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請吃粥

詩人請吃粥

粥應該算是中國人最早的美食了。

古代粥也稱「糜」、「饘」、「餬」。《說文解字》解釋為:「糜,糝也。從米,麻聲。」至今在山東臨沂一代,一種玉米做粥還被稱作「糝」。另外,《禮記》中也有記載:「粥之食,自天子達」。

我們說的成語「養家糊口」中的「糊」的本字應該是「」,其實更合本義。

粥是一種半液體的黏稠食物,溫和可口,非常適合老年人食用。因為這種特質,至少在周代,粥就被當做「敬老」食品了。《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可見,古代的粥和几杖一樣被當做敬老的禮儀賞賜。

而現在,粥在民間語境中多指代不好的飲食,比如「吃粥噎菜」、「別人吃肉你喝粥」等。但在周代,粥是作為高檔食品給王室特供的。《周禮》記載:「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這裡的「漿人」,就是專門執掌皇帝飲食的官員,而這裡「六飲」中「涼」和「酏」都是粥,酏食即薄粥,酏漿即粥湯。

Advertisements

直到唐代,粥還被皇帝用作賞賜大臣的御品。唐人馮贄在《雲仙雜記·防風粥》記載:「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剔取防風得五合餘,食之口香七日。」一碗粥吃了能香七天,說得有些誇張了,這其中感激皇恩的心理因素似乎比較多。

然而,不可否認,防風粥的香味確實是特別出名的。清代康有為在他的書法論著《廣藝舟雙楫·榜書》中還拿防風粥做比方:「《雲峰山石刻》體高氣逸,密緻而通理,如仙人嘯樹,海客泛槎,令人想象無盡。若能以作大字,其穠姿逸韻,當如食防風粥,口香三日也。」實際上,防風粥是由中藥防風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算是一道葯膳,有防治感冒、嘔吐、腹痛、濕疹等功效。

古代很多時候是把粥作為祭祀之物的,還有「食粥消災」的說法。民間也有正月十五吃粥消災的說法,這一習俗甚至還傳到日本,至今在日本仍然盛行。有民俗學家甚至認為,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就是由吃粥而來的:最初人們以粥祭祀,後來逐漸演變成以米做成蠶繭形狀的粉團,最終形成了後來的元宵。

Advertisements

巧合的是,古代詩人在詠嘆和欣賞美食的時候,被提及最多的恰恰也是粥,如梅花粥、神仙粥、豆粥、茯苓粥、臘八粥等。宋代詩人楊萬里有一首詩叫《寒食梅粥》,其詩云:「才看臘后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這裡的梅花被詩人先看,再熬粥,然後用乾花「當香燒」,真是物盡其用,浪漫至極。

這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當代著名詩人張棗《在鏡中》一詩中的詩句:「當我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南山。」自古以來,好像詩人對梅花總是特別有感覺,而梅花粥的名字本身也夠詩意,得到詩人們的青睞也在意料之中。

另一位大詩人蘇東坡也作詞吟詠道:「夢蝶猶飛旅枕,粥魚已響枯桐。」這裡的「粥魚」就是用木料挖成的魚形響器,寺廟中黎明召集僧人開飯時,往往會敲擊粥魚。宋代呂渭老還有一首《漁家傲》詞,其中有「落月杜鵑啼未了,粥魚忽報千山曉」的句子,說的也就是這種粥魚。

另外,「粥魚」也有「粥鼓」的說法,就是用鼓聲來告知僧人吃粥。宋代范成大有詩句「魂清骨冷不成眼,徹曉跏趺聽粥鼓」的詩句,而蘇軾也有詩云:「灊山道人獨何事,半夜不眠聽粥鼓。」

這確實很有意思,粥是僧人的主食,既清淡又能保持營養,很符合佛家修行的需要。但寺廟中難免也有每天就等著「粥魚」、「粥鼓」響而無心參禪的「粥飯僧」。「粥飯僧」多了,自然難免「僧多粥少」了。「粥飯僧」這個名詞最早見於陸遊的打油詩《戲題》:「莫輕凡骨未飛騰,要勝人間粥飯僧。山路近行猶百里,酒杯舉一必三升。」

梅花粥為什麼在宋代如此流行?這可能與當時時代的氣質有關,宋詩、宋詞中多月亮、落花、流水等陰鬱婉約的意向,與唐代詩歌中大漠西風的英雄氣質迥然相異。

另外,梅花粥有疏肝理氣、降壓的功效,可能正好迎合了宋代文人抑鬱、多愁善感的心態,所以在士大夫中非常流行。

而在所有的粥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臘八粥了。臘八粥應當起源於宋代,在明代進入了宮廷食譜,至今已成中國民俗。無論貧富,每戶人家在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都得喝一碗。

清代文人顧寸田有首《臘八粥歌》,其中有「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曉來炊作粥。取材七寶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的句子。宋代張耒則有《粥記》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陸遊根據張耒的《粥記》有所生髮,做《食粥》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這首詩現在還經常被一些粥鋪店引用,掛在牆上作為招貼。

在諸多的粥譜中,有一種神仙粥頗為古人所推崇。其做法是:山藥一斤蒸熟,雞頭米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腹食之。食粥后,飲三杯熱酒。

清人褚人獲在《堅瓠集》中有這樣的記載:「神仙粥專治感冒風寒暑濕、頭痛骨疼,並四時疫氣流行等症。初得病兩三日,服此即解。用糯米半合,生薑五大片,河水二碗。於沙鍋內煮一二滾,次入帶須大蔥白五七個,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小半盞,入內和勻。趁熱吃粥,或只吃粥湯,即於無風處睡以出汗為度。此以糯米補養為君,姜蔥發散為臣,一補一散,而又以酸醋斂之,甚有妙理。屢用屢驗。非尋常發表之劑可比也。」

神仙粥如此神驗,沒準可以用來抵制現在泛濫的甲型流感呢。

食粥的好處多多,宋代的張耒總結為「食粥五利」:「善除飢,除渴,消宿食,使大小便調適,除風患。」

在中國,各類粥品之多種多樣當真是不可勝數,唐代咎殷有《食醫心鑒》,收粥品57種;宋代官修的《聖濟總錄》收錄113種;《太平聖惠方》收錄129種;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收錄62種粥;清代黃雲鵠著《粥譜》專書,收錄的粥品多達247種,可謂集粥之大成者。

發展到今天,又出現了粥底火鍋等各種新鮮做法,城市裡各種粥鋪也非常盛行,成為流行的養生、休閑食品。

在做法上,粥還是有些講究的。做粥要先武火,再文火慢熬,或者乾脆用文火細細地熬制,有些粥的熬制時間短則數個小時,多則一晝夜,所以也有「人熬粥,粥熬人」的說法。

粥熬好后,最好蓋上蓋子,先冷卻一下再食用。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降低溫度,適合食用;二是讓粥形成「粥油」,即粥面上浮著的那層油亮的東西,那才是粥的精華所在,食補效果最好。而一些不知道的人,往往把這層「粥油」撇掉,實在非常可惜。

我常常在家用三分之二的小米和三分之一的粳米合在一起做小米粥。有時也往粥里加一些鮮瘦肉末、蔥花和少許鹽,這就成了蔥花瘦肉粥了。然後,再熗炒一盤涪陵香脆榨菜,就兩個剛出籠的熱饅頭,那滋味鮮咸中有滑爛,清淡中有清香,可不是比神仙粥更「神仙」的無上妙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