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治療對策

俄國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一切頑固沉重的憂鬱和焦慮足以給疾病打開方便之門」。「一個人的內心衝擊如果得不到解決,就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和發展」。研究認為鬱悶、孤僻、嫉妒、憂思、多愁、急躁、易怒、長期忍氣吞聲、因喪失親友哀痛而不能自慰、蒙受打擊、劣性刺激而不得解脫、精神長期緊張等情緒變化都能促使癌症的發生髮展。

中醫強調「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不良情緒的過度刺激是百病之源,並把心理調治作為防病健身、治療疾病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些事情、挫折與磨難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發生后的態度,人的一生中生病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有堅強的意志與疾病抗爭,要用科學的方法診療疾病。

一、心理、情緒與癌症有什麼關係

科學研究表明,除了環境因素與癌症關係以外,心理因素與癌症同樣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人類在同癌症鬥爭過程中發現,抑鬱悲傷的心理,緊張的情緒,應激的反應和沉重的精神壓力,可以成為癌症的誘因。近50年的資料,發現憂鬱,焦慮,失望和難以解脫的情緒變化時間大多數在癌症前1至2年。綜合國外大量文獻資料,目前認為:1具有某些心理特徵的人,較容易患癌症2癌症的發生、轉歸與內分泌和免疫防衛功能有關,後者又受患者本人情緒和行為反應的影響;3表現某種心理行為特點的癌症病人,其生存期較短;4採用情緒支持和行為干預等心理治療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生存期延長一倍。也就是說腫瘤的發病原因除物理、化學、遺傳、生物因素外,還有大量的事實和動物實驗資料證明與以上心理-社會因素有著密切關係。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在癌症發生、發展、轉歸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癌症的發病原因中,個性特徵和心理社會因素對癌症的發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國外有人提出癌症患者為C型行為模式的概念。其心理特徵為不善於宣洩和表達明顯的焦慮、抑鬱情緒,反而過分壓制自己的負性情緒,尤其是竭力壓抑原本應該發泄的憤怒情緒。研究發現,屬「忍氣吞聲」性格的人易得癌症。這類性格的人往往過渡克制自己,壓抑自己的悲傷、憤怒、苦悶等情緒,不讓發泄。惡性情緒長期作用於大腦會導致內分泌紊亂,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從而給癌症以可乘之機。

人的心理、情感、精神、情緒對疾病的產生、治療和康復有一定的影響。在50多年以前,就有人做動物實驗,使小鼠中樞神經發生紊亂,促進了用甲基膽蒽誘發的肉瘤生長。在相同的飼養條件下,小鼠單獨飼養時得癌的較多,而在群養環境下得癌的較少。另一項實驗將6隻狗關起來,設法使之長期驚恐不安,無法休息,另外4隻狗生活在平靜的環境里,經一定時間后,前面的6隻狗中有3隻狗患了癌症而死亡,後面的4隻都安全無恙。研究認為鬱悶、孤僻、嫉妒、憂思、多愁、急躁、易怒、長期忍氣吞聲、因喪失親友哀痛而不能自慰、蒙受打擊而不得解脫、精神長期緊張等情緒變化都能促使癌症的發生髮展。此外,心理和情緒也影響治療和康復的效果。究其原因,心理和情緒密切影響人的免疫功能與內分泌,使抗病能力降低,內分泌失去平衡。

二、癌症病人常有哪些心理反應

腫瘤病人對疾病的心理反應根據臨床觀察,癌症病人心理障礙與軀體疾病的相互關係更為突出。癌症患者一般要經過否認期、憤恨期、抑鬱期、妥協期及接收期5個階段。一是否認期:在沒有確診之時,病人焦慮反應突出,對診斷表現震驚和猜疑,對確診又有心存錯誤的僥倖。往往反覆求醫檢查企圖逃避;二是憤恨期:病人已知確診為癌時,會驚恐萬分、煩惱不安,如大禍臨頭。性格外向者會悲傷痛哭、茶飯不思。內向性格者可能逢人徵詢,以求證實;三是抑鬱期:病人對自己患癌無疑后,便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一方面留戀過去的人生,惦念放不下的種種問題,同時病人心理活動十分矛盾,表現為失望多於期待。心緒不安、事事失興,終日悶悶不樂;四是妥協期:經歷一個時期的診治與周圍的情境的適應,病人終於接受了自己的「病人角色」。五是接收期:表現為願意接受治療,並對各種療法寄予很大期望。

所有病人幾乎無一例外地有心理障礙,根據生病之前的性格、文化修養、病情輕重而定,表現為多樣化,70%的癌症患者有焦慮、抑鬱等癥狀;30%有恐怖、壓抑、憤怒、絕望等癥狀,這些主觀上的恐懼及焦慮不良心理狀態常常是癌症的催化劑。一般來說,癌症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其中一些反應是正常的、適應性的,而另一些可能是異常的,適應不良性的。有關資料顯示,近80%的晚期癌症患者由於自身對疾病過度恐懼,而被「嚇」死。相反,能夠坦然對待晚期腫瘤、積極配合與癌魔戰鬥的患者,不僅可以延長生命,而且面臨死亡時大多平靜而安詳。

癌症病人需要家庭、社會真誠的關心、愛護、支持、同情與理解。而腫瘤專業醫生更有一種責任做病員的知心朋友,要以誠信為本,責任為重,與病人構通與交流,用一顆良知、博愛的心去關心病人,愛護病人,引導病人,幫助病人診治疾病,諮詢答疑,更要告訴病人,生活中有些事情、挫折與磨難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發生后的態度,人的一生中生病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有堅強的意志與疾病抗爭,要用科學的方法診療疾病。實際上,人們在生活中遭受打擊和改變人的情緒的情況是經常存在和發生的,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對待和怎樣處理。從而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樹立對生活、對家庭及對社會活動的信心。須知,恐慌、擔心、害怕本身就是對身體免疫力的打擊,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是不能低估的。

相信通過合理、科學、有計劃、適當的綜合治療,加之病者積極的配合,度過診治難關,完全可以走上康復之路。事實上被我們治癒的癌症病人長期生存而健在的很多,實踐證明癌症不是不治之症,癌症不等於死亡,有成功的信念才會有奇迹的出現。風雨人生路,精神是支柱,面向生活笑,明天會更好!相信21世紀雖然總體上可能仍然無法完全治癒癌症,無疑科學家們將在抗癌之戰中獲勝。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