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療技術手冊:耳針技術

耳針技術是用特定針具或丸狀物在耳郭相應穴位實施刺激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技術。本技術依據中醫學中耳郭與人體各部存在著一定聯繫的理論,以及望耳的形態、色澤可以輔助診斷疾病等原理,通過刺激耳部穴位來防治疾病。其治療範圍較廣,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亂性病症。

一、常用針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針具

常用的針具包括15mm短柄毫針、圖釘形撳針及王不留行、萊菔子等丸狀物。

(二)選穴方法(穴位分佈見圖1、圖2)

1.根據所患疾病部位選穴:如胃痛選胃穴,肺病選肺穴,肩痛選肩穴等。

2.根據中醫理論選穴:如皮膚病選肺穴,是根據「肺主皮毛」的理論;耳鳴選腎穴,是因「腎開竅於耳」;偏頭痛選膽穴,是因膽經循行「上抵頭角」循行於側頭;目赤腫痛選肝穴,是因「肝開竅於目」等。

3.根據現代醫學理論選穴:如月經不調選內分泌,失眠選神門,心律失常選心穴,高血壓病選降壓溝等。

4.根據臨床經驗選穴:如目赤腫痛用耳尖穴等。

圖1 標準耳穴定位示意圖(正面)

圖1 標準耳穴定位示意圖(正面)

圖2 標準耳穴定位示意圖(背面)

圖2 標準耳穴定位示意圖(背面)

(三)刺法

在耳穴上確定穴位或尋找反應點后常規消毒。根據需要選用15mm短柄毫針或用特定之圖釘形撳針。進針時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進針,進針深度以穿破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度,留針15~30分鐘。出針後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防止出血。必要時再塗以乙醇或碘伏,預防感染。撳針則需外敷膠布,留針1~2天。如採用耳穴壓丸法,則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鑷子夾取耳穴壓丸貼片貼壓於耳穴並適度按揉,根據病情囑患者定時按揉。宜留置2~4天。

二、常見疾病的耳針治療技術

(一)頭風(原發性頭痛)

本病是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可由各種外感及內傷因素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經絡不通或腦竅失養所致。本病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本技術適用於原發性頭痛的急性期。

【治則治法】通絡理氣止痛。

【操作方法】以撳針埋於腦、額、枕、膽、神門耳區穴位。每周1~2次,每次留針1~2天,2周為一療程。

(二)痛經(原發性痛經)

凡於月經期間或前、后發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適,以致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稱為痛經。多由情志不調,氣滯血瘀;或外感寒濕之邪客於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或肝腎不足,精血虧虛,胞宮失養所致。本病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通調沖任,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選用短柄毫針或圖釘形撳針,刺子宮、腎、屏間、卵巢耳區穴位。短柄毫針留針30分鐘,撳針留針1~2天。每周2次,1月為一療程。

(三)不寐(原發性失眠)

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見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實而易醒,或早醒,甚則徹夜不眠為特徵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慮勞倦,內傷心脾,心神失養;或心腎不交,心火獨熾;或宿食停滯,胃不和則卧不安。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養心安神利眠。

【操作方法】以撳針埋於皮質下、心、腎、肝、神門、垂前、耳背心耳區穴位。每周2次,每次留針1~2天,1月為一療程。

(四)便秘(功能性便秘)

本病是指大便秘結不通,糞質乾燥、堅硬,排便艱澀難下,常常數日一行,甚至非用瀉藥、栓劑或灌腸不能排便的病症,多因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所致,與脾胃及腎臟關係密切,可分為虛秘和實秘兩類。根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潤腸通便。

【操作方法】以撳針埋於直腸下段、大腸、腦耳區穴位。每周治療2次,每次留針1~2天,2周為一療程。

三、禁忌症

1.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

2.年老體弱、嚴重貧血、過度疲勞者。

3.耳局部皮膚破潰、感染者。

四、注意事項

1.耳針治療疼痛類疾病及功能紊亂性疾病通常作為輔助技術,臨床上須根據病情與各專科治療方法相結合,以防延誤病情。

2.嚴格消毒,預防感染。耳郭凍傷或有炎症的部位禁針。若見針眼發紅、耳部脹痛,應及時用2%碘酒塗擦,或口服消炎藥。

3.耳針亦可發生暈針,需注意預防處理。

4.對扭傷及肢體活動障礙的病人,進針后待耳郭充血發熱后,宜囑其適當活動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療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