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奢安之亂

奢安之亂,彝族稱為阿哲起兵,是指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到崇禎三年(1630年)間彝族抗明的起事,由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彥在四川永寧及貴州水西一帶起事,波及黔川全省,最終由朱燮元平定。

經過

天啟元年九月,明政府與后金戰爭吃緊,命令水西、永寧二土司徵兵赴遼作戰。永寧宣撫司奢崇明調集兵馬兩萬至重慶,但明政府拒不發放軍餉軍糧,並扣除餉銀。四川巡撫徐可求又指責奢崇明所調之兵大都老弱病殘,毫無戰鬥力,要求遣回永寧重新徵調。奢崇明扯起反旗,率領這些永寧軍攻佔重慶,殺徐可求,李繼周、駱日升及其它官員相繼被害,總兵黃守魁、王守忠殉職,分兵攻佔合江、納溪,遵義等重鎮。

此時水西安氏首領安堯臣死,其子安位年幼,由安位寡母奢社輝(奢崇明之妹)攝事,大權掌握在奢社輝與安堯臣之弟貴州宣慰司同知安邦彥之手。奢社輝和安邦彥聽到奢崇明起事,舉起反旗。佔領畢節、安順、沾益等地。一時間西南地區土司紛紛響應。水東土司宋萬化亦起事自稱「羅甸王」,佔據龍里。

Advertisements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安宋兩氏為主的十萬軍圍貴陽,巡撫李橒堅守,圍城逾十月,城中軍民男女數萬,餓死幾盡,僅餘二百人。年三月,降將羅乾象收復江安,四月,秦良玉、譚大孝等敗敵萬餘人於牛頭鎮,遂克新都。敵退重慶,明軍進駐遵義。

天啟三年(1623年),貴州巡撫王三善率兵解貴陽之圍。安邦彥率部回水西,與奢崇明的永寧軍合流,兩軍藉助川黔邊界地形,屢屢取勝,並使王三善、與有西南第一武將之稱的總兵魯欽一戰死、一自刎。

崇禎元年(1628年),明政府啟用在成都保衛戰中立下首功的朱燮元,總督貴、湖、雲、川、廣五省軍務。朱燮元令滇兵下烏撤,遏烏撤安效良援奢安之兵。蜀兵出永寧、畢節,扼其交通四裔之路。自己親率大軍駐陸廣,逼大方。八月,奢崇明號「大梁王」,安邦彥號「四裔大長老」,合力攻永寧。奢安先進兵赤水,朱燮元偵知,令守將佯敗,誘敵深入。估計其已抵達永寧,分遣林兆鼎從三岔入,王國楨從陸廣入,劉養鯤從遵義入,安邦彥之兵窮於應付各路兵力不支,羅乾象復以奇兵繞出其背,奢崇明、安邦彥被殺。奢安聯兵被擊敗。此時,只剩安位據水西。朱燮元以叛兵已基本剿滅,不願再用兵,而安位年幼被人挾持,負險頑擾。

Advertisements

朱燮元因水西山深林密,深入難出,乃扼其要害,四面迭攻,使其乏糧坐困。於是明軍封鎖水西周圍百餘里,或斬樵牧,或焚積聚,百餘天後,安位感到難以支撐,乞降。至此奢安之亂終於平定。

影響

平息奢安之亂的的軍費開支對於已疲於應付北方戰事及各地農民起義的明政府無疑是雪上加霜。僅天啟六年一年,明政府不得不將遼東戰事的支出由770萬兩減少到680萬兩,而平定西南奢安之亂的軍費支出則由400萬兩增加到500萬兩。

由於滇南阿迷州彝族土司普名聲在從征奢安之亂后,實力大增,隨即於崇禎四年(1631年)發動起事,史稱沙普之亂。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