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談蒙古雄主與六盤山

六盤山的傳奇故事,你知道的不是很多?

如果把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排排隊,除了秦始皇與漢武帝曾登臨六盤山以及魏徵夢斬涇河老龍王、柳毅傳書等神話故事外,大概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的掌故可以登榜首了。因為在這裡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現象,蒙古幾代皇帝都曾駐蹕六盤山。

六盤山的由來

六盤山,又叫隴山,跨越今寧夏、甘肅、陝西3省,綿延200餘公里。六盤山最高峰米缸山海拔2931米。古時候,六盤山「岩嶂高深,不通車轍」,山上長滿了茂密的松柏和竹林。

六盤山名的由來,有人說是因為山路迂迴曲折,古盤道六重始達山頂;有人說是古代山上多鹿,有人曾沿著曲折的山路追趕小鹿而得名。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六盤山森林茂密,泉水潺潺。山腳下有一座古廟,廟裡有一個老和尚晨鐘暮鼓,終日念經,以求正果。有一天,老和尚到山腳下小溪提水,忽然看見一隻小梅花鹿也在溪邊飲水,梅花鹿見有人來扭頭就跑,老和尚隨後緊追,梅花鹿彷彿有意逗老和尚,跑跑停停,時不時回頭探望老和尚,老和尚停它就停,老和尚追它就跑,不知追了多長時間,忽然抬頭一看,已經攀上了山頂。山外如詩如畫的山色美景,盡收眼底。這個故事傳開后,人們把這座山稱為「鹿攀山」,當地人的話,常常把梅花鹿的「鹿」字與「六」字發同一個音,再加上那山勢盤旋而上,漸漸地「鹿攀山」演變成「六盤山」了。還有一種說法,在一千九百年前成書的《漢書·地理志》中,這裡已經有「略畔道」(後轉音為「絡盤道」)的地名,後轉音為「六盤道「、」六盤山」了。

Advertisements

成吉思汗奠定六盤山的政治格局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也就是西夏即將覆滅的前夜,成吉思汗因攻西夏戰事進展順利,遂於閏五月避暑六盤山(即開成)。成吉思汗避暑六盤山,絕非偶然。

早在1216年冬,蒙古軍隊攻金潼關失利后,成吉思汗為尋取良策,詔見降將郭寶玉,問攻取中原之策,郭寶玉答曰:「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圖金,必得志焉「。

成吉思汗對郭寶玉的建言牢記在心,從戰略的高度來審視六盤山,並決定經營六盤山。率師渡黃河由西道攻取臨洮,於夏四月進入六盤山西側的德順州(今寧夏隆德縣),並攻克德順州。因攻取西夏的戰事進展得比較順利,成吉思汗遂於閏五月登上六盤山。

此時的六盤山,正是山巒吐翠、綠波萬頃、百花盛開的季節,他便決定在六盤山腹地涼殿峽納涼避暑。涼殿峽是一道南北走向長達20多公里的峽谷。這裡四面環山,群峰林立,怪石嶙峋,猶如天然屏障,隔擋出一方洞天。不遠處有涇河之水穿谷底而過,水石相搏,浪花飛濺,潺然作響。近觀四周山岩,藤條纏繞,青松倒懸。雖是盛夏時節,這裡卻清風習習,實在怡人。成吉思汗避暑涼殿峽,在這裡搭起了蒙古包,飄起了各色各樣的旗幟,往來奏報戰況的戰馬絡繹不絕。

Advertisements

所以,成吉思汗避暑六盤山,是他試圖攻金伐宋戰略思想的體現,是蒙元統治者經營六盤山地區的開始。因為當時的六盤山地區,包括金的鎮戎州,是金人控制南宋西蜀和蒙元進入隴南的要地。成吉思汗此舉,奠定了六盤山在蒙元統一過程中的軍事地位。

從此以後,蒙元統治階級重視對開成的經營絕不是其個人行為和偶然的產物,而是從國防建設和軍事布局大處著眼的一件國家政治重大決策。當成吉思汗三子窩闊台(元太宗)繼任大汗以後,就展開了滅金攻宋的戰役,而六盤山恰是橫亘於蒙古大軍的鎖鑰要地,不肅清六盤山地區的州縣,大軍就不能順利南下,不把六盤山地區建成鞏固的後方大本營,南征部隊的兵員、糧草和補給也會受到影響,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六盤山也是第五任大汗、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建功立業、登上帝位的發祥之地。

