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漢簡──下里巴人之美

■劉子安

書法既有陽春白雪之雅,又有下里巴人之朴。在我眼中,漢簡牘書屬於後者。漢簡自出土以來,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與研究。簡書大都用於行政公文、律法文書、商賈往來及生活記事等,真實記錄了當時人的思想情感與社會現象。歷經2000多年,重見天日時還保存完好,讓我們能欣賞到書法演變過程中的精彩。尤其是西漢《居延漢簡》,堪稱簡書中的精品,書體基本上屬章草範疇。古人便於記言,乃隸書急就,結字出其不意,率真朴茂,自然天成,大小參差錯落,用筆八面出鋒。虛與實、主與次,在有意無意之間給人以強烈質樸之美。正是古人的質樸與無意而書,才使漢代簡書儀態萬千、敦實古樸,形成了漢代書法藝術綺麗多姿的景象。此簡一經出土,震撼書法界,不僅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取之不盡的書法資源。

Advertisements

《居延漢簡》(局部)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今人崇尚二王書風,但諸如《居延漢簡》(圖1)這種出自中下層士吏和民間匠人之手的原生態民間書法,也逐漸成為很多人取法的對象。此簡既有行草的舒展,又有篆隸的厚重。學習章簡,取法居延,須了解篆隸及章草用筆之道。趙松雪云:「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況魏晉碑帖多為刻本,真正能欣賞到魏晉以前的書法墨跡、體會古人用筆之道的,所謂的古質書風,可從秦漢簡牘中窺一斑。故我們在學習草書時,追其源,具有古草之韻的章草與簡書不失為書之大道。

《居延漢簡》爛漫多姿,結字多取險絕之勢,橫畫一波三折,多起伏,豎畫多擺動,半包筆畫多圓轉,點畫多欹側,行筆較少使轉與絞轉。這些形態與古人的書寫工具、書寫習慣是分不開的。簡書多用木牘與竹簡,執簡牘於手,率意書寫,隨意生髮,摻雜行草筆意於其中,點畫從不同方向入紙,結字出其不意,稚拙可愛,貌似無規矩可言,其實法度森嚴。

Advertisements

劉子安以《居延漢簡》風格創作的小品

讀其用筆,切忌輕飄與油滑,應方圓並用。方筆須有入木三分之感,使其生厚。中鋒如錐畫沙,盡顯篆籀之法。整體章法多橫勢少縱勢,重自然少做作,字字獨立而又顧盼生姿,貌似粗頭亂服而又淳厚古樸。掌握了結字特點,能更好地從臨習到創作。創作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厚積才能薄發,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專精才能廣博。一幅作品中字的大小對比,粗線與細線協調地解決矛盾關係,墨色枯濕濃淡須自然過渡,充滿節奏感。作品的創作(圖2),既有精心的安排,又使作品無刻意布置之感,讓作品充滿生機和意趣,賦予作品生命力。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體不同,對紙筆要求各異,簡書用筆宜小不宜大,用紙宜毛澀不宜光滑,如麻紙、枸樹皮紙、纖維紙等。這類屬性的紙,能把章簡的滄桑與古拙更好地表現出來,有事半功倍之效。

《居延漢簡》很多字很生僻,如「癸丑」「辭皆」「隧其」(圖3)等字,因不是規範的草法,而且沒有加以辨識和定論,以至於很多人不認識,如果在創作時照搬,可能在展覽投稿后,進入文字審讀環節會被當成錯別字而拿下。所以在創作時,應注意對原簡中不常用字的取捨,對生僻字法的選擇須謹慎,盡量用大家熟識的章草代之。在有關《居延漢簡》的創作上,陳新亞先生對以上問題有過闡述:「一些個書者,現學現用,食之未化,或將古代寫手某些怪僻寫法重用之,以示高古,或對某些草法,在還未必有真識的情況下,便任性變形,導致筆下出錯或竟成另字,屢寫而不覺,不免貽笑於人。」

我們在學習《居延漢簡》時,宜多觀察,多體會,多臨習。注意字勢、字法以及整體氣息,師古而不泥古,由技而道,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書寫習慣,知道古人的用筆方法,才能寫出《居延漢簡》的豪邁與爛漫、雄渾與率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