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半人染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醫學界對該菌與胃部疾病關係的認知較為緩慢,一直認為沒有任何細菌能夠長時間在胃部強酸的環境下生存。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並證明該細菌感染胃部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MALT淋巴瘤甚至胃癌,醫學界才開始改變對胃病的看法。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幽門螺桿菌在各種胃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是胃癌的幫凶,全國幽門螺旋桿菌學組組長呂農華教授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世界性的問題。

目前幽門螺桿菌最常用的檢測方法分為快速尿素酶檢測和呼氣試驗,快速尿素酶檢測對做胃鏡的患者是快捷、便利的,當然也是有創的;呼氣試驗的特點是無創的、準確率高。大眾應該到具有檢測資格的醫院及檢測中心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測。

Advertisements

50%的人感染過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細菌,它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幽門螺桿菌最常見的傳染方式是通過口-口傳播或是糞-口傳播,可有家族聚集情況。也就是說,在外面吃飯,餐館的碗筷消毒不達標,或是與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朋友共吃同一盤菜都可能間接造成幽門螺桿菌傳染。便后不洗手也會加大幽門螺桿菌的傳播幾率。

幽門螺桿菌容易傳染,在我國,超過一半的人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在感染的人群中,又只有10%-15%會出現胃腸道疾病。而決定感染后發不發病,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幽門螺桿菌本身的毒性,有研究顯示,在胃癌高發地區和低發地區,幽門螺桿菌的毒性是不一樣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感染者本身的情況,患者的基因、患者胃內酸鹼度的等複雜因素,共同決定了感染后發病的病種和嚴重程度。

Advertisements

胃病患者不可掉以輕心

雖然醫學上證明幽門螺桿菌與很多慢性胃腸道疾病以及癌症有脫不掉的干係,但是並非感染后所有人都會發病。而且胃病患者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飲食不規律等生活習慣造成的。有些患者發現自己感染幽門螺桿菌會特別驚慌,主動要求吃藥治療,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不出現病症,不採取治療措施也是可以的,只要在平時多注意飲食規律,生活規律,增加抵抗力,定期複查就可以了。

但如果您已經是胃病患者,那就不能對幽門螺桿菌掉以輕心,最好在治療胃病的同時連同幽門螺桿菌一起殺滅。這主要是因為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胃黏膜有一套完善的保護層,能夠抵擋細菌的侵襲,但是幽門螺桿菌能破壞這層保護屏障。如果患上了胃病,胃部遭受炎症的侵襲,那麼幽門螺桿菌無疑就是給力幫凶,會讓胃病雪上加霜,還有可能促使胃病出現癌變,這個時候就有必要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了。

單獨使用抗生素療效差

幽門螺桿菌很頑固,但目前醫學上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治療方式。只要接受正規治療,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治癒。目前西醫對胃病的治療主要是清除幽門螺桿菌。常用藥物有抗生素、胃酸抑製劑、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製劑以及胃腸動力葯等幾類。主要療法是三聯或四聯:三聯是指胃黏膜保護劑+兩種抗生素;四聯是在三聯基礎上再加胃酸抑製劑。但是特別要提醒的是,有的患者在確診幽門螺桿菌陽性時,自己到藥店買葯,無論有無癥狀都進行殺菌治療,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只用單一的抗生素進行治療,起效的極少,並且會使菌株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即使再接受正規治療,治癒的難度也會加大。

另外在接受治療之後,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複發的情況,這主要是有三個原因,第一種是患者胃裡的幽門螺桿菌其實並沒有根除,第二種情況菌株來自口腔,第三種是外源性再次感染。所以在接受治療后,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再次感染也非常重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