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教授:補鈣和維生素D的意義,遠不止在骨骼上

日前,國際四大醫刊之一《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了一篇天津醫院趙嘉國、曾憲鐵團隊關於「補鈣和維生素D對骨折風險影響」的Meta分析研究。研究認為,對50歲以上的社區人群而言,額外補充鈣和或補充維生素D不能降低其骨折風險,不支持這類人群常規補充額外的鈣和維生素D。此文一出,國內外媒體紛紛報道,其中不乏「顛覆理念」、「改寫指南」等用詞,在學術圈引發了一場不小的轟動。

補鈣和維生素D真的不能降低骨折風險嗎?如何認識鈣和維生素D對人體的意義?如何評價JAMA這篇文章?《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就此採訪了知名骨病專家林華教授。

林華 教授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骨科 主任醫師

南京市代謝性骨病防治研究中心 主任

Advertisements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科學委員會(IOF-CSA)委員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骨質疏鬆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1

補鈣和維生素D能降低骨折風險嗎?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林教授您好,JAMA這篇文章目前引發了不少關注,對於補鈣和維生素D與骨折風險的關係,您怎麼看?

林華教授:骨折有很多種,比如正常人由於外傷、車禍等原因發生的外傷性骨折,這主要是外源性的,無論吃什麼補什麼,都很難有大樣本的科學依據說可以預防骨折。除此之外,老年人骨質疏鬆還可能會引發脆性骨折,這種骨折才是病理性的,最主要原因是骨骼的退化和病變。

人體骨骼的組成成分主要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無機物(鈣和磷),決定了骨骼的硬度;另一部分雖然成分很少,但是更重要,那就是有機成分(膠原、骨基質等),決定了骨骼的生物力學性能,如抗彎和抗變形能力。為什麼老年人的骨頭容易斷?一方面是由於無機物成分減少,骨骼的硬度降低了,更重要的是有機物成分減少,骨骼的抗彎抗壓等生物力學性能下降了。

Advertisements

所以談骨折,原則上必須要談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骨折,特別是對於50歲以上的人群。如果是外傷性骨折,那麼補鈣和維生素D肯定是不能預防的。如果是老年人骨質疏鬆引起的脆性骨折,那麼補鈣和維生素D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補鈣和維生素D常作為骨質疏鬆最基礎的治療,但注意,不是最重要的治療。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補鈣和維生素D是最基礎的治療,但不是最重要的治療。如何理解這句話?

林華教授:談起骨質疏鬆,很多人都知道要補鈣,但是對於骨質疏鬆治療而言,即使補充了鈣和維生素D,骨折的發生率也很難下降,骨密度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提高。對於一個重度骨質疏鬆患者來說,補充鈣和維生素D是最基礎的治療,但如果只補充鈣和維生素D,他的骨質疏鬆不可能好轉,更重要的是要選擇抗骨質疏鬆藥物,而這些抗骨質疏鬆藥物必須聯合鈣和維生素D使用,既提高療效,同時減少不良反應。

比如臨床用得最多的抗骨質疏鬆葯——阿侖膦酸鈉,如果不聯合鈣和維生素D,單用這一種葯,那麼不僅效果不好,甚至會出現反作用,比如抽筋、肌肉疼痛等。因為藥物在發揮作用時會更多地利用鈣,而骨質疏鬆患者體內的鈣本身是不足的,所以骨質疏鬆患者使用阿侖膦酸鈉的前提是血鈣正常。這時如果聯合鈣和維生素D使用,比如在正常飲食的前提下,每天保證1000mg左右元素鈣的攝入,那麼抗骨質疏鬆的療效就會更加顯著。

這就好比人肚子餓了要吃飯,這個飯也許就是阿侖膦酸鈉,但是又餓又渴的人,你給他一包大米、一包麵粉,他是吃不下去的。這時鈣和維生素D就相當於水,通過水,我們把米做成飯,把面做成麵條、麵包,這樣人就可以吃下去吸收。而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就相當於美味的湯,它既可以做成飯,也可以飯配湯,人就更享受了。

2

鈣和維生素D不只為骨骼而生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如何認識鈣和維生素D對人體的意義?

