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文化與紅木傢具文化

和田玉出自我國西北,是我國古今眾多玉中的一種。和田玉文化指的是中華民族愛玉、崇玉、禮玉、賞玉、玩玉、藏玉並視玉為命根子的傳統觀念。

我們中華民族有8000年的用玉歷史。最早應該是以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為代表的,玉文化史稱為珣玗琪板塊,這一板塊最具代表性的玉種是岫玉;其次應該是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為代表的瑤琨板塊,這一板塊的玉種比較雜;最後才是西北地區的球琳板塊,這一板塊的玉種就是產自崑崙山脈的和田玉。 「和田玉出自我國西北,是我國古今眾多玉中的一種,它與我國東北、東南之古玉一起培育了中華民族愛玉、崇玉、禮玉、賞玉、玩玉、藏玉並視玉為命根子的傳統觀念。它是中華文明的奠基石之一,…..」,這就是和田玉文化形成之源!

Advertisements

古人經過數千年的篩選,到了夏商周三代,逐步接受了和田玉,而放棄了最早發現的珣玗琪和瑤琨區域的古老玉種,不要忘記,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不是一時的,和田玉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成為王室的主要用玉,這一點我們通過有關的史料記載以及婦好墓出土的玉器即可以得到證實。

歷史經過了春秋戰國時代,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從那個時候起,一直到清王朝滅亡,和田玉一直都是中國曆朝歷代的帝王用玉。其它玉料在帝王心目中是毫無地位的,所以,人稱和田玉是我國三千多年的帝王用玉。這一點以西漢初中期,廣州南越王墓、徐州獅子山楚王墓、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等出土玉器,以及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大量玉器都能得到證實。

和田玉走上歷史舞台一直為王室所用,尤其是西周帝王視和田玉作為王家天府守藏的對象,如天球即雍州所貢之寶如天色者,想必就是和田青玉,遇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於西序,事畢收歸天府貯藏。很有可能和田玉進入內府後先與華山之球、夷玉、河圖等均被視為寶物收貯了,不久便逐漸取代了地方玉的上述功能。這一點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儒家賦予它以「德」的內涵,使和田玉獲得了新生命。儒家將「德」與和田玉對應,提供玉德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一公元前645年)便提出玉有「九德」。至春秋晚期,儒學宗師孔丘提出玉有「十一德」,將玉德的觀點推向高峰。孔子的玉德是利用玉的自然表徵(即玉的化學的、物理的諸種性能)形象地解釋人們的品德和操行。孔子的玉德學大大推動了和田玉文化的發展以及玉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Advertisements

和田玉的雕刻技法隨著地方民俗的差異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這些差異形成了百花齊放的風格流派,或精細或大氣。玉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明白和田玉雕流派,對於我們了解當今和田玉作品的風格及價值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20世紀60年代以來,玉雕造形千姿百態,玉雕技藝流派紛呈,終於形成「北派」「南派」「蘇派」「揚派」「海派」幾大流派。

北派 指北京、天津、遼寧一帶的玉雕,歷史悠久,技藝深厚,玉雕作品雄渾霸氣,皇家遺風特點明顯,發端於西安,后遷移到北京,到明代時期最為鼎盛,玉雕風格既有江南的婉約,又有北方的率真,雕琢細膩、講究,對俏色的處理尤其稱奇。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狀、色澤、質地、紋理和透明度,創作出許多巧奪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同時北工非常惜料,不會為了極致的美感去耗費玉料!

北派玉雕包含了中國玉雕之精華,彙集了各派風格,揉合了傳統手法與現代工藝,簡約中透著穩重,雄厚中體現皇家風範,氣度中流露出對國學傳統的一脈相承,但是代表人物比較少。

南派 廣東、福建一帶的玉雕由於長期受竹木牙雕工藝和東南亞文化影響,在鏤空雕、多層玉球和高檔翡翠首飾的雕琢上,也是獨樹一幟,造型豐滿,呼應傳神,工藝玲瓏,形成「南派」藝術風格。

南派作品多以寫實為主,注重細節的逼真刻畫,善於利用巧色對局部的修飾,必要時能做到薄如蟬翼、細如髮絲,做工精細極致。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惜料,只求玲瓏傳神,以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的細緻刻畫尤其明顯。整體而言,南派玉雕的翡翠比較多,但是和田玉雕件比較少,主要做鏤空人物風水擺件。

蘇派 自古蘇州玉雕聞名天下,可以說,蘇州玉雕在中國傳統玉雕文化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明清時期,蘇州的雕工繁榮興旺,《天工開物》盛讚蘇州雕工:「良玉雖集京師,工妙則推蘇郡」。蘇派的雕刻風格小巧精緻、簡單明了。蘇派作為南方派別,主要雕刻的作品包括小佩飾、玉墜、玉牌等小型玉件,玉器造型多為比較簡單的,紋飾形神具備,細膩優雅,工藝精細,注重細節,圖案也十分精美。代表人物是明代陸子岡。

