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能讓我改變性取向嗎?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看似是自然界中不變的規律,但是在我們身邊,同性男女之間,互相吸引彼此愛慕卻越來越常見。同志這個稱呼,以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特色用語,而如今成為同性戀的代名詞。當同性戀群體的曝光率越來越高,是否還有人對這個群體依然充滿恐懼與誤解呢?

同性戀是病嗎?能治療嗎?會傳染嗎?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是什麼因素影響著我們的性取向呢?本期《生命密碼》帶您探究神奇的性取向,解惑同性之愛。

專家信息

性與性別學者專家 方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雯

中國科學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陳科璞


同性戀是病嗎?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很容易排斥自己認知不夠全面的事物,同性戀就是其中之一。在異性戀佔據數量優勢的環境下,同性戀者會疑惑自己為什麼不像周圍人一樣對異性感興趣,有時甚至會認為自己不正常,而燕子就是其中的一員。

五六年級的時候,燕子就感知到自己喜歡男生,到了大學,網路剛剛開始流行,他才知道原來這種情況叫同性戀。然而大學圖書館里與心理學同性戀相關的書都指同性戀是性變態,這讓他陷入了自我矛盾,也讓他決定去接受針對「同性戀的治療」。

而實際上,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把「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移除。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將「自我和諧型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已經不把同性戀作為疾病對待了。

但由於中國社會傳統觀念尚強,同志群體沒有受到廣泛認可,因此不少中國同性戀者依舊選擇治療。

令人毛骨悚然的「電擊治療」科學嗎?

扭轉性傾向的扭轉療法,通常來說由厭惡療法和傾向於精神分析的方法進行「治療」。厭惡療法是通過催眠、吃藥、電擊等各種手段讓人對同性產生反感,他們在被治療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否定,精神也受到壓迫。

直男編導體驗一把"電擊治療異性戀"

傾向於精神分析的「治療」則是回溯幼年成長經歷,詢問相關問題來判斷同性戀的成因。而這兩種方法都未曾「治癒」過同性戀,方剛老師指出,所謂「改變了的同性戀性傾向」的報告都有幾個不足:

  • 第一個不足來自於當事人的主觀報告,沒有一個標準評判「扭轉是否成功"。

  • 第二,沒有一個客觀測量「治療效果」標準。

  • 第三,沒有進行過追蹤的調查。

而這三個致命的問題,是所有聲稱自己能夠成功改變同性戀的報告都沒有辦法逃避的。且從諮詢倫理上講,強迫一個人接受「扭轉療法」是一種對人權的侵犯。燕子在經歷痛苦的「扭轉療法」后將治療機構告上了法庭,法院最終判定被告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並在判決書中明確提到「同性戀不屬於精神疾病」,這是中國首例同性戀扭轉治療侵權案勝訴。因此,不論是從道德還是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待「扭轉療法」,其存在都是不合理的。

性傾向腦內機制有關嗎?

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顯示,下丘腦結構上的不同,也可能是影響部分男性性取向的因素之一。下丘腦是一個跟本能行為有關的結構部分,而本能行為也包含與性有關的本能。

心理所專家介紹研究成果

另有研究表明,胚胎髮育期雄性激素的分泌也可能與性取向有著密切聯繫。當胚胎髮育處於前六周時,很難判斷其性別,除非研究其基因。而六周以後,帶有Y染色體的這個胚胎就會開始產生雄性激素,這個雄性激素會使得男性相關的生殖器開始發育。

而雄性激素的分泌也可能會對中樞的神經系統產生影響。有研究理論認為,在胚胎期這個激素環境里,若雄性激素的含量不足以使得大腦變得男性化,則其性傾向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人類可以通過嗅覺「分辨性別」嗎?

在人類生物學中,有一組研究話題頗受各方關注,眾所周知,性信息素是帶有性信號的化學物質,許多動物的求偶行為就主要依靠信息素來促進。牠們能夠嗅到並解碼另一方釋放的信息素並互相吸引,完成性行為。那麼人體內有無類似信號素或激素存在,能通過嗅覺進入大腦與我們的性別感知產生關聯呢?

200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研究所的神經學家Ivanka Savic發表了一篇名為《Smelling ofOdorous Sex Hormone-like Compounds Causes Sex-DifferentiatedHypothalamic Activations in Humans》的研究報告,實驗中她把人體暴露於雄甾二烯酮(androstadienone)中,監測他們前下丘腦的反應,得出結論表明雄甾二烯酮激活了異性戀女性和同性戀男性的這一部位,但是對異性戀男性和同性戀女性無效。此後她發現雌甾四烯(estratetraenol)具有正好相反的效果。雄甾二烯酮存在於男性的精液和腋下,可提升女性的情緒狀態,對男性卻起相反的作用;雌甾四烯最初發現於女性的尿液中,可提升男性的情緒狀態。

暴露於雄甾二烯酮的女性腦成像

暴露於雌甾四烯的女性腦成像

暴露於雌甾四烯的男性腦成像

人體激素如何輔助分辨性傾向?

