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VS小城市

畢業了,去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選擇。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壓力大、擁堵、污染、缺少人情味,但機會多、相對公平。小城市安逸、壓力小,但熟人社會的特點更明顯,實現自己抱負的出路少。

我個人的看法,畢業以後如果有機會,先去大城市闖一闖。因為「進可攻,退可守」,待不下去盡可以返回小城。而如果剛開始就在小城待,很可能會失去機會或者動力。

當然,去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完全是個人的生活選擇,無可非議。不管是前幾年「逃離北上廣」,還是後來反撲的「逃回北上廣」,作為個人來講,都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網上每年都有「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評選,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從來都不在前列,這讓小城市的人沾沾自喜,同時又嚇怕了一些年輕人。老人們會說,你看看,大城市有什麼好,房子貴的要死,成天霧霾,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

Advertisements

這種統計結果真的說明大城市不好嗎?雖然沒什麼依據,我還是要做一個大膽的猜測:大城市之所以「幸福感」不高,是因為大城市中人的群體太多樣了,有熱愛大城市的成功者,也有在大城市找不到出路的人,大量看不到希望的人對大城市投了反對票,而有成功、有失敗,這才是大城市的魅力啊,否則成功還有什麼意義。相反,留在小城市的人大多是安於小城市的生活的,只要沒什麼大的抱負,他們就覺得很滿意了,所以大多覺得「幸福」。

再者,大城市中和小城市中的人對「幸福」的定義大不相同,大城市的奮鬥者或許覺得事業有成、年薪百萬才是幸福,小城市的人覺得「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幸福。前者人數太少了,而後者人數眾多,因此在統計數據上,也會產生某種偏差。

Advertisements

《奇葩說》中有一期,《大城市的床or小城市的房》,我專門重看了一遍。他們的論點都是我們熟悉的,只不過用更好的表達方式說了出來。贊同大城市的有:艾力,小城市的論資排輩讓人受不了;范湉湉,競爭讓一個城市更有活力;顏如晶,大城市可以很精彩,小城市的房裡只能聽到自己的迴音;馬薇薇,大城市有鯉魚躍龍門的可能,未知很精彩。小城市一方有:胡漸彪,大城市只有一張床說明是小人物,小城市有房的人更有能力;黃執中,可以選擇有潛力的小城市;陳銘,大城市的精彩是只有床的人享受不到的。最後的蔡康永結辯很可能是他的真心話:大城市的好處是人與人之間有距離感,做事容易被別人容忍,免於被嚴密監視。

早期的《羅輯思維》第2集《拒絕逃離北上廣 見識決定命運》中講到的幾點讓人印象深刻,大城市的制度規範,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度高,現在不是農耕文明,人口的聚集才能產生大規模的財富;即使現在有了互聯網,也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還提出了「八分之一秒門檻」 的概念(八分之一秒是地球最遠兩端光速傳播的延時效應,只要通過互聯網、電波等進行聯繫,延時就會存在,而人類精細的體驗、精細的人性貼近在延時存在的時候是無法完成的);在小城市或農村,由於缺乏機會,即使是天才,永遠也不會有人知道。

個人選擇暫且不說,作為國家政策來說,應不應該發展大城市呢,大城市究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好處,城市過大會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堪重負呢。

最近讀了去年出版的一本書:《大國大城》。作者陸銘,1973年生人,是科班出身的年輕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這本書2016年7月出版,當時已反響不錯,我隨即加入了自己的書單。但是我有一個習慣,盡量不讀新書,總要等一段時間,看看經過時間的沉澱后,這本書是否依然受好評。今年4月,第十二屆「文津圖書獎」揭曉,《大國大城》名列其中。豆瓣評分現在將近1000人,也有8.8分,不算低。所以,現在是時候讀了。

作為一本經濟學讀物,這本書挺小眾的,否則豆瓣上讀過的人不會只有1000人。但是,作為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它明白曉暢,每個人都能順暢地讀完。作者為了給大眾「科普」,糾正一些錯誤的觀念,不得不寫得通俗。

通俗歸通俗,作為學者,陸銘的這本書並沒有失掉嚴謹性。全書穿插的圖表豐富,數據詳實。書的最後列出了近一百本參考文獻(有無參考文獻,是否詳細可是第一眼評判書的質量的一個標準哦),這是普通的暢銷書比不上的。

作者是力挺大城市發展的,並用整本書的內容論證為何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在論證的過程中,幫我們釐清了一些概念,解釋了很多生活中的經濟現象,讓我們頭腦中一些含含混混的觀點清晰起來了。

這個話題太大了,寫到這裡,只是為這本書做了個引子,後面我將分兩次介紹書中的主要內容。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