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難點釋疑: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

高考歷史

從今天開始今天分享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二部分:宋明理學

大家對這部分內容有哪些不明白或其他想了解的知識點的,記得在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大家可以在後台對話框回復關鍵詞「歷史重難點」獲得相關學習資料。 考綱涉及考點是 三本必修+選修,所以高一高二的同學你們也可以參考學習哦

宋明理學

概述:

1.理學的創立背景

(1)背景:

①魏晉時期的道教興起和佛教傳播衝擊著儒家作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地位。唐末五代之後,儒學的統治地位進一步被削弱。

②唐代的韓愈、李翱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北宋士大夫們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

(2)理學的含義: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天理」的高度而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關係的嚴密思想體系。北宋的「二程」又確定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認為天理的核心是仁。

2.理學的成熟

(1)南宋的朱熹通過對理氣關係、修養論、社會政治理論等方面進行系統地整理論述,全面總結了北宋以來的理學成就,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

(2)朱熹強調儒者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強調「三綱五常」的社會實踐理論;認為儒家擁有干預政治的天然權力,以「正君心」。他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後世達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理學的發展

(1)陸王心學的出現,標誌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2)南宋的陸九淵是心學的開創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題,主張於人生日常直接體悟。

(3)明代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學以至聖的修養關鍵,在於「致良知」,強調「知行合一」。

一、宋明理學代表人物:

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高考歷史

二、宋代「理學」興起的社會條件

(1)理學的興起與宋代政治特點密切相關。

隋唐五代的長期分裂和混亂,使傳統倫理道德規範遭到極大破壞,綱常鬆弛,道德衰微,顯然不利於大一統政治的穩定和鞏固,因此,宋代統治者一開始就倡導尊儒讀經,宋代的儒學復興便由此而形成。理學的產生,出於儒學家革除時弊,拯救文化,整頓人心,重樹人倫與儒家價值,重建儒學道德形而上學的主觀努力。理學適應了唐末以來重建倫理綱常的需要。

(2)理學的興起與宋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

宋代一統政局后,農業、手工業得到迅速恢復和大規模發展,在此基礎上,科學文化的進步尤其引人注目。哲學本來就以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基礎,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學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理學的興起與思想史自身進程密切相關。

理學是儒、釋、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的果實。中國思想史在唐代中後期形成一個重要轉折,韓愈倡儒學道統,闢佛、道,打破了三教並盛的局面。宋代儒學為了與統治建設相適應,儒學道統自然成為其承續的對象。理學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產物。北宋學者大膽拋棄漢唐學者師古泥古的學風,敢於疑經改經,相互辯論,相互啟發,獨立思考,大膽立論,講注義理,為理學的產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思想環境。

宋明理學的內容

1.三教合一

漢代: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漢代儒學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無法控制人心。

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發展出現危機。

隋唐時期:「三教合一」的潮流瀰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宋朝時期:庶民社會來臨,儒家需要重新詮釋倫理規範,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學體系,即理學。

2.程朱理學的主張、地位及影響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

(1)統治者支持:

長期的混亂,不利於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

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2.思想主張

 主張代表 

宇宙觀

倫理觀

認識論

「二程」

(程顥、程頤)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先有理後有物

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學集大成者)

理之源在於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常」

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3.地位及影響

(1)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2)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3陸王心學

1.形成背景

(1)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立心學。

(2)明中期以後,階段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3)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認為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

2.思想主張

 主張代表 

宇宙觀

認識論

(南宋)

陸九淵

「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明朝)

王陽明

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①「致良知」:去掉私慾,恢復良知的本性

②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3.全面認識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關係

(1)相通之處

①在內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認「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在道德修養上,二者都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即通過學習、教育改變氣質,克私去弊,改過遷善,以恢復「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二者的實質目的是相通的,都強調「理」是人所必須追求的,道德修養或人生的目的在於體悟「天理」,達到善的最高境界,與天理為一。最終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維護專制統治。

(2)分歧之處

①在思想內容上:程朱之「理」側重於外在的倫理規範對人的約束力,更具客觀性和思辨性;而陸王之「心」則更側重於人心對外在倫理規範的真誠接受和內化,更具主觀性和簡易性。正是這個差異直接導致了這兩個流派在治學和修養方法上的直接對立。

