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詳解:腎精 、腎氣 、 腎陰 、腎陽之間的關係

腎精、腎氣、腎陰、腎陽是中醫臟象學說中的重要理論概念,用以描述腎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臨床意義重大。而目前中醫對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涵義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還存在分歧,有必要對此進一步分析探討。

老中醫號脈

不同的學術見解分析

目前,關於腎精、腎氣、腎陰、腎陽內涵的認識的觀點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認為腎精即是腎陰,腎陰包括腎精,屬物質性;腎氣即為腎陽,腎陽包括腎氣,屬功能性。這種見解較為普遍,其立論依據是:以精和氣來分陰陽,則精為陰、氣為陽;以物質和功能分陰陽,則物質為陰、功能為陽。據此導出:腎精即是腎陰,腎陰代表腎的物質;腎氣就是腎陽,腎陽代表腎的功能。誠然,陰陽可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精與氣、物質與功能,甚至物質與物質、功能與功能之間都可以用陰陽劃分。但是,用陰陽去分析事物的屬性,並不等於陰陽屬性相同的事物就是同一事物。從臨床實踐看,腎精虛也不等於是腎陰虛,腎氣虛也不等於是腎陽虛。所以,以物質和功能將腎之精、氣、陰、陽劃分為兩大類,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Advertisements

老中醫詳解養腎

2.認為腎之精、氣、陰、陽是共存於腎的不同物質,並各具有特殊功能。這種見解的可取之處就是將物質和功能同一起來進行認識,但對四者之間的關係卻缺乏必要的闡明。

3.將腎精作為腎的物質基礎,內分腎陰、腎陽兩類功能表現,而腎氣是腎陰、腎陽的平衡狀態。這種見解雖然明確了腎精、腎陰、腎陽三者的關係,但對腎氣的概念及其與三者的關係仍很模糊。

4.將腎精、腎氣作為物質基礎,而腎陰、腎陽則分別是它們的功能表現。這種見解有一定的道理,但似嫌籠統和機械。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涵義及其相互關係討論

中醫養生

「腎精」一詞,在《內經》中並沒有出現過,但有「腎藏精」(《靈樞·本神篇》)、「腎者……精之處也」(《素問·六節藏象論》)及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的論述。從這些經文可以理解到腎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部分,前者稟受於父母,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原始物質;後者來源於飲食水谷精微,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二者同藏於腎,統稱「腎精」。

Advertisements

中醫養生

「腎氣」一詞在《內經》中多次出現,而在概念上最清楚、功能上最明確、認識上最具有說服力的當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關「腎氣」主宰人體生長發育的一段論述。在這段論述中,作者描述了由腎氣的充實、平均、壯盛、衰退的變化所帶來的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理變化。腎氣的這種變化實際上是腎精的功能表現,聯繫前述「腎精」的功能可以認定,腎氣就是腎精所化之氣,全稱為腎之精氣,簡稱腎氣。腎氣是腎精的功能表現,腎精是腎氣的物質基礎,腎精通過化生腎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腎氣代表著腎臟的功能活動,正象心氣、肝氣、肺氣、脾氣、胃氣分別代表著各自臟腑的功能活動一樣。腎的各種功能活動,如主生長發育、主生殖、主水、主納氣等,都是在腎之精氣的主宰下完成的。臨床上所謂「腎氣虛」,則是腎精功能衰退的表現。

太極養生

腎陰、腎陽,《內經》中並未提及,是後世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理論概念,並與命門學說的發展密不可分。在《內經》中,只是有腎為「水藏」、「吡藏」、「至陰之藏」的說法,而對腎屬於陽、火的論述從未見到。為彌補這些不足,《難經》提出「左腎右命門」之說,仲景以陰、陽並重創製了腎氣丸。儘管如此,在後世的較長一段時間裡仍沒有有關腎陰、腎陽的論述,直至宋代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中論述「二神丸」(破故紙、肉豆蔻)的治療作用時,才有將腎氣比做「火力」的論述,認為腎內存在著有「釜底之火」,參與飲食物的腐熟消化。自此開始轉變腎為「至陰」之髒的觀點。宋·嚴用和作《濟生方》,更發展了許氏之論,出現了「坎火」、「真陽」、「真火」的概念,雖未明確提出「腎陽」的名稱,但已奠定了其理論基礎。後世如朱丹溪、虞摶、趙獻可等所描述的相火、命門火、走馬燈之火等,均與嚴氏「坎火」之說有關。至明代,由於命門學說的興起和發展,又逐漸明白了命門不僅有火,也有水,形成了真陰、真陽為全身陰陽之本的理論,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明代醫學大家張景岳,他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後世由此分離出了腎陰和腎陽的概念。腎陰和腎陽都是腎中精氣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腎精是由陰精和陽精兩部分物質構成,屬於陰的那部分腎精即為腎陰,又稱元陰、真陰,起滋養濡潤的作用;屬於陽的那部分腎精即為腎陽,又稱元陽、真陽,起溫煦蒸化的作用。

老中醫號脈

腎精、腎氣、腎陰、腎陽四者的關係為:腎精化生腎氣,這個過程是通過腎陽蒸化腎陰完成的,也就是說腎精通過其內部矛盾運動產生腎氣。如圖所示:

圖一

腎陰與腎陽,同源而異名,二者於相互滲透中相互依存,又在相互制約中相互為用,可分而不可離,以此協調腎之水火陰陽的平衡。《景岳全書·傳忠錄·陰陽篇》對此曾精闢地指出:「道產陰陽,原同一氣。火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離也。何以見之?火為陽,水為陰,象分冰炭。何謂同源?蓋火性本熱,使火中無水,其熱必極。熱極則亡陰,而萬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無火,其寒必極,寒極則亡陽,而萬物寂滅矣。此水火之氣,果可呼吸相離乎?其在人身,是即元陰元陽,所謂先天之元氣也。」陰陽之間的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互根關係,《素問》用「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一句概括之。陽主外,為陰之護守;陰主內,為陽之役使。正因為陰陽互含,不可截分,所以在辨治陰陽虛損之證時,要時刻顧護陰陽二者的關係,陽虛時,在溫陽的同時配以補陰;陰虛時,在滋陰的同時兼以補陽,對此,《景岳全書》中作了很好的總結,其云:「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蘇垂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補腎中陰陽,猶應如此。

中醫養生滋補

從以上精、氣、陰、陽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出,腎氣的強盛與否,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腎精素稟是否充盛,二是腎精內部陰陽是否協調平衡。一方偏虛,就會使對方相對偏盛,不僅影響腎氣的生成,而且還會出現或寒或熱的病理變化,臨床表現為腎氣虛證、腎陰虛證、腎陽虛證等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