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經典方劑淺析之大黃甘草湯: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歡迎閱讀、收藏、轉發!

搜索「神黃名醫館」,或者關注神黃中醫智庫公號體驗

大黃甘草湯

[組成用法]

大黃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證]

1.食已即吐,或口乾、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紅苔黃,脈滑數。

[現代應用]

1.以嘔吐為主症的疾病。如賁門痙攣、妊娠惡阻、急慢性胃炎、幽門水腫、急性食管炎、神經性嘔吐、先天性賁門擴張症。

2.伴有腹脹、大便不通的身體上部疾病及有上升趨勢者可用本方。如目赤腫痛、鼻衄、口瘡、牙痛、呃逆、牙齦炎、頭痛、眩暈。

3.其他疾病。如小兒夜啼、小兒厭食、新生兒不乳、泌尿系感染、急性膽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併發尿瀦留、習慣性便秘、新生兒胎糞不下。外用治療凍瘡。

Advertisements

[經驗參考]

本方對屬里熱證的「食入即吐」有較好的療效,吐吐多為突發性,程度也頗劇烈。《外台秘要》又治吐水。《隨園醫案》載曾某患傷寒—個月未愈,后變嘔吐,食入頃刻吐無餘,諸醫技窮而卻走。肖氏見其滿面紅光,舌紅而有刺,脈洪數,大便硬,與大黃甘草湯而瘥。房景芬治一65歲女性,一月前因家庭糾紛,大怒而病,出現嘔吐,食人即吐,有時湯水難下。X線鋇餐印象為賁門痙攣。經用旋復代赭湯,橘皮竹茹湯治療罔效。診見形體消瘦,精神委靡,食入即吐,腹軟,口中乏味,苔厚略膩,脈緩。處以大黃12g、甘草6g,水煎分兩次服,葯進一劑,食人而不吐,繼進二劑而告痊癒(河南中醫,1989;5:)。

古代醫家對本方的應用早巳突破仲景原文。《聖濟總錄》治水黃狀,面目俱青,狂言妄語,聲不出者。《古今醫鑒》變湯為散,名老軍散,治發背癰疽,疔毒惡瘡,一切無名腫毒,掀熱初起,未潰者。《張氏醫通》治痘為痰悶,不能發出者。《類聚方廣義》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難者。

Advertisements

本方所主之便秘,其大便乾結當不甚,若干硬燥如羊屎,應酌加芒硝以軟堅。對於習慣性便秘不宜久用。大黃久服可致肝硬變、大腸黑變及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所治療的上部病症,多伴面紅目赤、舌紅有刺、心煩口苦、腹脹便秘、脈實有力之里熱證。所治之法乃上病下取,故大便以通暢為度。若腹滿脹甚,疼痛拒按者當選承氣類方。

[原文點睛]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七篇第十七條)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注論精選]

莫枚士:此諸下方之祖。加芒硝為調胃承氣湯,必效。以此治胃反、吐水及吐食神驗。論雲食已即吐,當兼水食言(《經方例釋》)。

淺田宗伯;此方,所謂欲求南風,先開北牖也。導胃中壅閉於大便,而止上逆之嘔吐也。妊娠惡阻,不大便者,亦有效。同理,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小便亦通,雖與此方異法,而理卻同。其他一切之嘔吐,屬於胃腸熱者,皆可用之。欲辨胃熱,即大便秘結,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熱,或目黃赤,或上氣頭痛,則可知為胃熱矣。若以上沖為目的而用之,即無大誤。雖虛證而大便久燥結者,亦可用此方,是權道也,不必膠柱……(《勿誤葯室方函》)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神黃優選商城全新上線,做有態度的優選!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