②在修養方法上:程朱理學的修養方法表現為「格物致知」,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陸王心學的修養方法表現為「發明本心」,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

4宋明理學的特點

(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學家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利用的因素,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概念,例如「太極」「天理」「心」等,從而使傳統儒學的道德信條式的語錄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

(2)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

理學特彆強調義理,其實就是強調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哲學層面上的各種各樣的本體論,還是作為道德基礎的人性論、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聖)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都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帶有明顯的佛學化特點,例如吸收禁欲主義思想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主張。

高考歷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

1李贄

(1)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認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對正統思想發出了大膽挑戰。

(2)不能以「聖人」之言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儒家經典也不是「萬世之至論」。

(3)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以此反對理學的虛偽與官場的欺詐,在詩文寫作的風格方面,也主張「真心」。

2黃宗羲

(1)敢於批判君主專制;呼籲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權的主張;反對重農抑商,認為工商皆本。

(2)其主張是明末社會生產關係發生變化的反應,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顧炎武

(1)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敗;提出眾治的主張;希望改革弊政、撥亂反正;梁啟超把顧炎武的思想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提倡經世致用,注重實學。

4王夫之

(1)其哲學思辯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頂峰,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

(2)在「循天下之公」這一政治思想主旨下,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當私產的做法,批判秦朝以來的暴政。

思維升華

1. 儒學的當代價值

理學重視人的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同時對於我們今天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綱要有指導意義。

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在現代化建設中,都成功地把儒學和西方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為我們今天正確對待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鑒。

2. 明清之際的批判思想產生的條件

(1)經濟因素:①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與發展。②統治者極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階級基礎:工商業者階層隊伍擴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學日益僵化,三綱五常扼殺人的天性,科舉考試使思想界因循守舊。

(4)政治因素:統治者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專制統治走向腐化。

考點精講:

1. 漢末至魏晉時期儒學面臨困境的原因

(1)從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人們開始了對宗教的渴求,儒學的權威性被嚴重削弱。

(2)魏晉時期,新思潮流行,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盛行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面臨嚴重的困境。

2. 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新發展及其影響

(1)新發展:「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指人類社會的原則,既是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範,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影響:①理學的形成,標誌著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學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受到後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並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後期近千年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②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繫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③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3. 試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個角度,說一說明清時期新儒學的思想主張

(1)經濟:主張「工商皆本」,提倡「經世致用」。主張為學應求務實,應關乎國計民生,致力於社會變革。

(2)政治: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揭露專制帝王的罪惡,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倡導言論自由。

(3)思想文化:吸收傳統儒學中的有益成份,構建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如黃宗羲繼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命題;顧炎武反對道學的浮泛之風,提倡到實踐中求真知;王夫之反對「天命論」,「先知論」,主張「氣一元論」,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是不斷變化的。

4.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共同特點

(1)反傳統、反教條。以「異端」自居的明朝進步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還提出男女平等和「萬物皆生於兩」的觀點,令維護禮教傳統的士大夫驚懼。

(2)反封建專制。清初黃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得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

(3)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4)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們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他們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考點延伸】

中國古代思想截止宋元時出現的三次大融合:

我國古代思想到宋元時已出現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自春秋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經戰國「百家爭鳴」,秦以法家為治國之道,漢初以道家「無為」思想為治國之道,至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統治思想。而此時的儒家經董仲舒發展,已融合了法家、陰陽家等多家思想。第二次,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東漢道教興起,至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吸取儒家和佛教思想觀點進行改造,構建神仙體系和等級,為封建統治服務。佛教吸取中國儒家等傳統文化,形成禪宗,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第三次即理學的興起。

典型例題:

【例1】宋代學者李艦說:「民之欲善,蓋其天性。古之儒者用於世,必有以教導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有所主,其於異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於世,則無以教導之。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體皆無所主,將舍浮屠何適哉。」對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D)

