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葯,抗菌葯」,傻傻分不清楚!

造成腫瘤患者痛苦、致殘、致死的原因,除了腫瘤本身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腫瘤併發症。

腫瘤併發症一般是惡性腫瘤在發生髮展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引起,有些併發症如果發現及時,處理得當,甚至能夠決定是否會爭取到腫瘤進一步治療機會從而延長生存期。

常見的腫瘤併發症有:心血管併發症,如心臟併發症、血栓栓塞事件、上腔靜脈綜合征、感染性休克等;神經系統併發症如脊髓壓迫、腦轉移的併發症等;代謝併發症如高鈣血症、急性腫瘤溶解綜合征等。

除此之外,還有最常見的癌症疼痛及感染。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有實質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癌症疼痛是指癌症及癌症相關性病變所致的疼痛。

隨著《NCCN成人癌痛臨床實踐指南》和《WHO癌症三階梯止痛原則》的實施,越來越多的癌痛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治療,但仍有25%的患者在疼痛中死亡。

感染是各種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約75%的急性白血病、50%的淋巴瘤因感染死亡。癌症患者感染的危險因素是多方面的,這包括癌症本身的因素、癌症化療的因素、以前是否接受抗菌葯治療等。

處理這些併發症的時候,經常需要用到兩類藥物:非甾體抗炎葯和抗菌葯。廣義上來講,兩類藥物都有消炎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使用它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區分:

分類及代表藥物:

非甾體抗炎葯:

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雙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塞來昔布等等。

抗菌葯:

常見分類有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喹諾酮類等。

  • 青霉素類常見藥物有青霉素鈉、青霉素鉀、氨苄西林鈉、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V鉀等。

  • 頭孢菌素類常見藥物有頭孢氨苄、頭孢羥氨苄、頭孢唑林鈉、頭孢拉定、頭孢曲松鈉等。

  • 氨基糖苷類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阿米卡星等。

  • 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羅紅霉素、乙醯螺旋黴素等。

  • 林可黴素類如林可黴素。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等。

作用特點:

非甾體抗炎葯的作用特點,如圖所示:

主要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減少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的生成,產生抗炎、鎮痛、解熱的作用。

抗菌葯的作用特點:

不同種類的抗菌葯作用細菌的不同部位:

  • 青霉素類與頭孢菌素類主要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

  • 抑制或干擾細菌細胞蛋白質合成,如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

  • 抑制核酸合成,如喹諾酮類;

  • 多粘菌素,制黴菌素等影響胞漿膜通透性。

適用範圍及注意事項:

非甾體抗炎葯:具有抗炎、抗風濕、止痛、退熱和抗凝血等作用。

在控制癌性疼痛的第一階段,不可避免地會用到此類藥物。WHO推薦的「三階梯鎮痛方案」是癌痛藥物治療的基礎與核心。

  • 第一階梯:對於輕度疼痛,用非甾體抗炎葯治療;

  • 第二階梯:對於中度疼痛,用弱阿片類藥物治療;

  • 第三階梯:對於重度疼痛,用強阿片類藥物治療。

非甾體抗炎葯是癌痛治療的基本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發揮其解熱、鎮痛、消炎作用。前列腺素參與骨轉移的骨質重吸收,常與骨轉移疼痛相關,因此,非甾體抗炎葯對骨轉移癌痛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癌度需要提醒您的是:

經典的非甾體抗炎葯,例如萘普生、布洛芬,不良反應較多。取而代之的是選擇性 COX-2 抑製劑,例如塞來昔布、依託昔布。其優點是可減少對消化系統的影響,不引起血小板抑制,減少引起急性腎損傷的風險。

抗菌葯: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用於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感染的藥物。

癌症患者由於腫瘤病變、手術及放化療等造成機體免疫力低下,是發生感染的高危人群。而合理有效地選用抗菌藥物治療方法可迅速控制感染,降低感染相關死亡率。

癌症併發感染具有以下特點:

  • 臨床表現不典型,發熱常為感染的唯一表現。

  • 不易診斷,多次血液體液等標本培養致病菌的陽性率低。

  • 混合感染常見。所以在判斷病原菌較正確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選用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而對於感染較嚴重的患者,且既往曾多次使用抗菌藥物,則需要使用目前最強的藥物。

處方葯與非處方葯:

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甾體抗炎葯大多都是非處方葯。

以阿莫西林為代表的抗菌葯都是處方葯。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無可避免地要接觸這兩類藥物,曾有很多人將抗菌葯等同於抗炎葯或感冒藥,一旦有炎症或「感冒」,就趕緊服用。實際上抗菌葯僅適用於由細菌引起的炎症,而對其他類型的炎症,如過敏性炎症、變態反應性炎症等無菌性炎症無效。如果濫用,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一旦耐葯細菌出現了,將會使得後續的治療極為困難。

隨著現今技術的發展,癌症會趨向於慢性病,治療或者康復之路——漫漫而修遠兮!而癌度與您一起戰鬥在抗癌第一線,專註且上下而求索,儘力探明此路上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及解決辦法。助力更多患者度小癌!

點擊閱讀相關熱門文章: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公眾號「癌度」,了解更多關於腫瘤和基因的資訊。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公眾號及作者。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