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依然需要WTO

自1995年成立以來,WTO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在2001年將中國納入其中,這使得WTO真正具有了世界性,而中國也藉此實現了從世界第六迅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奇迹。然而,中國在入世之後所取得的輝煌發展,近來卻受到美國等一些國家的抱怨甚至嫉恨。他們聲稱,中國在WTO中佔了天大的便宜,WTO為中國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而中國卻不能遵守WTO的規則,甚至他們斷言WTO根本無法管束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這也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在WTO中消極對抗的重要理由,美國不僅拒絕WTO上訴機構法官的正常任命,還在剛剛結束的WTO第11屆部長會議上阻撓多項談判和決議。但更加令人費解的是,在美國等宣稱中國是WTO最大受益者、因而要抵制WTO的時候,中國國內竟然也有聲音主張「中國應無懼退出WTO」。

Advertisements

如果說美國對WTO的指責、抱怨多少有些借題發揮、損人利己的意味,那麼聲言要中國退出WTO則無疑是自廢武功、甚至是自尋死路了。提出這種論調的理由主要是說中國在入世15年之後,美歐依然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沒有得到公平待遇,因此沒有必要在WTO中繼續周旋下去,不如一退了之,另起爐灶。

首先不得不說,市場經濟地位這個問題確實有一定的技術難度,沒有一定的國際經濟法知識很容易產生誤解,對於某些專家無暇去探究法律細節也可以理解。所以這裡還是再簡要做些說明。所謂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是指在中國加入WTO之前,美國等部分國家一直在其反傾銷制度當中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並以此為由採取歧視性的替代國價格比較方法,導致中國企業遭受更多的反傾銷以及更高的反傾銷稅率。入世議定書第15條則規定,中國入世15年之後,所有WTO成員必須在其反傾銷制度中取消針對中國的這種歧視性的替代國價格比較方法,將中國和其他WTO成員一視同仁,而無論其國內法是否認可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

Advertisements

需要澄清的是,議定書第15條的目的在於在適當的時機終止「替代國」做法這一歧視性規定,而不似坊間所簡化解讀的意味著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因為在我國加入WTO之前,美歐在對華反傾銷中一直採用此種方法。經過談判,我國與美歐等主要談判方達成共識,即在我國入世15年後應當取消替代國做法,而在反傾銷中將我國與其他國家一視同仁。從談判過程、雙方意圖來看,這一條款的目的明白無誤。因此,可以明確的是,取消「替代國」做法,是由WTO法確定的、毫無爭議、必須履行的WTO義務。而「市場經濟地位」則由相關WTO成員的國內法確定,WTO成員並沒有義務自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那麼就這一層面而言,如果將未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歸結為中國在WTO中遭受了不公正待遇,這並不是符合法律和邏輯的論斷。

不公平待遇來自美歐等國而非WTO。誠然,美歐借市場經濟地位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將這一法律問題政治化的意圖昭然若揭。如果再與已經獲得該地位但市場經濟程度不如中國的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相較,歐美國家顯然無視中國多年來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這對於中國而言的確並不公平。然而鑒於WTO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賦予了WTO成員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加之該問題作為歷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美方籌碼,此番爭議又起也在我國的意料之中。因為近年來歐美對中國的經濟模式頗多指責,特別是在逆全球化蔓延的背景下,更是將其製造業失業問題簡單地歸結為中國進口衝擊結果,並將其詬病為「中國綜合症」,這表明美歐國家對中國崛起有著異常複雜的情緒。更何況反傾銷仍是歐美使用最多的貿易救濟措施,該問題事關國內部分產業利益以及相關產業的政治支持。因此,即便是取消「替代國」做法他們也不願輕易放棄。

