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窗花

隴原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在窗戶上張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剪紙,洋溢著歡樂的節日氣氛。

剪紙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是用剪刀剪綵色紙而成的裝飾性藝術品,因為大多貼在窗戶上,所以也叫窗花。逢年過節,隴原農家 女用巧手剪製成的各種花卉、動物或人物也貼在花燈上,以增加節日喜慶氣氛。剪紙還普遍用作鞋花、枕花、肚兜花、衣服花、圍裙花、帽花。

剪紙也作為刺繡、陶瓷、印染、雕花、皮影等工藝裝飾的花樣來用。

剪紙藝術的形成,大約在周代。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述了西周的周成王將梧桐葉剪成玉珪的圖像贈給弟弟,封姬虞到唐國(在今山西翼 城西)去當諸侯,「剪桐封弟」這是我國有關剪紙的早期記載。

漢以後剪紙用於銅鏡、陶瓷、屏風裝飾和刺繡符樣,與漢以前用於漆器、銅器、木雕車馬飾的基本一致。其平面造形、鏤空效果和連接關係, 與剪紙同出於一個原理,只是使用的材料和用途不同。這些工藝品都是我國早期的剪紙藝術形式。

Advertisements

漢以前的剪紙是利用絹、金銀箔、金屬片、皮革甚至樹葉等很薄的物質材料進行創作。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剪紙的材料己過渡到植物纖維 紙上來了。南朝梁人宗懷的《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初七為人曰,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又說:「立春曰剪 彩為燕以戴之,貼宜春二字。」這說明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剪紙己結合習俗用於節曰的裝飾和點綴。

關於剪紙,貼窗花,民間有這麼一個動人的故事:

很早以前,隴上成紀王村有一個姑娘年方十二,苗條的身子,油黑的長辮,重眼皮,大眼睛,誰見了誰愛。姑娘叫闖花,剛生下來,娘就離 開了人世,父親靠麵糊糊灌活了女兒。闖花能走路時就跟上父親在瓦窯上跑,從小和泥泥粘在一起,常常用捏瓦的紅土泥捏花、捏草、捏飛禽、 捏走獸,見啥捏啥,捏啥像啥。她還常常嚷叫爹把她捏的東西裝進瓦窯里給她燒制。時間長了,闖花捏的花卉禽獸放滿了院子,爹看著女兒的手 藝,心裡像開了花似的,看著看著,滿院的花開了,滿天的錦雞、鳳凰和孔雀盤旋起來了,滿山的野狐、白兔跳起來了。當爹皺起眉頭時,什麼 也沒有了。闖花照樣捏她的玩藝,爹照樣給她燒制。當爹臉上露出笑容時,泥花開了,泥孔雀展屏了,泥兔子蹦跳起來了。爹一發愁,又啥也沒 有了,眼前還是那些泥玩藝。一天,闖花家來了一個白鬍子老漢,說是修房「買瓦」,爹引到了瓦窯叫他挑撿新瓦。可是白鬍子老漢過來過去嫌 瓦不好。爹說了一句氣話:「瓦白送給你算啦!」白鬍子老漢哈哈一笑,說了聲「好」,不見了。爹覺得奇怪,轉身往回走去,誰知到了家裡,女 兒不見了,滿院的泥玩藝一個也不在了。他急了,跑出大門,到山溝里放聲喊叫,嗓子叫喊啞了,眼淚淌幹了,卻沒有尋見女兒的蹤影。爹瘋了, 一年時間裡,他喊著闖花的名字,踏遍了隴上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找遍了成紀的村村寨寨,可是,還是沒找見闖花的影子。大年三十到了, 爹拖著消瘦疲憊的身子走進家門,一看,破窗戶變得很鮮艷,貼了很多用各種彩色紙剪制的花鳥獸類,這些花鳥獸類真像女兒闖花捏制的泥玩藝 的形象。他很高興,急忙跑到跟前,那些花兒散發出馥郁的芳香來,鳥兒嘰嘰喳喳叫起來了,小白兔、紅猴娃跳起來了。一位身材苗條、大眼睛、 滿臉笑意的姑娘,正向他走來,爹認出這正是自己尋找了一年的女兒闖花。他看女兒回來了,心裡一酸,淚水嘩嘩地流了下來。可他拭凈淚水, 再看時,啥也沒有了,窗戶上照樣貼著用彩紙剪的紙人、紙花、紙兔。爹明白了一切,這是仙家的法術啊!那個白鬍子老漢就是仙家,他說「買 瓦」,實為「買娃」。「我頂他一句『瓦白送給你算啦』變成『娃白送給你算啦』。過年了,我該高興啊。只有高興才能見到女兒闖花,見到女兒親 手捏制的小玩藝兒。」爹暗自說道。於是,每年三十這一天,爹總是滿臉堆笑,這樣才能看到女兒闖花和闖花捏的花卉禽獸等泥玩藝。

Advertisements

隴東人過年忌諱發脾氣,忌諱發生吵嘴斗舌等生氣和不愉快的事,道理就在這裡。不知過了多少年,大年三十「見闖花」就演變為「剪窗 花」。而「剪窗花」這種年俗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就一直流傳到了現在。正是:「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