林華教授:鈣和維生素D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營養素,並不只是骨骼的營養素。鈣在人體中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無機鹽形式,分佈在骨骼和牙齒里;另一種更重要的是鈣離子形式,分佈在血液、細胞間液及軟組織中,它是人體細胞與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者,在生命各個中樞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日常的談話、心臟的跳動、大腦的思維、肌肉的活動等,都和鈣離子密切相關。而維生素D在人的皮膚、臟器、抗菌能力、腫瘤預防等方面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此,補鈣和維生素D不僅僅是為了預防骨折、預防骨質疏鬆這麼簡單。鈣和維生素D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一種生命存活的基本要素,我們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來維持新陳代謝。它們是生命的健康營養素,而不是藥物,這是有很大區別的。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營養素和藥物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強調鈣和維生素D是營養素,而不是藥物?

林華教授:營養素和藥物首先是面向的人群不同。營養素幾乎涉及到所有人群,無論患病還是健康,它的目的是讓臟器功能保持在最佳狀態,讓人生存時間長,生活質量高。但藥物就不一樣,它對健康人群、社區人群絕對不能濫用。藥物只針對患者,不同的藥物針對不同的患者,有嚴格的適應證。

第二是使用時間不同。營養素對疾病可能有預防作用,但這種預防作用絕對不是一兩天、一兩年就能看得到,通常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以上。長時間保持營養素的補充,人會很健康,臟器功能會保持在很好的狀態,這個補充時間是越長越好。而藥物的使用時間必須嚴格控制,一旦疾病緩解了、治癒了,就要立刻停葯。中國人說「凡葯三分毒」,如果要終身服藥,大家都比較難接受,第一說明這個病麻煩,第二說明這個葯不行。藥物和營養素最大的區別在這。

第三是不良反應。營養素的補充只要在專業學會的推薦範圍之內,它是安全可靠的,對人體健康很重要。而藥物即使按標準劑量使用,也可能會有副作用,它的目的是治病,病好了就應該儘早停止使用,否則它帶來的會是負面影響。

所以,如果把鈣和維生素D定位成一種藥物的話,這個思維就錯了。它是一種營養素,它不是為了預防骨折而誕生,而是為了人的生命健康而應用的。補充鈣和維生素D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對人生命健康的促進作用是不可撼動的。

3

對JAMA文章的看法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對JAMA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及結論,您怎麼看?

林華教授:首先,這是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是通過科學的設計、規範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我仔細看了它的設計、研究方法、涉及的一些標準,都是很規範的,文章本身沒有問題,得出的結論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這篇文章得出的結論和作者的思路、研究的方法密切相關,如果把思路再放開,研究方法再調整,特別是選擇的參考內容再加以嚴格,可能結論又會不一樣了。

JAMA這篇文章的研究對象是50歲以上的社區人群(Community-Dwelling)。相比於有專人護理、營養處方的老人院人群(NursingHome),社區人群比較參差不齊,差距非常大。有些人健康水平好,生活能力強,鈣劑補充量會高一些,也有些人生活水平差,鈣補得不是很多,或者有漏服。這就產生了幾個問題:

1.沒有骨密度的提示:研究對象是有骨質疏鬆的人群,還是健康人群?區分不夠清晰,也就不好判斷骨折風險。

2.補鈣的時間點不清晰:鈣和維生素D作為營養素,一定是時間長了才產生效果,這篇文章涉及到的補充時間比較短,我們認為至少要3年,或者5年10年,這種研究是很難做的。

3.沒有區分種族和地域:我們知道歐洲人吃麵包,他們的體型比我們大,但是讓中國人都吃麵包就能讓身高增加嗎?不是這樣的。不要以為吃麵包的人就會比別人高,這還涉及到種族和地域的問題,營養素與種族和地域是密切相關的。

總的來說,我對這篇文章的作者還是很讚賞的,科學就是要容納不同的聲音,在爭鳴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如果當前的研究有不足,那我們可以在今後的研究中相互補充,比如把基礎攝入鈣的評價加進來,把補鈣的時間延長,考慮到不同種族和地域因素等等,也許就能更好地推進人們對鈣和維生素D的認識。希望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不僅要科學公正,更要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齊心協力。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您如何看待此類熱點事件中媒體擔當的角色?

