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和美國醫生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在中國,高中畢業即可報考醫學院,醫學生本科畢業后,需要進行三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後方能成為住院醫生。如果本科畢業后考取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那麼在讀碩期間也可進行住培,三年畢業之後即可同時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新合格證》,走馬上任。

在美國,區別於國內醫學院的五年制,美國為四年制,但醫學院要大學本科畢業,擁有學士學位的人才能報考。

首先,醫學院對報考人的條件要求非常嚴格,報考人的大學成績要特別優秀,還要參加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至於考試成績就更加重要了,在美國,醫生是精英中的精英,從申請人報考醫學院到錄取,往往要經歷百里挑一。

Advertisements

在中國,高考決定命運,你是否能進名牌醫學院,直接與你的高考成績掛鉤,美國不是以高考定終身,只要你的大學成績足夠優秀,你夠出類拔萃,你擁有當醫生的崇高理想,那麼本科學習中你就要選修醫學預科課程,而且必須要保持各科成績優秀,所以從這點來說,想在美國當醫生,從一開始就要做足準備。

當然,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醫學生都是相當辛苦的,醫學生和醫生之間還有著很長一段路要走,九零年代,國內大專生都可以進入醫院工作,但是現在,本科生找到工作的希望越來越渺茫,考研成了醫學生的不二選擇。

在美國,百里挑一后,醫學生可以直接攻讀醫學博士學位,醫學的浩瀚海洋,醫學生如同一葉扁舟,必須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中國,5+3之後可以單獨執業,在美國,就算醫學院順利畢業,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但還是不能成為醫生,美國同樣有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考試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然科學基礎考試,一般在醫學院二年級時進行;第二階段是臨床醫學考試,一般在醫學院畢業、申請住院醫生之前進行;第三階段是一年的實習醫生之後進行。

Advertisements

這也就意味著,在美國,醫學生畢業之後,不但要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還要做一年實習醫生,才能勉強成為一名住院醫生。

這樣算下來,中國醫生的培養周期是八年,而美國醫生至少是八年,平均是十年左右。

中國的老百姓看病,基本清一色的是到大醫院,二甲是起步,三甲是目標,基層衛生院和社區醫院幾乎就是擺設,越大的醫院越是門庭若市,若小的醫院越是冷冷清清,但美國人看病,則是先找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制度,這是美國醫療與中國最大的不同。

家庭醫生可以被認為是私人醫生,但他並不只為某一個人服務。

在美國看病,除非你的病情很嚴重,情況緊急,比如心肌梗塞,嚴重創傷等等打了911叫了救護車,其他的情況,你需要先找到自己的家庭醫生。

因為家庭醫生不是只為你一個人服務,所以看病也要提前一兩天電話預約。

在美國,家庭醫生相當於全科醫生,他們能夠應付常見病,永遠不要小看美國的全科醫生,他們都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而且美國有著長達十一年的周密的家庭醫生培養制度、嚴格的准入制度和7年一個周期的全部家庭醫生不分年齡、不論背景,重新考試,合格者繼續從業、不合格者吊銷執業資格的「嚴酷」淘汰制度。

美國要求全科醫生全面掌握臨床常見病和預防保健知識,家庭醫生往往要進行社會學、心理學、運動學、營養學、康復鍛煉學等知識的系統培訓。

所以在美國,很多人是完全不需要到大醫院的,他們甚至可能一生只找家庭醫生看病。

除非你遭遇重病,比如罹患腫瘤,需要手術,一些疑難雜症,家庭醫生處理不了,就會考慮轉給專科醫生。

在中國,全科醫生往往無事可做,平時連感冒發熱都難得碰到幾例,大醫院的觀念深入人心,不管大病還是小病,病人都願意選擇到大醫院找專科醫生,所以國內的專科醫生比全科醫生更受歡迎,但兩極嚴重分化,使得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在中國,一旦發生醫療事故,病人和家屬往往採用非常規手段,比如使用各種針對醫務人員的暴力,或是組織社會人員進行醫鬧,總之,聲勢搞的越大越好,醫院和醫生面對強大的外部壓力,往往也會選擇妥協,巨額賠償,私了解決。

近幾年,國內醫鬧變本加厲,醫患糾紛不斷升級,醫患關係雪上加霜,歸根結底,還是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處理機制。

美國也是醫療事故高發的國家,但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患者和家屬更願意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所以在美國,醫療事故也是律師的金飯碗,病人往往會找律師打官司。

說起醫療賠償,就要說起保險,美國有著較為完善的醫療保險系統,病人看病,有社會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擁有這兩種保險,病人看病一般不用花什麼錢,而醫務工作者,也都有各自的保險,他們的保險包括出了醫療事故的賠償,這些專業人士的保險費用比平常人高出很多,責任很明確,當發生事故時,這些保險公司就處理處理和賠償。

所以在美國,醫療事故往往是律師法官以及保險公司之間的事。如果病人到醫院鬧,不但無濟於事,得不到賠償,反而會觸犯法律鋃鐺入獄。

在中國,醫生說起收入,往往是一把辛酸淚,工作強度和收入嚴重不成正比,前不久,一名北大醫學博士生網路曬出工資條,實發1479.35元,更是刺痛了上百萬醫務工作者的內心,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共鳴。

再看看國內明星的片酬,動輒上千萬,而醫生和科學家卻連中等收入都沒有,想想,真是無奈又心痛。

作為靠技術吃飯的中國醫生,雖然比不上美國醫生的培養周期,但現在5+3的模式比美國也少不了幾年,收入則是差了一大截。

再看美國醫生,在美國收入豐厚的職業里,醫生永遠毫無疑問的佔據榜首。2016年,美國外科醫生的中位年薪約為35.6萬美元,收入最高的外科醫生甚至達到了年薪48.3萬美元,麻醉師的中位年薪也達到了35.2萬美元,婦產科醫生的中位年薪為25.9萬美元,家庭醫生的中位年薪為18.6萬美元。

中國醫生,能有別人一個零頭就不錯了,還要忍受全民的瘋狂仇視,網路上罵醫生黑的更是不計其數。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你是否夢想去美國行醫?中國醫務人員的撕心吶喊,又有誰能夠聽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