。

一旦遺體腐爛散發異味,就將陶缸底部的發火孔掏開,引燃木炭火化。

通常坐缸時間為三年,開缸后若發現肉身未腐,就是「肉身菩薩」了。

形成肉身後,首先是妝漆, 三年後再妝上金粉,樣就基本上可以把肉身與外界隔離開。

這也漸漸成為一種所謂的肉身菩薩製作工藝,在九華山地區逐漸流傳傳承下去。

| 肉身菩薩形成的條件 |

就算有這種特殊的製作工藝,肉身菩薩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成的。

坐缸只是形成肉身菩薩的外部條件,其內因取決於他們生前的修行行為。

第一:長年食素不沾葷腥的素食習慣。

眾所周知,僧人的食譜就是以素食為基調。

僧人吃齋,通常的素食主要有物、豆類、蔬菜、野果、蘑菇、竹筍精等,並且都採用植物油來烹調。

這些含豐富的維生素、植物蛋白、澱粉以及纖維素的素食,不會引起血脂過高,從而預防了冠心病、高血脂病等老年常見病的發生。

加上高僧在坐化前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進,使腹腸空空,體內脂肪和水分極少,人瘦得皮包骨頭,衰老而死,體內營養物質消耗殆盡。在醫學上稱之油盡燈滅,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為死後坐缸應化成肉身奠定了基礎。

第二,高僧個人獨特的修行方式。

縱觀九華山現存的肉身菩薩,其生前無一不修持嚴謹。

由他們嚴謹的修持,使他們的心體廣大,心無污染,行為自然高尚,他們的身體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這種身心的變化,是無比複雜而神奇的,戒定慧之所熏修,是佛教對肉身菩薩現象的基本解釋。

嚴謹的修持,是肉身不爛的主要原因。

| 肉身菩薩與高僧大願 |

在佛教中,修持嚴謹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肉身菩薩為什麼這樣少呢?

其實這與修行者的願心有直接的關係。

許多高僧在圓寂時,囑咐將遺體火化,不留遺體。至於這些肉身菩薩,他們在圓寂前囑咐保留遺體,完全是慈悲度生的願心。

八萬四千法門度八萬四千種眾生,這些肉身菩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共願之中,又發下別願——留此肉身,以身弘法,以身說教,以身度塵

這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

因為有些人,在看到木雕泥塑的佛菩薩時,不能產生恭敬心,認為那是假的。但在看到肉身菩薩時,覺得可親可近,內心震撼,認為那是真的,願意供養皈依。

所以有些高僧在圓寂之前,希望能留下肉身,順應眾生。

正因為如此,從古到今,肉身菩薩才會不斷出現。

了解更多佛學知識,開啟禪意生活,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甲和燈APP」(jiahedeng)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