因此,退出WTO的論調無疑是因小失大了,所謂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僅僅是在反傾銷制度中的一個具體計算方法問題,根本無礙中國在WTO中的諸多重大合法權益。且不談中國入世談判的艱辛歷程,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對於WTO對於昔日中國的影響都有目共睹,然而,對於WTO對未來中國的意義卻存在認知誤區。中國製造中心的取得是進行市場化的結果,中國要實現價值鏈的躍升仍然需要一個有著公平穩定預期的多邊發展環境。儘管目前WTO面對多重挑戰,但還沒有替代者。WTO改革將需要平衡多極化的經貿發展格局,因此必將是一個艱苦甚至痛苦的過程,因為它必然觸動得利者的固有利益,必然導致博弈和反對。然而退出WTO,表面看是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應激措施,但是,此舉對於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是不證自明的,相反恰恰會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市場經濟認知重陷混亂,這意味著中國入世以來在市場經濟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與認同極有可能清零。另一方面,美國逆全球化的走向已經對全球化產生了消極影響,如若中國再退出WTO,全球化事業更將全面陷入陰霾,而且這對於中國在多邊框架下累積的影響力與話語權也是一種損耗,不僅是將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權利拱手於人,平衡未來規則制定的局面也將更加渺茫。

通過退出WTO,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來解決中國市場經濟問題的觀點也經不起推敲。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重談NAFTA尚且困難重重,試想一旦中國退出WTO,且不談重新談判的成本,以非WTO成員的身份進行談判,談判中中國的地位與要價優勢高下立見。在這種情況下所簽訂的協議對中國而言,其受惠程度可能遠不及現在。然而如果全面審視近來針對該問題,學者所提出的退出WTO與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的疊加應對策略,不難發現這與美國逆全球化的標誌性做法如出一轍。儘管這類觀點的出發點在於中國應該勇於直面應對美歐國家對於中國的挑戰,但其實分明是對中美零和博弈思維的複製,也是對美國逆全球化策略的照搬。因此,此類觀點不僅對於退出WTO的利弊權衡太過草率,而且實質上也是一種逆全球化做法,與中國堅定不移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背道而馳。事實上,中國有著深厚的民粹主義傳統,隨著當代中國的再次崛起以及世界性民粹主義思潮的進一步鼓舞,國內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明顯膨脹。雖然整體來看,目前其在中國並不居於主導地位,但上述觀點卻充分顯示出中國並不乏逆全球化的土壤,應引起高度警惕。

總之,對這一問題政治含義的過度解讀誇大了這一概念的實際效果,也低估了中國的應變能力。正如上文所述,市場經濟地位這一概念僅適用於反傾銷領域,而反傾銷只是一種貿易救濟措施,是針對特殊情況採取的特殊貿易保護措施,而不是廣泛適用於全部貿易的措施,它所實際影響的貿易是非常有限的。況且市場經濟地位只是影響價格比較和傾銷幅度的一個因素,並不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授予市場經濟地位或取消替代國做法,僅僅會對反傾銷調查結果產生邊際的影響,並不意味著取消反傾銷。因此中國沒有必要為此付出退出WTO的代價,與之相較,中國顯然還可以採用其他更為合宜的策略。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和方式都在轉型,而且中國企業在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中跨境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為應對進口國政策變化,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利用多雙邊協定實現全球產業鏈布局優化來消解對華反傾銷措施的影響,亦可在選擇出口目的地和出口產品時可以做到有所側重。

基於上述認識,中國應以平常心和自信心來應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問題。首先,與退出WTO相反,中國應立足於WTO規則,敦促各成員履行WTO義務,按期終止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同時由於美歐等國家存在敗訴后拒不執行的可能,應對制定WTO授權下的報復措施有所準備以施加足夠壓力。其次,對於目前仍然認定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WTO成員,中國將繼續爭取其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內政治或法律認可。對於拒不承認的國家,也應以平常心待之,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換取「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更不會不惜一切代價,包括退出WTO來自證「市場經濟地位」。

長遠來看,中國仍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和眾多國家最大貿易夥伴國的地位。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即便在國際社會遭遇挫折時也向來以全球發展大局為重,不僅考慮本國的利益,也充分考慮全球福利。因此,面對市場經濟地位條款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中國需警惕受退出WTO等極端言論的影響而避重就輕做出短視行為,更應扛起多邊主義的大旗,真正維護其公平互惠的方向,並在市場化改革和參與國際治理等領域持續尋求根本的應對之策。值得慶幸的是,黨中央和中國政府對此有清醒認識,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要「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依然需要WTO,而現在的WTO也非常需要中國的支持。這也將是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做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 屠新泉 婁承蓉)

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