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肌肉注射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嗎

肌肉注射是小兒患病時常用的一種給藥方法。一般常用於藥物不宜口服、病兒不能口服藥物,或根據病情需要快速藥物效果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肌肉注射雖然由護士執行,但作為家長也應該協助做好護理工作。

接受多次肌肉注射時,注射部位可能會出現局部包塊、腿痛、不能站力或行走。

有的孩子,在一次注射后也有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多是由於一次注射藥物過多。或注射了難以吸收的藥物,如脂溶性維生素D或A。出現的腫塊,一般為鵝卵石大小,按壓時嬰兒因疼痛而哭鬧。

我們談到股外側肌。股外側肌是目前小兒科醫生公認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它是在股骨大轉子到膝蓋中間的肌肉,詳細的說,將大腿前面縱面平分為二后,在外側的一半再分三分,最外側的三分之一,部為注射部位。注射時必須手指壓住這個部位,垂直注入,針頭不應長過一吋,才是正確的選擇股四頭肌的股外側肌注射,最重要的一點是股外側肌在小兒出生時就發育良好,且距重要的血管神經較遠,所以小兒選用大腿前面中外三分之一的部位是適合的,注射部位於腿部,應限於前腿四分之一外上角,角度是45。

Advertisements

下面幾個方法,是護理工作人員幫助學齡前兒童能適應接受注射的途徑:

1.常與兒童相處。如此,護士小姐對小兒來說,就不算太陌生。

2.與小兒接觸時,態度要和善。

3.准許小兒選擇注射部位,是左邊或右邊,是右邊先或左邊先。

4.給小兒解釋,打針是為了治病,使他早日同家。

5.准許小兒注射時,可抱他喜愛的玩具或哭。

6.小兒注射后,准許他到外面玩,打球或玩砂,如果病情許可的話。

7.打完針后,可貼個膠布於注射部位,意味春小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完整,膠布避免血液外流。

8.打完針后,應利用點時間和小兒相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