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中目標一致有多重要!

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團隊目標一致,一同為了同一個目標去努力奮鬥,那成功的概率會高很多。在兒童教育中也如此,當家長和兒童的目標能達成一致,那麼教育將會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當一個兒童團隊目標一致,他們就會相互幫助,相互成長,混齡相處的好處也會盡顯其中。今天我們帶大家來看這家智慧的父母是如何協同自己和兒童的目標,並且協助兒童實現目標的。

樹立一致的目標

軒爸是個籃球迷,一看CBA,那就是目中無人、懸空一切,包括那個掌上明珠的兒子。所以,CBA比賽哨聲一響,兒子看著一個不理他的爸爸,那種失落,那種悲傷從心中暴發,於是,孩子拿著遙控關電視。爸爸呢,就跟兒子搶遙控,然後,兒子大哭。反正你來我往幾個回合,軒爸大敗。

軒爸拿他的寶貝兒子沒辦法,軒爸想盡一切一切的辦法,讓兒子最後喜歡上了籃球,最後和老爸一起激動的看球賽。

我們可以看出,原來的爸爸和兒子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爸爸是籃球迷,看球賽是爸爸的目標,而兒子的目標是能讓爸爸全心全意的陪伴自己,這時候爸爸和兒子的目標完全是對立的,就會產生很大的矛盾。於是爸爸開啟自己的智慧,陪伴兒子玩籃球、講解籃球賽、去球賽現場感受籃球的魅力、讓兒子參與到籃球中來,讓兒子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將自己的目標轉移成兒子的目標,變成兒子自己內心的自我需求,最終兒子喜歡上了籃球,和兒子一起看籃球賽,不僅沒有了以前的困擾,更是收穫了一個和自己欣賞球賽的好兒子!

講一個解放戰中的一個故事和經驗,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日本投降后,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發動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的農民群眾加入革命隊伍去參軍打仗,這就首先要解決「為什麼目的去打仗?」這個問題。於是,我黨在農村首先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運動,讓農民群眾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然後,在農民群主中廣泛開展了「訴苦活動」。真正調動起群眾並掀起了參軍的高潮,是在「訴苦活動」之後爆發起來的,群眾的熱情一旦被激發出來后就如潮水一般不可阻擋了。大批的貧苦農民青年都爭著搶著報名參軍,懷著對地主老財、階級敵人和反動派的刻骨仇恨,苦練殺敵本領,爭取早日上戰場去殺敵立功。

我們家長在進行兒童教育時也一樣,不能只通過簡單的指令來讓兒童屈服,這樣做將會適得其反。應該將自己的目標也同時轉化為兒童的目標,將目標一致化,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大家共同去努力。

混齡教育的優點

剛報班的時候,他是隊里最小的。本來就瘦小,加上隊友都是高年級的孩子,他就更小更小了。那個時候,我不擔心他打不好,不擔心被球打到頭,不擔心聽不懂教練說的而被挨罵,我擔心的是大的欺負小的。

平時上學放學的路上,經常看到訓練隊的哥哥摸摸他的頭,主動跟他打招呼說再見,友善的舉動讓我放心,相信沒人欺負他,而且,他被照顧得很好。

到了第二年,軒有了同年級的同學加盟,有機會成為新手們的「老大哥」。這個時候他毫不吝嗇地分享他學過的動作,教別人「絕招」。於是,他把哥哥給予他的愛護、關懷分享給他的「師弟」們,把友愛傳遞著。

籃球是一種團隊活動,運動員必須具備勇敢頑強的鬥志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媽媽給兒子報班后最大的顧慮是擔心高年級的孩子欺負他。而後來事實證明並不會,通過混齡團隊訓練,不僅能讓大齡兒童協助小齡兒童,促進雙方的成長。還能為小齡兒童樹立榜樣,將這份合作,這份愛意傳遞給下一屆的隊友。

蒙氏教育中也有過強調,我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是社會生活的魅力所在。把人按照年齡分隔開是一件非常冷酷又不符合人性的做法。對於兒童也是一樣的。這種做法會打斷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繫,使人與人之間失去相互學習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提倡混齡教育:讓不同年齡的孩子相互幫助,年齡小的孩子會觀察年齡大的孩子的行為,並會請求年齡大的孩子來幫助他們,而年齡大的孩子也會非常願意這樣做,這樣的幫助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小孩之間的思想和思維方式要接近的多,他們相互學習起來也更容易一些。在不同年齡的孩子之間存在著一種交流與和諧,這是很難在成人與孩子之間實現的。

