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付出和回報會成正比嗎?

我們多少祖祖輩輩的人說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那請問愛情這種情況下你還能付出一分耕耘,能收穫一分嗎?呵呵其實付出多少努力,就不一定有多少收穫,但是從另外的多方回報而來,所以不能單單的論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來衡量了!

過去,我們一直在講:只管付出,不望回報;只講奉獻,不講報酬。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是對人性心理的一種扭曲!其實,就人的心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報,而且付出的越多,回報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當然這種付出和回報既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的話,至少人的心理是失衡的。至於那些曾經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卻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話,就一定是心理素質比較高的人了,前者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顯示出自己的大度。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能說出自己付出不望回報的話,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報的酸溜溜的潛在心理!

Advertisements

還有今天晚上我剛剛看到一個新聞江西10月30號一位來自貴州的21歲年齡消防員為了救人而英勇犧牲的事,這就只看到了付出自己確在也見不到回報了,其實回報是肯定也不少的,但是他自己確不能接受了,雖然這樣而我們中華兒女還是會這樣一如既往的為祖國和人民去付出而努力!

還有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民族,甚至還提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德準則,這都沒有錯。因為這種道德準則其實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於是否湧泉相報,這似乎無關緊要,重要的「報」的表示。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孔子有個學生救了一位溺水的孩子,孩子的父親送他一頭牛,他接受了。結果有人議論說他太貪心,但孔子說,你做的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這便說明了付出與回報的關係。是的,我認為孔子的看法更符合人性,更接近人的心裡,且更具有社會效應,在今天更應該值得提倡!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