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張良……急流勇退

張良隨從皇上攻打反叛的代國,在馬邑城下出奇計,直至勸高帝立蕭何為相國,與皇上從容談了很多天下事,因為與國家存亡關係不大,所以不一一著錄。張良宣稱道:「我家世代是韓國的丞相,韓國滅亡后,不惜萬貫家財,為韓國向強暴的泰國報仇,天下都為之振動。如今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成了帝王的老師,封地萬戶,位至列侯,對於一個平民,已到了極限,對我張良來說已經心滿意足了。但願能拋棄人間俗事,追隨赤松子交遊去吧!」從此就學習不食五穀、練導氣引體養身的方法。正值高帝駕崩,呂感激留候,便強要他進食,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馬馳過一道縫障那樣短暫,何必自己吃苦到這樣的地步啊!」張良不得已,勉強聽勸而進食。八年後留侯張良去世,謚號為文成候。兒子張不疑襲爵為候。

Advertisements

讀解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狡兔死,良狗亨; 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是對封建帝王在成就帝業之後無端濫殺功臣謀士這一歷史現象的高度概括。也正是在這種嚴酷的形勢下,急流勇退便成了功臣謀士保護自己的有效手段。急流勇退從理論上說,是消極的,但它的確是一顆在特定的歷史時代各種複雜而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相互制約下結出的歷史之果。急流勇退,既需要識時務的睿智,又需要毅然決然割捨功名利祿的勇氣。所以看似超然的急流勇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割舍名利的痛苦的靈魂掙扎過程。從這一意義上來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能夠急流勇退的人,既是智者,更是勇者。張良正是這樣的智者和勇者。張良出色的政治智慧中,閃爍著能夠急流勇退的亮色。對現代人來說,急流勇退的消極也許是不可取的,但其中所蘊含的割舍名利的勇氣,卻是值得記取的。常言說,無私才能無畏。所謂「無私」,不正是指割捨名利嗎?張良的出色的政治智慧,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鑒記取,但應該是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