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其實並不難

01

今天我在外吃飯的時候,碰到了這樣一場母子間的對話。

母親大聲地質問著大概六七歲的孩子:「你不會好好吃飯嗎?」

孩子小聲的嗚咽了句什麼我沒有聽清,很快又聽到這位母親大聲的吼道:「讓你好好吃飯哪兒那麼多事兒,我告訴你好好吃飯聽到沒有,你聾了啊!」並伴隨著推推搡搡的舉動。

由於動靜太大,好幾桌都望了過去。服務員過去問道,需不需要為小朋友拿個勺子。沒想到這位母親卻惡狠狠的對服務員嚷道:

「用你多事?!我教育孩子關你什麼事!」

轉過身又對孩子繼續推推搡搡起來。

我不知道這位母親對孩子究竟是有多大的仇與怨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在我看到小孩子紅了眼圈又不敢說話的委屈樣子時,卻不禁想起了前陣子在動車上碰到的一位很好的母親。

02

那位母親也是帶了個孩子,說來還沒有眼前的小男孩大,不過四五歲的年紀。那正是說道理也不明白,什麼都剛剛懵懂的時候。但那個孩子很乖,素質很好,整個過程完全沒有坐在我身後座位那個熊孩子那樣,那種恨不得把我座椅拆了的架勢。

她坐在我斜後方,也是湊巧,兩個帶孩子的家長都坐到了我後排。

在行車過程中,當孩子要上廁所時,那位母親會很小聲的詢問,溫柔的帶領著孩子;當孩子要吃東西,那位母親會耐心而輕聲的教導,手把手帶著孩子一點點學著用餐。就連我後座的孩子哭鬧時,她也只是耐心而安靜的哄拍著自己的小孩,用很溫和而輕柔的語調一次次詢問著孩子的需求。

沒有一絲絲不耐,沒有表現出一點的心煩。我知道不是每個母親都一定要做到這樣的程度,只是她給予的母愛,確實在這無數的瞬間,用一種無聲的呵護的方式,帶給了孩子安心與教養。令她的孩子即便在旁邊的小孩兒哭鬧不休的情況下,依然乖巧懂事並舒適的完成了整個行車的過程。

與之對比,我真的不知道該對今天吃飯時碰到的這位母親抱以何種的定義。

03

我相信,不論是做母親還是任何的社會角色,每一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提出的建議、要求或者渴望,能獲得回應。

我也知道人與人是不同的,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又怎會人與人有一樣的做事習慣、處事理念。

但,既然是人,人類思想情感中渴望被尊重理解的基本渴求總歸是一致的,那麼想要順利達成所願的方式也終歸會有跡可循。

這並不需要什麼訣竅或者不傳之秘,它僅是完成了遵循人類原始渴求的一個過程而已。

這個過程真的不難,但為何會有那麼多的人仍然不願思考,寧願繼續沉浸在痛苦苦海之中呢?

從街邊小巷,到商場飯店,我們都已看過太多太多的例子。好好說話就像要了一些人的命一樣,難上加難。

有的發生在情侶之間,有的發生在父子之間;有的禁錮在工作場合,有的存在在服務場所。

他們執迷不悟、咄咄逼人,他們不是在伸張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由最開始的表達需求,一步步演變為了像刺蝟一樣見人就扎。

他們總可以把一次關懷、一場閑聊、一次商談、一場會面,演變為了不歡而散或者怒氣沖沖的模樣。

結果,想要的沒有要到, 還平白多了無數的爭執、怨恨與遺憾。

這不得不說是一場悲劇。

我們都是在遵循著慾望而活,但這慾望需要一個尺度;我們可以對外界提出我們的需求,但這需求的提出需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之上。

否則,那一次次的質問與吶喊,將只能成為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的宣洩,卻起不到任何想達成的作用。

04

那麼,如果之前在不了解時採用了錯誤的做法表達心情,那今後又該用怎樣正確的方式來糾正呢?

想要讓自己的請求被更合理的回應與理解,我的建議是從思想上的以下三點:

一,請停掉沒有用的口頭禪和廢話,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觀點。

什麼叫正確的表達方式呢?

