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澤捕撈村144戶漁民何去何從?西太湖即將停止捕撈和養殖

武進新聞網訊(記者 何克來)元旦過後,持續了4個月的西太湖開捕期結束,進入了休漁期。然而,嘉澤鎮捕撈村的漁民們卻難以像過去30多年一樣,將生活工作的重心放回到圍網養殖業上。因為無論是捕撈業還是養殖業,都將在今年9月劃上休止符。這意味著常武地區最後一個專業捕撈村將正式退出歷史舞台,144戶漁民何去何從?

半個世紀下湖捕魚,30年圍網養殖

1953年起,常武及周邊地區的漁民開始在淺草型湖泊——滆湖周邊集中,牛塘、湟里、南夏墅、寨橋等地,都有漁民安家落戶。經過多次村域調整,嘉澤捕撈村成為了滆湖周圍唯一保留的專業水產漁業村,也一度是常武地區唯一的專業捕撈村。

上世紀80年代,捕撈村的漁民們開始逐步探索圍網養殖模式,解決常州人的吃魚問題。養捕結合、圍網養殖成了漁民致富的主要手段。經過長時間的嘗試與實踐,捕撈村走出了小塊、精養、高效的路子,畝產達1500—1800斤。

Advertisements

「目前,捕撈村共有188戶人家554個居民,其中圍網戶108戶,每戶承包30畝水面搞圍網養殖;專業漁民36戶,並管理其他村副業漁民27戶,漁民人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嘉澤鎮捕撈村黨總支書記石小方介紹,漁民們每年9月開捕,12月結束,其他時間是休漁期。

為守護青山綠水,他們將休漁還湖

曾經,這裡流行飼養四大家魚:鯿魚、草魚、鯽魚和青魚,成就了捕撈村的一段光輝歲月。資深漁民劉國元至今保持著4天賣出30萬條鯿魚的紀錄。然而,這四大家魚都吃飼料,會對水體造成污染,導致富營養化。

進入21世紀,漁民們開始探索更環保高效的圍網養殖方式。2009年,劉國元帶頭開始搞花白鰱養殖。花白鰱主要吃水中的浮游生物,是清水質的魚種;后又養殖螺螄、大閘蟹、河蚌……慢慢地,滆湖水質越來越好,就連在水底游的小魚——沉底魚都能看得清。

Advertisements

然而,捕撈和養殖,終究還是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擔。盛極時的捕撈村一度坐擁萬畝圍網,後來為順應西太湖開發、保護生態濕地的需求,逐步縮減至兩三千畝。今年9月,捕撈村將迎來最後一個開捕期,之後,西太湖上所有的捕撈、養殖都將停止。

告別湖上生活,漁民何去何從

一代代漁民織魚網、補魚網,下湖捕撈,圍網養魚。與嚮往城市固定住房、便利生活的年青一代不同,他們早已習慣了船上的生活。今年年底,這批西太湖上最後的漁民就將告別漁船與圍網,上岸謀生。想到這些,「劉國元」們除了悵惘,還有一些不確定。

「漁民們想過嘗試農家樂、漁家樂以及觀光旅遊業,都遇到了瓶頸。」石小方表示,村裡也討論過是否承包魚塘繼續搞養殖業,但湖裡養魚和魚塘養魚是兩回事,還需要進一步考察規劃。「漁民們上岸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政府部門能給我們提供一些便利與扶持,幫助漁民們儘快適應新生活、打開新天地。」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