2014年,一篇名為《Chemosensory Communication of Gender through TwoHuman Steroids in a Sexually Dimorphic Manner 》的研究在CurrentBiology正式發表,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心理所周雯研究組和蔣毅研究組合作進行。

研究組使用了兩種典型的人體激素作為實驗素材,雄甾二烯酮(androstadienone)和雌甾四烯(estratetraenol),這兩種激素被公認有作為人類性信息素的可能。實驗招募了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共計96名,男女各半,請他們觀看在屏幕上行走的光點小人,並判斷其性別。每個光點小人由15個點組成:其中12個表示人體的主要關節,另外3個分別代表盆骨、胸部以及頭部,每個光點小人的行走步態介於稍偏男性化至稍偏女性化之間。

Illustration of PLWs Used in the Gender Identification Task

受試者在連續三天的相同時間段參加實驗,每天的實驗任務相同,但三天分別接受了不同的嗅覺刺激。三天中使用的嗅覺刺激為:含有雄甾二烯酮的丁香花油溶液、含有雌甾四烯的丁香花油溶液、丁香花油溶液(空白對照)。研究者表示,這三種溶液都具有相同的丁香花氣味,受試者並不能區分它們的異同。

實驗結果顯示,聞取雄甾二烯酮時,直女傾向於將光點小人的性別判斷為男性,而對於直男則不起作用。相反,聞取雌甾四烯時,直男趨向於將光點小人,直覺為女性,而對直女則不起作用。有趣的是男性同性戀者的反應模式與直女高度相似,雄甾二烯酮可以激活異性戀的女性和同性戀的男性的下丘腦。

Androstadienone- and Estratetraenol-Induced Visual GenderJudgment Biases

現在的同性戀越來越多了嗎?

現代社會經常有人說,同性戀越來越多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大量的研究和調查顯示:無論一個社會對同性戀採取什麼態度,他們都只佔3%到5%的比例。而現在「多」,只是它的可見度提高了。但實際上從總體數字來講,並不會有什麼值的變化。並且男同性戀多還是女同性戀多的分別佔比在理論上也不會有太大差距。

另一方面,對同性戀來說,出櫃一個艱難而不得不做的決定。他們擔心對父母造成極大的傷害,也擔心遭到歧視。有些人一生都沒有勇氣公開自己的身份,戴著面具,生活成被社會期待的樣子。近年來,服務性少數群體的公益組織越來越多。他們不僅幫助同性戀解開心結,承認自己表達自己,也在努力讓整個社會都不再有異樣的眼光。同性戀親友會就是這樣一個組織。

中國歷史上曾有同性戀「流行」現象嗎?

從古至今同性戀群體一直存在於社會之中,史書里有記載的所謂的名人的傳說、宮廷的故事,如斷袖之癖等等,很少有歧視之意。反觀西方,在歐洲中世紀的時候,因為受基督教的影響,認為同性戀為犯罪,到了心理學發展起來,特別是亞里士的時代,他把這些同性戀,還有所有當時被宗教所排斥的性關係,都歸入到了變態,也就是病。這是同性戀在西方由罪到病的過程。

在中國,受後來引進西學的影響,於是將同性戀歸為病的概念。到了後來,在西方六七十年代,性解放運動開始去除這些污名,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是一樣的,是平等的。接著在中國也慢慢地受這樣影響,到了九十年代,也開始有了這樣的平等運動。

結語

這次走訪中科院,我們找到了一些大腦與性取向相關的線索。但是關於同性戀的是如何造成的?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依然有太多的未知與爭論。而這其實是生物本質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的兩個大的學術流派的爭議,我們可能永遠找不到一個答案,所以我們稱之為斯芬克斯之謎。絕大多數的人普遍認可,這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

事實上,當我們討論同性戀成因的時候,可能就帶著一種歧視。因為對於所謂的常態,多數人並不會去討論它的成因。

同性戀群體需要的,是社會的認同,是擁有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權利,而不是去想如何去通過各種方法扭轉自己,希望我們的節目能對他們有所幫助。

點擊鏈接,觀看本期視頻

http://phtv.ifeng.com/program/smmm/#0179504b-b3e7-4a8b-ae7a-67aef9916d34

編輯:田園 蒙小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