比如說,想喝水。那我們就明確地表達說,自己想喝水,想麻煩對方遞給自己一杯,並表達感謝。

千萬不要在明確表達需求前,先冒出一堆沒用的廢話,什麼「我快渴死了你不知道嗎?」「你不會遞我杯水嗎?」這一類,一聽就讓人肝火大起的話語。

文章開頭那位母親質問的「你不會好好吃飯嗎?」,就是把質問放到了提出自己的需求之前。這樣的說話方式,讓對方將重點放到了你的質問上,試問又怎能指望要求被得到回應和理解呢?

至少,在發火前,請先確認:你是否有過正確表達的過程,是否將要求或請求,用直白、明確、是與非的方式表達清楚過,而不是一直在錯誤的拐彎抹角。

二,請從心裡去掉對他人的預設,不要總認為別人就該如何去做。

我們要明白,他人如何做是對方的自由問題。我們可以有我們的需求,但那是我們的事。

人們總會陷入這樣的思維誤區,認為:我是她老公,我是他老婆,我是她媽媽,我是她孩子,我是她父母,我是他上司,我是他親戚,……,我就可以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要求對方怎樣怎樣,如何如何。

生命的基本需求之一便是被尊重的需求。

按著別人的腦袋做事、打著親人朋友的幌子要求,那都不過是在自以為是的宣洩罷了。最起碼就沒有做到對他人基本的尊重。

而當一個人只顧自己的利益與心情,不停地對他人提出各種僅考慮了自我的要求,且沒有考慮別人基本權益和選擇的時候,他就為有天他人的反彈甚至報復,埋下了災禍的種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人都希望被尊重,我們渴望被良好對待的同時,何不將心比心,先做到尊重他人最基本的選擇權、生存權、自由的權力呢?

林肯曾說:凡是不給別人自由的人,他們自己就不應該得到自由,他們也是不能夠長遠地保持住自由的。

而蒙田曾說: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時候都能控制自己。

對他人心存預設,便是在預設對方應該如何去做。可是啊,這世上哪兒就那麼多應該如何呢。每個人的人生都不過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他人的過多干涉,不過是出於自己自私的理由。請不要總冠以關心的名號,那不過是一次次的強買強賣罷了。

即便是為人父母,也請尊重孩子一點點學習的過程與能力,以愛為名的傷害才更加傷人。

三,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事,要解決事情,而不是解決情緒,更不該把它不加思考的發泄到他人頭上。

有賬可以算賬,有事可以說事,你說了事由講了道理對方還不聽,你可以採取你的手段和做法,但最沒必要的就是沒有目的性的純粹宣洩。

人都會有情緒,情緒不是理由,更不是借口。當事情發生,第一時間放下情緒解決問題的,是智者;當事情發生,還沒有弄清任何狀況,第一時間發泄情緒的,是愚人。

不要害怕你任何情緒的產生,憤怒也好、恐懼也罷,是失了耐心,還是丟了愛意,有事說清楚事,都是關愛自己的第一步。

想提出需求,請正確提出;想表白愛意,請正確表白;想發表看法,也請只說觀點看法,情緒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控制不住時,多問問自己,是想解決情緒?還是想解決問題。

05

不要在不知不覺間,侵佔了他人合法合理的生活空間卻還不自知。也請不要以愛為名,做著傷害之實。

當一個人只顧自身情緒宣洩、利益訴求,不顧他人感受與死活時,他人最終也會出於自我保護產生反抗與反彈。

不要用這種不正確的表達方式、生活態度,最終將自己的生活一步步引向更糟的境地。

對他人的不尊重與傷害,終有回歸己身的時刻。那會讓自己既成了加害者,也成了受害人。

何苦來哉呢?

想要好好說話,好好生活,這真的不難,可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想獲得這樣生活的決心與魄力呢?

我們也許會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承受不少的委屈,會需要壓制很多的情緒,有時會在心裡恨不得撲上去撕咬怒罵、憤恨摔打,但不管如何,請在最終落實到行動前,先問問自己,究竟是想要解決情緒,還是解決問題。

我們不要用指責謾罵的方式試圖改變生活,也不必害怕任何事情的到來與發生,而是要在生活里,一點點學會用更勇敢的姿態,迎接挑戰、給與尊重。

任何時候,請以己度人,學會正確表達,學會尊重生活。

作者:菜菜的流浪貓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