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刻奇,如何克服刻奇

含義

  1. 自我感動及感傷;

  2. 難以拒絕的自我感動和感傷;

  3. 與別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動與感傷;

  4. 因為意識到與別人一道,感傷變得越發加倍;

  5. 滔滔不絕的洶湧感傷最終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體驗感傷也就是體驗崇高;

  6. 這種崇高是虛假的,附加含義大過實際含義;

  7. 當賦予感傷崇高的意義之後,容不得別人不被感動與感傷。誰要是不加入這個感傷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測。

  8. 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種自我愚弄。

這個層層推進的意思,是從昆德拉點點滴滴的說法中總結出來的——「靈魂的虛腫症」、「一個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鏡面前,帶著激動的滿足看待自己」、 「將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把它喬裝起來,甚至連自己都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淚」、「傻瓜的俗套邏輯」 、「極權國家發展了這種Kitsch,因為這些國家不能容忍個人主義、懷疑和嘲笑……」

Advertisements

舉例

昆德拉自己舉的一個例子是這樣的,雖然我沒有把握這是否適合我們讀者的理解力,但還是照錄如此:

當看見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兩行「前後緊密相連」的熱淚:第一行是說:看見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說,和所有的人類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所感動,多好啊。昆德拉接著強調:「第二種眼淚使Kitsch更加Kitsch」(《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不揣冒昧的理解是:一個人為此流出的第一行眼淚,不僅是因為眼前的景象,而是因為自己被這景象而感動。從這種感動中,他覺出自己原來是一個良心未泯的人。他一邊流淚一邊對自己說:你看我仍然是個好人啊,我的內心仍然是有感情的,有人曾經說過我內心冷漠或者缺乏人性,那統統都是鬼話。

Advertisements

第二行眼淚使得這個人更加昂首挺胸起來:他原來不僅是孤立無援的一個人,當他洶湧的淚水與別人流在一處時,他體驗到了自己是人類成員的那種感覺,他加入了眾人的行列並且感到被接納,他不僅重新找回了安全感,而且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閃閃發光,正在走向光明和出路。

因此,Kitsch始終伴隨著一種虛幻的性質,是一個人藉此擺脫對於自己評價不高。昆德拉的這個例子需要進一步修正的是,Kitsch更多產生於悲苦的對象,而不是幸福的對象,因為一個原本悲苦的心情,它更需要別人的悲苦來養活,側身於別人的悲苦當中,比分享別人的幸福,痛感要來得強烈。一次中學語文課,每次課前有個演講環節大家輪流,那次是輪到一個女生。她上台後說起自己家庭條件如何艱苦,有一次下大雨,他們家房子漏雨了,而且就漏在已經睡著的她的身上,她哭著說「我的媽媽,一手拿著一個碗,一手拿著一個盆,在那裡為我接雨,沒有吵醒我.…,」言罷泣不成聲。我當時聽著非常困惑:「為什麼不把你叫醒換個地方睡呢?你媽沒吵醒你,你是怎麼知道這一切的呢?為什麼要用一個碗一個盆啊,兩個盆不好嗎?」…總之我嚴重不相信這個故事,但當時班級籠罩在一種感傷的氛圍里,同學們都鼓起了掌,有些人還熱淚盈眶,我沒敢說什麼。後來知道,有很多同學都聽出了這個故事的荒謬,那個女生家條件也根本沒那麼艱苦,但懾於氣氛,大家都跟我一樣沒敢說什麼。那是我第一次清楚感覺到集體有多可怕和偽善。

還有一次是零八年汶川地震,班裡組織捐款,按照學校要求,每人已經認捐了一次,在班裡又自願捐了一次,然後我們的女班長第三次站上了講台泣不成聲。她說起自己在央視上看到的災區慘狀,說起一個被壓住胳膊的孩子,「同學們,我求求大家,再幫幫他們吧!」說完開始挨著座位收錢邊收邊含著眼淚沖同學們點頭,說「謝謝,我替災民們孩子們謝謝你們!」

狀若總理。

理性上想,強迫捐款對嗎?強迫捐款給官辦慈善對嗎?審美上看,那種語言做派,那種氛圍,那種荒謬,都讓人很噁心。雖然我相信我們班長的眼淚是真誠的,她對自己的荒謬並不自知。

我對中小學時代沒有一點兒好印象,從不懷念童年 。後來看《動物農場》《狂熱分子》《叫魂》之類的書,總想起這兩次課堂經歷。其實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本身就是非常「刻奇」的。

後來在網上頻繁遇到「刻奇」,印象深的有高鐵追尾那次,《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那次,高速救狗,砸日本車等等。各種煽情的排比句蠟燭表情,毫無理性的發泄文字站隊,自我感動,強迫別人感動,聲討別人的不感動.相信每個人都見過。

微博、朋友圈裡還常見一些只是審美上不堪的「刻奇」、諸如;「80后的你會懂」,「送給父母的89種關愛」,「再也回不去的樸素的60年代」,等等等等。共同特點是,多排比句,多感嘆號,多押韻,不是廢話,就是經不起邏輯推敲的話,智力上不負責任,極盡煽情之能事。

我經常碰上這種現象,以前老是不知道怎麼形容,今天終於知道有專門一個詞形容這種現象,刻奇。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