揚派 歷代揚州玉雕重視創新求變、勤謹實踐,將陰線刻、深淺浮雕、立體圓雕、鏤空雕等多種技法融於一體,逐步形成了體現、代表揚州傳統玉雕特色的「渾厚、圓潤、儒雅,靈秀」的基本特徵,創製了數量眾多、形式各異、工精藝巧的玉器珍寶。歷史上曾與北方玉雕形成兩大流派,即「北雄南秀」。而在當代玉雕的發展中,百花齊放,各家爭鳴的局面沛然而興,彼此取長補短,互相融合。其作品構思創作中隨型巧工,將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珍禽異獸、亭台樓閣嚴謹的融合到一個畫面上,讓人感覺意境深遠。

目前揚州玉器主要可以分為山子雕、爐瓶器皿、人物、花鳥、走獸、仿古等6個類別,構圖新穎、造型優美、做工精緻,各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聞名遐邇。揚州地區玉雕大師以巨雕,「山子雕」最具特色,玉雕講究章法,表現出精緻、大氣的獨特工藝,代表著揚州玉雕的最高技術實力和藝術成就。在清明時期,揚州工聞名天下,「揚派」玉雕講究章法,工藝精湛,造型古雅秀麗,碧玉山子《聚珍圖》、白玉《大千佛國圖》等,都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

海派 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周邊地區,在玉雕界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爐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鳥、走獸和天然瓶成為著名的「海派」五大類傳統雕刻品種,其中以爐瓶器皿類最為著名。爐瓶器皿以穩重典雅的造型、古樸精美的紋飾、富有濃厚的青銅器趣味,在玉雕行業中獨樹一幟。傳統的三腳香爐、天雞對瓶、端爐、羊尊等都是海派玉雕久負盛名的經典代表作品。

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華的景象吸引了不少的玉雕大師,在交流中,逐漸形成海派玉雕,海派玉雕包容萬象,涉及繪畫、剪紙、書法等多方面,只要是具有美感,能將玉石的自然美呈現出來的都會融入到雕刻中去,主要特點是雕琢考究、細緻嚴謹、古典雅緻、生動傳神。

中國玉雕派別紛呈,傳承中國的文化,無論哪一種玉雕流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相互的學習中並存、進步。所有玉雕作品都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未來的祝願、嚮往,都是值得欣賞的珍品!

紅木家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由歷史傳承下來的藝術精品,時代在更換,眾多的古傢具中只有紅木傢具一步步流傳至今,沒有紅木傢具的厚重,難以撐起中國風的深沉。

一件好的紅木傢具之所以耐看,不是因為它名貴的材質。人們喜歡它是因為它自身散發出來的魅力令人韻味長留,愛不釋手。普通傢具給人的感覺是:第一眼還可以,第二次看覺得一般,三次看可能發現有問題。因而家具行業有句經典語"看三次"。只有經得起多次觀賞后仍使人欣賞如初的傢具才能稱之為精品。

明清傢具精品沿襲中國傳統傢具製作工藝,輔以現代科學管理,一件傢具從醞釀成形到最後檢驗合格、包裝出廠等大小工序數十道,歷時短則兩三個月、長則一年半載,其中凝聚的匠師心血更是難以度量。

工藝製作 設計-開料-木工-雕花-打磨-上漆

主要工序為六道:設計—開料—木工—雕花—打磨—上漆。

1、設計

設計於家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清傢具製作中,一件傢具的造型經過長期醞釀、反覆思考而選定以後,由繪圖師傅在圖紙上畫出1:1的精確施工圖,但即便圖紙完善也不會立即交付製作,而是要擱置一段時間,再三斟酌,確認完美無缺才交給開料部門。

明清傢具製作的那就難度高而難點多,工藝要求高而工序繁多,因此設計者斷無可能紙上談兵,繪圖師傅必須為木工出身,且熟諳開料、雕花、打磨和上漆的工藝特點。

實際上,明清傢具製作的設計環節由至少兩名繪圖師傅完成,其中有傢具設計和雕花設計之分,即一名師傅專門負責繪製雕花圖,二者分工協作,相互獨立又默契配合。

2、開料

造型美觀、工藝精湛、材質優良是民情傢具的價值所在,三者缺一不可。所謂材質優良,並不單純指選用了上好硬木,還以為這木材的紋理、色澤、質感等表現充分且搭配和諧。不考慮木材自身優劣的話,完全可以說,開料這道工序,對一件傢具的材質好壞起到決定性作用。

開料,通俗地說就是把木料破開,這道工序看似簡單,實則有很多講究。開料有開大料與開小料之分。開料師傅接到1:1的產品施工圖后,首先根據傢具的基本造型,選擇合適的木材,將圓材開為板材,即「開大料」;繼而根據傢具的構件特點,將已經開出的板材分門別類,加工為適合不同構件的方材,即「開小料」,開小料又有開直料與開彎料之分。

