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煎中藥、喝中藥時,常見的8個問題……

中藥湯劑的質量與煎煮藥物的用具,水量,火候,時間和方法密切相關!下面重點說說,自己在家煎中藥的常見問題:

1、怎樣科學地煎藥?

煎煮前———

●清洗煎煮前一般無需清洗。如果草藥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丟失。

●浸泡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藥的濃度。

煎煮中———

●用水以水浸過藥材表面2~3cm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通常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火候一般的中藥應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藥,可以在煮沸之後,繼續用武火煎煮15分鐘左右即可。

Advertisements

●時間一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類中藥,頭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復煎一服中藥在煎煮兩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中藥,可以煎煮3遍。而一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煎煮3遍。

煎煮后———

●立即濾取葯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煎煮器———

●瓦罐沙鍋最好最佳煎煮器是傳統的瓦罐、沙鍋,搪瓷、不鏽鋼亦可,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以防止金屬器皿與藥物發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2 、哪些葯需要先煎、後下?

Advertisements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而「後下」,則是為了減少揮髮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先煎:

通常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他 藥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 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揮效用。

後下:

藥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髮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等,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3 、煎中藥應注意哪些問題?、

忌用熱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熱水煎煮,中藥才表層的澱粉、蛋白質等成分會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妨礙澱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煎煮中藥以涼開水為好。

警惕假煮沸現象

煮沸是製備中藥湯劑的基本要求,而溫度達到100℃是煮沸的標準。未煮沸的藥液,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沒 有完全浸出,在臨床上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有的藥液在遠未達到100℃時就開始「沸騰」了,如皂甙等化學成分,在較低的溫度下,就能產生大量泡沫。湯劑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遠志、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 等藥物,它們在煎煮過程中就易產生此種現象。

這5種中藥不宜長期煎煮

煎煮時間一長,會令其中的有效成分流失,或者成分發生改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阿膠類

阿膠、龜板膠等大多是高分子物質,若與其他藥物共煎,既易粘鍋,又易糊,所以這類葯最好是先烊化,再溶入煎好的葯湯中服用。

2、芳香類

麝香、冰片、樟腦、蘇合香、安息香等芳香類藥物,其有效成分在常溫下極易揮發,一旦被煎煮,藥效會大打折扣,故不宜久煎。

3、消食類

谷芽、麥芽、雞內金等消食類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澱粉酶、轉化糖酶、蛋白質分解酶等活性物質,這些物質不耐高溫,久煎會使其活性大大降低而影響療效。所以,這些藥物宜用生品,或微炒后研末沖服為佳。

4、驅蟲類

雷丸是驅蟲葯,其驅蟲的主要成分是雷丸素,當加熱至70℃時,雷丸素便會失去活性,因此,用雷丸驅蟲時必須沖服。

5、滋補類

三七、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等滋補類中藥,均含皂苷、蛋白質、脂肪、激素等有效成分,由於皂苷化學結構比較複雜,蛋白質不穩定等因素,煎煮常因發生複雜的化學變化而影響療效。為保存其有效成分,所以應沖服。

4 中藥最佳服用時間?

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飯後服用:

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後服用,尤其是補益葯(如人蔘)、健胃藥(如補脾益腸丸)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甘露消毒片);

空腹時服用:

驅蟲葯(如烏梅)和瀉下藥(如大承氣湯)則空腹時服用較好;

睡前服用:

安神類中藥應在睡前服用。

但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有半小時至1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藥效。

服藥次數

:一般來說,中藥通常需一天口服3次。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

服藥溫度:

大多數中藥宜乘溫服下,發汗藥須熱服以助藥力,而清熱中藥最好放涼后服用。

5 、服中藥可否加糖?

不要加糖。因為加糖后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

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澀,咸能入腎。不同 口感的中藥也就具有不同的藥效。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因此,對於醫師所開出的苦藥,就要求患者必須苦口咽下去。這是因為,中藥的化學成分一般都比較 複雜,一些苦味的中藥都具有特殊的療效。糖特別是紅糖中多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一旦與中藥里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后,就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 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效。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而「後下」,則是為了減少揮髮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先煎:

通常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他 藥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 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揮效用。

後下:

藥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髮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等,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6 、怎麼能讓葯不那麼苦?

首先,把握溫度喝

中藥熬好以後,將葯湯涼一段時間。人口腔內的溫度一般在36.2℃至37.4℃之間,此溫度時味覺神經最靈敏。如所服湯藥的溫度與口腔溫度一致,則湯藥的苦味也就最明顯。故服湯藥時,最好待藥液溫度降至36℃以下時飲用,一般可掌握在20—30℃之間,此時飲服湯藥苦味及異味最輕。

其次,減少接觸舌尖

飲服時,迅速將藥液含至舌根部咽下。因為舌尖部對味覺最為敏感,減少湯藥與舌尖部的接觸和在口中的停留時間,也會使你覺得苦味大減。

第三,漱口

服完中藥后,要及時喝些溫開水,既有助於胃腸對藥物更好的吸收,又可清除口腔中殘留湯藥。

第四:讓醫生酌情加「甜菊葉」

針對小兒難以喝下中藥的情況,北京同仁堂——紐西蘭分行的黃向群醫生利用中藥甜菊葉,在不影響藥效的情況下,減少中藥苦味,臨床中小兒多能順利吃藥,實踐效果很好。

7 、服中藥有哪些忌口?

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蘿蔔(服理氣化痰葯除外),因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蔘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蔔會降低補藥的效果,影響藥物的補益作用。

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在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時,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所服的中藥不能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宜忌生、冷、油膩。因為生、冷類食物刺激胃腸,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8 、孕婦服中藥有哪些禁忌?

在懷孕的最初三個月內,孕婦除慎用西藥外,亦應慎用部分中藥,以免造成畸胎或導致早產、流產。

大毒大熱類藥物,如蜈蚣;

活血化瘀類藥物,如紅花;

滑利攻下類藥物,如薏苡仁(根);

芳香走竄類藥物,如麝香。

在豐富的中藥寶庫中,對孕婦有不良作用的藥物畢竟是少數,中藥作為天然藥物仍然比西藥的副作用要小得多。

所以,孕婦在患病時不必諱疾忌醫,應及時找醫生診治,並向醫生主動介紹受孕情況,請醫生權衡利弊選擇使用中藥,以利於孕婦與胎兒的健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