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白肉 讓你定力崩潰拒絕減肥

民間有句俗話:諸肉還數豬肉美,百肉當是白肉香。「白肉」的出現與吃法,在四川已有兩三百年。至今,在巴蜀城鄉的便飯鋪、炒菜館,甚至中高檔酒樓幾乎都有「蒜泥白肉」、「涼拌白肉」。既然是「蒜泥」,又經「拌」,何以又叫「白肉」呢?

史書記述,早先東三省的滿族人,有一種傳統大禮叫做「跳神儀」。於春秋兩季擇良日敬神祭祖,祭祀后便要吃「跳神肉」,即手把肉執刀自割自食的白肉。滿族人視這種肉為「神肉」,「福肉」。宋代時,跳神白肉傳到了京城開封,食肆上也有了專賣「白肉」的飯鋪。

袁枚在《隨園食單》說,白片肉「此是北人擅長之菜」,「割法雖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參、橫斜碎雜為佳,與聖人割不正不食一語截然相反。其豬身肉之名目甚多,滿洲跳神肉最妙」。這種跳神肉「肉皆白煮,不加鹽醬,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紙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

曾在江淅一帶宦遊的四川羅江人李化楠,善收各地飲食之精要,他將「白片肉」的烹煮方法記錄下來帶回四川,向巴蜀百姓作了介紹。晚清時「白片肉」已出現在成都的市肆飯館中,有了諸如「涼拌白肉」、「椿芽白肉」之類的白肉佳肴。

隨後滿族人隨清軍入川,跳神肉亦也被作為供品用於各種祭祀習俗。祭祀后的白肉在巴蜀大地又演生成為「回鍋三兄弟」,即 「回鍋肉」、「連鍋子」和「涼拌白肉」。尤其是「蒜泥白肉」,煮熟后片成大片的白肉里加以紅油、蒜泥、複合醬油、糖、味精來調味,簡單幾樣調味料,就讓看似白死拉跨,肥膩得讓淑女花容失色的一大盤白肉,優雅蛻變為一款咸鮮味美、蒜香濃郁、香辣多滋、肥而不膩、回口微甜、吃口超爽的川菜家常名菜。

蒜泥白肉看似調味料不多,但其制料,調味都很是精道。醬油,多用成都太和醬油或窩油,也有用中壩或德陽的口蘑醬油。 講究的還要把醬油加紅糖、香料、香菌,重新熬製成拌白肉專用的甜紅醬油,也叫複合醬油。再就是紅油辣子(二荊條辣椒和朝天椒混用),須得又紅又辣、辣而不燥、香辣濃厚。蒜泥則用溫江特產之獨頭紅皮香蒜,當天用當天加少許鹽、味精舂成蒜泥,使蒜味清新濃醇。做好蒜泥白肉須得注意幾點:

1.要選豬後腿肉,修成菜刀長短,先下鍋煮,湯內加適量的花椒、生薑和蔥、料酒;煮肉的湯還可用來煮白菜、冬瓜、蘿蔔等,放點鹽,即是一款與蒜泥白肉相配的湯菜。

2.肉煮到8.5分熟起鍋。白肉,是刀片出的,不是切出來的。片出的肉連皮帶肉,厚薄均勻。通常為10厘米長、5厘米寬、越薄越好;

3.肉片好后,吃之前先下湯鍋燙熱,滴干水分再裝盤,趁熱將事先調好的熟油辣椒、複合醬油、白糖、味精的味汁淋在肉片上,澆上蒜泥即成。盤中即呈現出白裡透紅,醬香、辣香、蒜香、甜香,混為一體的濃滋美味,直撲口鼻。

4. 須注意,蒜泥白肉不是冷盤冷吃,而是熱拌熱吃。

現今的餐館酒樓,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家蒜泥白肉是手工片出來的,都是經過冷凍的肉用切片機片出,既大又薄。用機器沒有錯,但用冷凍后的肉就不對了。雖有的也用熱湯燙熱拌合,但吃起來完全就沒有肉的鮮香美味。還有的再淋上調味料后,還要撒上蔥花或多歲的小米辣椒,這就是江湖菜,亂整了哈。

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過去,因一般鄉村人家少有紅油辣子、複合醬油類調料,多用小青椒,放在柴火灶中用熱灰炕熟,擦凈后和大蒜、鮮花椒一起剁茸,加點泡菜鹽水拌合。這種鄉風鄉味極濃的「燒青椒拌白肉」鮮辣、微麻、青香、蒜味濃郁、略帶咸酸,十分可口。

鄉村中也還有用自製辣豆瓣醬加蒜泥、花椒剁茸拌成的「豆瓣蒜泥白肉」,色澤紅亮、咸鮮香辣、蒜味突出,口感別樣。如是若家裡人多肉少,便要添加些時令鮮蔬,像香椿或折耳根拌的「椿芽拌白肉」、「折耳根拌白肉」,以青筍片為輔料,用「毛毛鹽」腌脆斷生,放在白肉碗中墊底,澆上調味料拌吃,民間戲稱為「蜞螞兒白肉」;蜞螞,四川人指田裡的青蛙,與青筍一樣碧綠。還有用黃瓜片,燙斷生的綠豆芽等與白肉同拌的。如此葷素之和,不僅吃來是口感滋味豐厚,更是油而不膩,滋潤爽口。在農家或鄉村飯館,一盤燒椒白肉、一碗豆花和香辣蘸碟,一碟泡菜、一大碗甑子飯,定會吃得你感動得你欲哭無淚,只有口水、汗水雙流,一不留意,肚皮就漲得像個氫氣球,彎不下腰。

片肉要氣定神閑,蘭花手壓肉,用刀平穩。

片出的肉厚薄均勻,不爛不穿,皮肉相連。

裝盤擺形,澆上調料。

最後澆上蒜泥即可

蒜泥白肉卷,可裹些時蔬,口感別樣。

陽春三月,春芽拌白肉可是錯過即等來年了哈。

喜歡請關注,精彩爆料,有你好看的!

中國川菜文化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

《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本篇圖文原創 向東

2017.12.09.成都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