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不能祝「快樂」,只能祝「安康」嗎?

端午假期來臨,網上又開始流傳這樣的消息:

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不是所有的節日都可以互祝快樂。

這條傳播甚廣,相信的也大有人在。事實上,端午節的起源與任何人的投江無關,端午節是可以慶祝、可以快樂的節日。並且,真正起源於祭祀的節日同樣也可以慶祝、互道快樂。

一、端午節紀念某人的說法

流言中的依據是,端午節為紀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而設。然而,這些說法都早已為學術界所拋棄。

1、紀念屈原說

記錄屈原生平經歷的文獻,最早見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和《楚辭》了。然而,這兩份文獻本身的可信度並不高,無論是《史記》,還是《楚辭》,都沒有明確說明他投江的具體發生時間。

現存最早記錄屈原死於五月五日的文獻,是南朝梁的吳均所作《續齊諧記》。《續齊諧記》是一本志怪小說集,是講述各種奇聞異事的文學作品。書中記載:

Advertisements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地人用竹筒裝米去祭奠他。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有一天看見一個自稱三閭大夫屈原的人,對他說,「楚人經常祭祀他,他對此很高興,但是他們祭祀的米大多都被蛟龍搶走了。以後祭祀時可以改用楝樹葉把米包好,再用五彩絲捆上,蛟龍就吃不了了。」此後區回就照他說的做了,也迅速傳遍鄉里。

這段記錄說明,南朝梁時期已經有了端午節用楝樹葉包粽子、捆五彩繩一類的風俗。

然而,端午節在漢代就已出現,而認為這個習俗與屈原有關的材料最早就是南朝梁的,與漢代之間足足有三百多年的空當。南朝梁距離屈原的時代,更是有八百年的間隔。比屈原晚二百年的司馬遷都不能明確屈原去世的時間,比屈原晚八百年的志怪小說就更沒有說服力了。

Advertisements

最重要一點,端午節除了粽子、龍舟以外,還有眾多民俗活動,如焚艾蒿、飲雄黃酒、浴蘭等等,這些民俗同樣與屈原無關。

2、紀念伍子胥說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名臣,因在對待越王勾踐的問題上對吳王夫差心懷不滿,被吳王賜死。

死前伍子胥要求死後把他的眼珠摳出來,掛到吳國東門上,以便親眼看到吳國的毀滅。惹得吳王勃然大怒。令人把他的屍體裝在袋子里順流漂走,伍子胥(被)投江的傳說就來源於這裡。

記載伍子胥與端午有關的文獻,出自《曹娥碑》:

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這裡的「伍君」就是伍子胥,為「迎伍君」而「逆濤而上」卻不幸「為水所淹」的是曹娥的父親曹盱。《曹娥碑》是一份著名的書法傑作,其摹本至今尚存,其中並沒有「五日」這兩個字。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文獻中紀念伍子胥的風俗主要是弄潮,與吃粽子、焚艾草、和雄黃酒等等我們熟悉的大部分端午風俗根本不搭界。

類似的,清明、寒食的起源與介子推毫無關係,七夕節與織女、牛郎之間的關係也來自後人的牽強附會。

二、端午節原本是一個以辟邪為主的節日

最早關於端午節的記錄出現在東漢時期,這些時代的文獻無一不指出,端午節是一個以辟邪為主要內容的節日。

端午節在歷史上存在的主要節俗,如吃粽子、佩五彩繩、用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食物、懸挂桃符、懸挂或焚燒艾蒿、張貼或穿戴帶有老虎形狀的飾物、飲雄黃酒、飲菖蒲酒、浴蘭等等,在古人眼中,均與辟邪直接相關。

至於龍舟,中國自古以來也有以船送瘟神的習俗。

三、端午節不該「慶祝」嗎?

端午雖然原本是個以辟邪為主的節日,但這並不妨礙人們慶賀它。畢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慶賀也屬理所應當。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的直接體現。古人慶祝端午節的文獻記載非常多,如蘇軾

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

事實上,中外有許多傳統節日都源於類似於辟邪、祈福一類的迷信風俗,但都並不妨礙人們慶賀這些節日。春節、中秋節才是真正地來自於祭祀(祖先或神靈)的節日,然而它們卻也是今天的中國人慶祝得最開心的傳統節日。甚至於後世以祭掃為主題之一的寒食、清明節,它們的另一大主題反而是歡樂的郊遊。

唐宋詩詞有大量講述清明節、寒食節遊玩之樂的詩詞,如: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所以,所謂端午只能安康不許快樂的說法,這不過是某些對中國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中國文化「專家」炒作出的噱頭罷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