明代《平涼府志》載:「隆德縣南六十里,峽曰涼殿,元太帝避暑處。」

《民國化平縣誌》亦載:「涼殿峽在縣南四十里。峽內山名『來王壕』,上有古廟、門墩、石條、石柱,均殘缺不全。相傳元太帝在此避暑,故名。」

元太帝就是元太祖成吉思汗。

現在,涼殿峽僅存一塊約2000平方米的大平檯子,幾許石墩、石條,若干殘垣斷基。從明朝人編修的《元史》中,我們知道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搏擊一世的經歷。他率領蒙古鐵騎,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一往無前、不惜一切代價克敵制勝的堅韌精神,東征西討,南攻北伐,所向無敵。從森林環繞的貝加爾湖到流水滔滔的申河(印度河),從鹹海周圍的大草原到古老中國的華北大平原,到處都有他戰馬馳騁留下的足跡。他一生向外擴張,征戰歐亞大陸,令歐洲人至今道來仍是心有餘悸。

他以征西夏始,也以征西夏終,最後折戟六盤山。

成吉思汗走了,回到蒙古草原上去了。但他經營六盤山的戰略思想仍被一代代蒙古雄主承襲著。

憲宗蒙哥三年(1253年)七月,忽必烈「受京兆封地」。京兆,指今陝西西安一帶。忽必烈受封京兆后,六盤山就成為他避暑議事、指揮南方軍事行動的地點之一。

當年,忽必烈在南征途中,出蕭關(似應指唐時蕭關縣,約在今海原縣李旺堡北),屯六盤山,不但在這裡召見了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王恂,還派人專程去涼州迎請喇嘛教薩伽派(紅教)首領薩伽班智達。此時薩伽班智達已經圓寂,由其侄八思巴代叔應邀。

《元史》上說,八思巴15歲那年,來到六盤山,拜見了忽必烈。忽必烈見到他非常喜愛,便把他留在身邊。後來忽必烈受了佛戒。當了皇帝以後,封八思巴為「國師」,數年後,又提升為「帝師」「大寶法王」。

憲宗八年(1258年)四月,蒙哥大汗從今內蒙古東勝渡河南下徵發南宋,也駐蹕六盤山,並在這裡召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會議,與會者是當時各郡縣的郡守和縣令。

從史料上看,當時六盤山某地經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先後經營,已成為一處具有相當規模和格局的行宮。這年七月,蒙哥汗離開六盤山繼續南行。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他南下征宋時,命親信大將渾都海領兵2萬留守六盤山,一方面與蒙哥汗的另一重臣、陝西行省左丞相阿蘭答兒形成犄角之勢,控制整個西北和四川地區;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留下一支後援力量。

由此可見,當時的六盤山地區不僅已辟有行宮,而且已成為蒙元帝國攻取南宋及四川的大本營。

憲宗九年(1259年)七月,蒙哥汗死於陣中。

次年四月,忽必烈即大汗位;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至元九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出鎮長安,管理陝西、河西、四川和吐蕃諸處軍政憲財一切事宜。

第二年又加封忙哥剌為秦王,另賜金印,於開城(今寧夏固原市開城鄉)建王府,置「開城軍」數萬人駐紮六盤山。

開城與六盤山

開城是安西王夏天避暑之地,它離六盤山腹地不遠。清代顧祖禹編著的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載:開城安西王府建有「清暑樓」。《嘉靖固原州志》載:在舊開城西三里,辟有安西王養魚處,又名蓮花池。

從開城遺址發現的大量遺物飾件材料和間接史料來看,安西王府當是一處城池壯闊、殿堂樓閣相繼、亭台堂榭齊備、迴廊曲徑幽靜的集園林與宮室建築於一體的恢宏浩大的建築。安西王忙哥剌於至元十七年(1280年)卒,其子阿難答襲封父位,仍冬夏往來於長安與開城王府之間。阿難答這個人在元朝中期的中國政治大舞台上可算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從成吉思汗駐蹕六盤山涼殿峽到安西王阿難答參與爭奪皇權鬥爭的失敗,不過短短的80年的光景,而這80年間由六盤山地區生髮出來的故事卻是極其厚重的。

所以,六盤山在一代代蒙古雄主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戰略要地,也是一座神山、聖山。

文章引用《寧夏五千年史話》 圖片源於百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