A.揭示了宋明理學興起的社會內在動因

B.體現當時知識分子對儒學價值的反思

C.批評「后儒者」對民眾的影響力有限

D.說明佛教思想更適合當時社會的需要

【解析】材料中學者李艦肯定了「古之儒者用於世,必有以教導之」,批判了「后之儒者用於世,則無以教導之」,將「后之儒者」與「古之儒者」相對比,說明其看到了當時儒者存在的問題,從而揭示了宋明理學興起的社會內在動因,即A項正確。李艦對「古之儒者」與「后之儒者」的不同評價,反映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儒學價值的反思,即B項正確。由「后之儒者用於世,則無以教導之」可知,李艦批評當時的儒學對民眾影響不像之前那麼大,對民眾的影響力有限,即C項正確。材料的意思是指出儒學的不足,希望改變,強調用儒家的禮教來排除佛教和道教的干擾,以達到讓百姓受教育的目的,而不是認為佛教適合當時的社會需要,即D項錯誤,故選擇D項。

【例2】(2014新課標Ⅰ)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於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他們認為人性(D)

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

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

【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人性本惡」是荀子的思想,這兩項與題干「基於對人性的新認識」不符,故A、B兩項錯誤;宋明理學家繼承了孟子的性善論,並對其加以發揮,主張先天性善論,認為天命之性善而氣質之性惡,因此需要「存天理,滅人慾」,故C項錯誤,D項正確。

【例3】明朝中後期,王陽明學說在中國士大夫中流行。朝鮮來華使者對此不理解,認為「陽明敢肆己意,謗辱朱子,實斯文之罪人也」。結合所學判斷,下列選項正確的有(C)

①朝鮮使者以程朱理學為正宗 ②王陽明心學超越了理學範疇 ③王陽明與朱熹觀點明顯不同 ④王陽明心學是對儒學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根據題乾材料,朝鮮來華使者認為王陽明的學說「謗辱朱子」,可見他們以程朱理學為儒學正宗,故①正確。王陽明的心學是宋明理學的組成部分,故②說法錯誤。宋明理學是宋朝和明朝時期諸家學者為適應當時統治需要而對儒學的發展,故④說法錯誤。朱熹認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陽明心學認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③正確。答案為C。

【例4】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指出:「理學並不僅僅是對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展,部分是全新的創造。」「全新的創造」是指(B)

A.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學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發展形成新的理論體系

C.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並且凸顯人性的尊嚴

D.強化了儒家綱常倫理道德並藉此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解析】材料中「全新的創造」是指程朱理學區別於傳統儒學的新特徵或創新之處,理學是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是程朱理學具有獨特時代特徵和新儒學內涵的真實體現,故選B項。A項是董仲舒新儒學的特徵,不選A項。先秦儒家的思想已經具有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不選C項。儒學本身就注重綱常倫理道德,D項不符合「全新的創造」,不選D項。

4.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 (  )

A.「心外無物」

B.「天地為萬物之本」

C.「夫形於天地之間也,物也」

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

解析:此題考查解讀信息、提煉觀點的能力,王安石認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從物質產生的,這種物質就是形體。形體是「有生之本」。這種從「人是一個感覺體」出發的人性論,是唯物主義的命題,體現了對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考查。故答案為A。

答案:A

5. (2010·上海歷史卷,9)宋代,儒學家們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人世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角度是 (  )

A.從矛盾對立轉換出發

B.從天人感應出發

C.從萬事萬物本源出發

D.從人的本性出發

解析:此題考查宋明理學的知識。自宋初開始,眾多儒家學者致力於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他們在排拒佛、道的同時,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緻完備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答案:C

6. (2010·浙江卷,17)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於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 (  )

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解析:抓住關鍵詞「理學」、「支離」。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學」一課中,講述南宋思想家陸九淵批評朱熹的理學過於「支離」,說了很多,卻不能使人樹立起對儒學價值的堅定信念。因此,他反對埋頭書冊,主張於人生日用處直接體悟,「發明本心」,以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見,這裡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陸九淵,乙方代表人物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即天理是萬物的本原, 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項。

答案:B

【重難點釋疑】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重難點釋疑】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重難點釋疑】古代中國的經濟: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

【重難點釋疑】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

【重難點釋疑】古代中國的經濟: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重難點釋疑】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重難點釋疑】高考歷史大綱考點: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重難點釋疑】高考歷史大綱考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重難點釋疑】高考歷史大綱考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重難點解析】高考歷史大綱考點: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知識點】高考歷史必考點解析——分封制與宗法制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