林華教授:對JAMA這篇文章的報道,網路上某些自媒體發表的言論過於誇張了,用了很多「顛覆」、「改寫指南」等辭彙,讓專業人士看了未免會覺得幼稚。真正的科學研究、一個理論的形成,必須是原研的循證醫學研究,而不是Meta分析,這是一個概念錯誤。

另外,我們應該更科學、客觀地對鈣和維生素D進行定位,不能把鈣和維生素D看成是藥物,覺得一定要有什麼效果我們才需要補充,短時間內沒看到效果它就沒有意義了,這個思路也是不恰當的。

現在的自媒體很多,誰都能發一篇報道,所以媒體人的自身素質和專業能力需要格外關注。一個好的記者、一個好的媒體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他想要的不是點擊率,不是刷眼球,而是給整個社會、整個人類帶來什麼樣的作用,傳遞科學和正確的價值觀,我覺得無論是醫生還是媒體人,自身素質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

4

科學補鈣注意「量、次、法」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鈣和維生素D對人體如此重要,我們應該如何補充?不同人群有何差異?

林華教授:營養素補多少也是有規範標準的。2017年《英國骨質疏鬆症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南》推薦每日鈣攝入700~1200mg,我們認為每天攝入鈣1500mg以內都是安全的。這裡面一個重要細節是中國是一個缺鈣的國家,我們每天的日常飲食能提供350~420mg左右元素鈣,不超過430mg。這對於人體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只能維持生命的一般狀態,達不到一個好的健康水平,很可能是亞健康,容易生病。

就中國人來說,一般3歲以內的孩子沒必要專門補鈣,我們更強調食物補充;3~13歲,可以適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鈣推薦在300mg每天,維生素D根據測量結果,如有不足適量補充;13~40歲,每天建議補鈣500mg左右,維生素D在400~500IU;特殊人群,比如孕期、哺乳期媽媽,每天建議補鈣1000~1500mg,維生素D在800IU左右;女性45歲以後,男性65歲以後,鈣劑補充最少要保持在500~1000mg;絕經后女性及老年人,補鈣量推薦在1000~1500mg,維生素D在800IU左右,但遺憾的是年紀大了,即使維生素D補充量增加,也有很多是不能轉化的。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除了劑量以外,補鈣和維生素D還要注意些什麼?

林華教授:營養素的推薦不僅包括它的量,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時間和方法。補鈣和維生素D,我們還要注意以下3點:

1.隨餐服用。鈣和維生素D如果空腹服用幾乎沒有什麼意義,一定要隨餐服用,這個餐不是高蛋白、高鹽、高脂肪,而是普通飲食。因為鈣要在弱酸環境下吸收,且鈣的吸收不是在胃裡,而是在小腸。所以補鈣時吃一點麵包、牛奶、稀飯,一是可以中和部分胃酸,二是可以保護胃黏膜,這樣鈣就能充分通過胃到達小腸或十二指腸,吸收率最好。

2.分次服用。鈣和維生素D的吸收是有飽和度的,有條件的話建議分次服用,一般一天分兩次是比較科學的。

3.長時間服用。營養素的補充最重要的是堅持,國際上認為,鈣和維生素D對疾病可能存在預防和聯合作用,但如果沒有補充足夠的時間,則很難產生健康效應。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如何進行自我管理?

林華教授: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要明確以下幾點:1.適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是基礎;2.足量攝取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骨骼系統正常功能的前提;3.保持規律的負重及肌肉強化運動,可改善身體靈活性、力量、姿勢及平衡,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4.其他生活方式,如曬太陽、戒煙限酒、減少碳酸飲料、減輕精神壓力等,都是自我管理的重點;5.這需要政府、社會、媒體、醫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