3、木工

木材烘乾以後,要放在通風的地方使其充分回潮定性,之後送至木工車間,進入第三道工序。木工師傅根據1:1施工圖,精挑細選出色澤和紋理都適宜搭配的材料,並根據不同的結構與部件進行開榫、鑿眼、打線、彎位處理等,而後分揀出需要雕花的構件,交由雕花車間處理。雕刻完成後,雕花師傅再將其交回木工車間,由木工師傅將各構件組裝起來,基本上形成傢具的成品。

作為中國傳統傢具製作工藝的精髓,榫卯結構是木工師傅必須熟練掌握的,也是木工工序中評估績效的一項關鍵標準。榫卯結構嚴謹、緊密,傢具的耐用性就會強、使用壽命就會長;反之,傢具不但不耐用,連美觀度、舒適度都可能收到影響。

4、雕花

雕花師傅在收到木工車間送來的需要雕花的部件后,首先由繪圖師傅根據傢具的整體造型和構件特點,在紙上繪出所雕紋樣或圖案,然後由雕花師傅依照圖紙或將圖紙貼在部件上打胚,繼而雕花、修花並修光處理,完成後交回木工車間。在雕花這道工序中,繪圖師傅是至關重要的,不單要精通傳統傢具雕刻技藝,還要有很高的美學修養。

傳統傢具的雕飾手法極為豐富,紋樣與圖案更是變化多端。雕刻技法有毛雕、浮雕、透雕、圓雕、平雕等等,一件傢具中,尤其是注重雕飾的清式傢具,往往綜合了多種雕刻技法。淺雕是最難把握的技法,可以視為雕花技藝的最高境界。依照我們多年摸索出的經驗,這些技法只有不斷實踐才能熟練掌握,而僅僅掌握技法是不夠的,還要領會背後的審美思想,這樣才能靈活運用,明清傢具的雕飾手法在套路上並非無章可循,卻不能完全照貓畫虎,很多傳世的明清傢具雕飾美崙美奐,一模一樣仿製出來卻差強人意,原因在於,圖案紋樣可以絲毫不差,工藝技法可以不相上下,但那種時光打磨的感覺是沒法複製的,所以一定要學會變通。

5、打磨

木工師傅收到雕花車間交回的構件后,將各構件按圖紙組裝成基本成品送至打磨車間,傢具製作進入第五道工序。打磨的目的是為了更完美地表現木材的紋理和質感,並使雕花紋飾更為靈動。打磨可分為刮磨和磨光兩個步驟,首先是刮磨。刮磨重點針對雕花構件,用刮刀將雕刻的刀痕磨乾淨,使雕刻圖案或紋飾更為清晰生動。之後用不通規格的砂紙反覆進行磨光,由粗至細,從200號到400號、600號、800號,再到1000號、1500號甚至2000號,直至傢具的線條優美流暢、手感平整光滑。打磨完成後,交至油漆車間,進入最後一道工序——上漆。

6、上漆

關於明清傢具,素來流傳著一種「南漆北臘」的說法,意思是南方的傢具上漆,而北方的傢具只打蠟而不上漆。上世紀80、90年代區先生曾走南闖北搜集明清傢具,對各地的傳世明清傢具都有一點閱歷,他認為,明清時期,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傢具都是要上漆的,只不過北方傢具上的漆要薄一些,另外由於環境、氣候的原因,北方的傢具擱時間久了表面會呈現出類似打蠟的效果,被以訛傳訛地誤解為「南漆北臘」。

現今的仿古傢具製作,有上漆和不上漆兩種做法。不上漆無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廠家對上漆技術沒有把握,乾脆就不上了;另一種是刻意追求保持木材自身質感、色澤與氣味的「原木」效果,這種做法雖然也有人追捧,但顯然不利於傢具的使用和保養。上漆的做法對家具有保護作用,卻又不利於表現木材的紋理、質感和色澤,美觀程度就要打折扣,再者,油漆完全遮蓋了木材的味道,也就難以發揮傢具凈化空氣、養生養顏的功效。

經過長期的實踐與反覆摸索,總結出一套特殊的上漆工藝,既能對傢具形成保護,又能更好地表現、發揮木材本身的優點,簡言之,就是反覆上漆再將漆磨掉,具體流程如下:先將傢具扇灰、填實木材毛孔,使木材表面更為嚴密、平整,再薄薄地塗抹一層天然漆,待漆干后使用不同規格的砂紙磨掉漆面,這樣循環往複數次,直至傢具的木材紋理更為絢麗、表面更加平整、色澤更為溫潤,並且能夠保持木材清香淡雅的原味。至此,一件明清傢具精品才最終完成。

中華文明璀璨綿長,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倫理,而傢具反應出時代人文的取向,從秦漢時的席地而坐,到宋明的垂足而坐,人的視野隨之開闊,傢具呈現繽紛多彩的格局,傳承文化的精品傢具、貴族傢具由此誕生,對傢具的品鑒,收藏成為後人觸摸歷史文化脈搏最具成果的手段。

作者:和田玉哥

(文章作者:和田玉哥,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為本平台和田玉籽料,部分以結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