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農村小河邊常見的一種草,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

魚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草藥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晒乾。

草藥性狀: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鬚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后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

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把魚腥草作為野菜佐食。相傳春秋時代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煉意勵志之時,曾帶領眾人擇蕺菜(魚腥草)而食之,以充饑廢荒;魏晉時起,蕺菜便正式作為藥用,以「魚腥草」之名收入醫藥典籍。在歷史變遷發展中,它便一直扮演葯、食兩用的雙重角色,為民眾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發揮著作用。隨著現代人們愈來愈崇尚自然、追求真朴,在各地(尤其是我國西南地區),野生或家種的魚腥草已成為大眾餐桌上身價倍增的「大路野菜」。

魚腥草別名側耳根、豬鼻孔等,魚腥草草生長於溝邊、溪邊及潮濕的疏林下,分佈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採收,洗凈,陰乾用或鮮用, 涼拌魚腥草是民間的一道傳統佳肴。

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魚腥草的藥用價值用於肺癰咳吐膿血及肺熱咳嗽,痰黃而稠等。前者,常與桔梗、蘆根、冬瓜仁等同用,以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作用;後者,常與黃芩、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藥同用。本品為治肺癰之要葯。用於熱毒瘡瘍常與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內服外用均可。用於熱林小便澀痛常與木通、滑石、車前子等利尿通淋葯同用。

魚腥草的功效與作用: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現代藥理實驗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魚腥草的副作用:魚腥草毒性甚小,口服後有魚腥臭味,肌注時局部可出現疼痛;對陰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魚腥草注射液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有藥物性皮炎、末梢神經炎、過敏性紫癜等。嚴重者可引起過敏性休克,乃至死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