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防聾九問

1、新生兒耳聾發病率有多高?

據相關研究報道,新生兒耳聾的發病率約1‰~3‰,其中40%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即孕期或出生后細菌或病毒感染、耳毒性藥物的使用、外傷等),60%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即遺傳性耳聾)。據2010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我國現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居最常見的5種殘疾之首;我國每年約有1600萬新生嬰兒出生,按1‰~3‰的發病率計算,我國每年約增加2~5萬的聽力損失的新生兒。 

2、新生兒耳聾危害有多大?

新生兒時期的聽力障礙可直接影響聽覺神經系統的發育;耳聾患兒由於缺乏語言刺激, 不能在11個月前進入學語期,在語言發育最關鍵的2~3歲內不能建立正常的語言學習,可能導致語言和言語障礙甚至聾啞、社會適應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最終對患兒自身、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

3、何為新生兒聽力篩查?

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universal newborns hearing screening,UNHS)是指使用客觀的生理學方法和主觀測試的方法,對所有活產的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新生兒聽力篩查最根本的目的是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聽力障礙患兒,並最大限度地使兒童、家庭和社會受益。

4、何時篩查,需要篩查幾次?

新生兒出生后3天,運用耳聲發射(OAE)或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設備對新生兒進行初篩,初篩未通過的新生兒,在42天後回院進行復篩。

5、篩查未通過的新生兒該怎麼辦?

聽力篩查兩次均未通過的嬰幼兒,應在3個月內接受聽力學和醫學評估,並確保在6個月齡內明確是否存在聽力障礙。即復篩未通過的嬰幼兒應至聽力檢測機構,進行聽性腦幹反應、畸變產物耳聲發射、鼓室聲導抗、鐙骨肌反射、ASSR(多頻聽覺穩態誘發反應)和40Hz-AERP等檢測,並結合小兒的行為測聽進行交叉驗證,做出診斷;對於結果提示聽力損失的患兒,應由專業的耳鼻咽喉醫師或聽力師進行醫學評估,確定聽力損失的病因、程度及性質。確診為聽力障礙的患兒,應早期進行干預。

6、對於確診存在聽力障礙的患兒,何時進行干預?如何干預?

確診為聽力障礙的患兒,都應在6個月齡內實施干預。

(1)由外耳或中耳病變導致的聽力障礙(如外耳道耵聹、分泌性中耳炎、外耳及中耳發育畸形等),在明確病因後由醫師採取相應治療的手段,恢復聽力。

(2) 永久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聽力障礙在中度至重度,為患兒選配助聽器。極重度患兒可行人工耳蝸植入。

(3) 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后,患兒需進行聽功能訓練和言語—語言康復訓練。

7、為什麼要進行耳聾基因篩查?

新生兒聽力障礙是由環境和遺傳因素引起的常見疾病,其中遺傳因素導致聽力障礙的比例佔到60%。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有一部分新生兒在出生時,通過了聽力篩查,聽力表現正常,但在隨後的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出現聽力損失的表現。美國學者Norris等在2006報道了9名於1994至2002年間出生於美國各州的患兒,這9名兒童均通過了採用標準聽力學技術的聽力篩查,然而在12~60個月之間被確診耳聾,且這9名患兒都攜帶有耳聾基因。從上面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並非所有的聽力障礙患兒都可以通過傳統的聽力篩查方法鑒別。因此,聽力篩查結合耳聾基因篩查十分有必要。

8、已經生育聾兒的家庭有沒有可能再生育聽力正常的後代?

有希望生育正常的聽力後代。80%的耳聾遺傳基因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如父母雙方都是正常聽力,生育出耳聾患兒,見圖解。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再生育的後代中,有1/4的概率生育耳聾患兒,3/4的概率生育正常聽力嬰兒。因此,已生育聾兒的家庭,再次生育時,可進行遺傳諮詢,指導再生育。

9、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幫助聾兒家庭再生育聽力正常的後代?

產前耳聾遺傳診斷:孕婦在懷孕前或妊娠時抽血,進行耳聾基因篩查,若篩查未通過(即結果提示為耳聾基因攜帶者),在經過家屬同意后,對其配偶行基因篩查。通過篩查結果評價生育患兒的風險。

當兒童發現聽力損失的癥狀要儘快去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越早發現越早補救,對孩子越好。愛可聲提醒您--千萬不要讓孩子因為聽力障礙失去語言學習的黃金時間!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