育兒精選文章閱讀

孩子跟籃球的認識,是從哭開始的。

軒爸是個籃球迷,一看CBA,那就是目中無人、懸空一切,包括那個掌上明珠的兒子。所以,CBA比賽哨聲一響,兒子看著一個不理他的爸爸,那種失落,那種悲傷從心中暴發,於是,孩子拿著遙控關電視。爸爸呢,就跟兒子搶遙控,然後,兒子大哭。反正你來我往幾個回合,軒爸大敗。

以後凡比賽開打,爸爸總是心驚膽戰打開電視,收好遙控,準備好玩具,一邊陪兒子玩,一邊看球賽。兒子當然也不容易打發,所以,總是電視上的比賽跟場下的比賽打得一樣的激烈。

軒爸拿他的寶貝兒子沒辦法,買了一個籃球,陪兒子去公園玩。都說陪伴是最好的禮物。兒子自然很喜歡這種模式的陪伴,饒有興趣地玩投籃遊戲,慢慢命中率高了,也就更來勁了。等到兒子對籃球有一定感覺的時候,老爸開始教兒子看比賽,首先是教他分數的加法,加2分,加3分,然後對一下屏幕出現的分數,兒子很高興自己總能答對。

軒爸想盡一切一切的辦法,帶他現場去看易建聯的比賽,去感受現場的氣氛。跟他說比賽的種種、籃球的好玩、隊員的動作,反正就別關他的電視。

慢慢地,兒子居然會看比賽了,與老爸共同投入到比賽的觀看中,有自己喜歡的球員,還是幼兒園的兒子,就認識了很多球隊、球員的名字。會計分數,會算分差。甚至,當廣東隊輸了比賽,小軒同學的眼睛都紅了,他告訴我,緊張得連眼睛都流汗了。

看比賽從不喜歡到投入,從只會算分數到欣賞每一個動作,從CBA到NBA,從易建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到覺得詹姆士,庫里才是他的偶像。軒就是這樣與籃球認識了。

剛上小學,因為他對籃球有興趣,就給他報了個籃球訓練班。剛報班的時候,他是隊里最小的。本來就瘦小,加上隊友都是高年級的孩子,他就更小更小了。那個時候,我不擔心他打不好,不擔心被球打到頭,不擔心聽不懂教練說的而被挨罵,我擔心的是大的欺負小的。別說打他,就被大個子輕輕一推,估計他就倒了。所以,每次接他,我就問:「今天打球開心嗎?」軒總回答些九不搭八的。所以我還是不放心再問:「今天有人欺負你嗎?」聽到沒有的回答,我才會放心。

有一次,他告訴我:教練給他們買了五個饅頭,訓練之前,是一天中最餓的時候,都想吃,可是他分不到。軒看著別人吃,一直咽口水。 有個哥哥看著他可憐,一邊吃一邊問他,你是不是也想吃,軒點頭,然後那個高年級的哥哥拿了自己的零花錢去給軒買了一個饅頭。軒說,那個是他吃過最好吃的饅頭。

平時上學放學的路上,經常看到訓練隊的哥哥摸摸他的頭,主動跟他打招呼說再見,友善的舉動讓我放心,相信沒人欺負他,而且,他被照顧得很好。

籃球是個團體性很強的項目,貼身的防守、激烈的對抗;今天是對手,明天就是隊友;對於這個小小孩,對著比他高一大截的哥哥們,他防也防不住,攻也攻不進。但很慶幸孩子在這樣友愛的環境中成長,有這種機會嘗試著被關懷著,愛護著。

到了第二年,軒有了同年級的同學加盟,有機會成為新手們的「老大哥」。這個時候他毫不吝嗇地分享他學過的動作,教別人「絕招」。於是,他把哥哥給予他的愛護、關懷分享給他的「師弟」們,把友愛傳遞著。

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友好與每個人相處,學會團體合作,學會分享,其實,這些收穫遠遠比贏得一場比賽更加珍貴。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