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任繼學治療心梗驗案三則,收藏起來關鍵時候能救命!

驗案1

王某,男性,60歲。1995年10月6日初診。

患者近4年來經常心悸、氣短,急躁易怒,夜寐多夢,自服天王補心丹可緩解。近1個月來自覺心前區悶痛,時有刺痛並伴右側肩胛區酸痛,夜間為甚,服用速效救心丸后緩解,但不久又複發;納可,口乾不欲飲,二便正常;顏面青黃,口唇青紫,舌隱青,苔薄白,脈沉澀。心電圖示心肌缺血。診斷為厥心痛(氣滯血瘀)。治以理氣化瘀、益氣止痛。

藥用

赤芍藥15g,桃仁15g,紅花15g,當歸15g,生地黃15g,枳殼15g,川芎15g,桔梗10g,牛膝25g,黃芪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

6劑后胸悶心痛明顯減輕多又治療1月余,諸症消失,複查心電圖示大致正常。

〖按語〗該患者年老體衰,腎精虧損,精虧不能上奉於心,水火失濟,致心陰不足,心陽獨亢,擾動心神,故心悸易怒多又陰虛日久,陰損及陽,心陽不足,無力溫運血脈,血行遲滯,瘀血停留,故不通則痛。治以理氣化瘀、益氣止痛。所處方葯由血府逐瘀湯化裁而成,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養血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脈,引瘀血下行,有「血化下行不作勞」之意;桔梗開宣肺氣,載葯上行,枳殼開胸行氣,以助血行,二者一升一降,升降相因;生地合當歸養陰涼血清熱,使祛瘀不傷正多甘草調和諸葯。合用之,使瘀去氣行,諸症可愈。

Advertisements

驗案2

韓某,男性,65歲。1997年4月13日初診。

患者近1年來經常胸悶氣短、乏力,晨起噁心,時有頭暈,肢體沉重,經當地醫院診斷為冠心病,經常服用冠心蘇合丸,初有效,后不如前。近3月自覺胸悶如窒,發作時呼吸困難,甚則心前區脹痛,向肩胛處放散,夜間發作頻繁。患者形體豐腴,顏面青黃晦暗,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質暗紅,苔白滑膩,脈沉遲無力。心電圖示下壁心肌缺血。診斷為厥心痛(痰濕阻閉)。治以溫陽滌痰,活絡止痛。藥用:瓜蔞25g,制半夏15g,薤白15g,生槐花50g,葛根25g,膽南星5g,旋覆花15g,鬱金20g,山楂5g,薏苡仁50g,乳香10g,沒藥10g。水煎服,每日1劑。

2劑後肢體困重減輕,胸悶、心絞痛較前好轉,后又隨症化裁治療數日,諸症消失。複查心電圖正常。囑其長期交替服用人蔘健脾丸及金匱腎氣丸,意在扶助正氣,鞏固療效。

Advertisements

〖按語〗此例患者年高腎衰,命火不足,難以化氣行水,溫煦脾陽,脾不健運,清從濁化,痰濕內生,脂液痰濁流注於五臟,侵犯於心脈,「心之隧道被脂膏瘀窄而氣不宣暢」(《王氏醫存》),遂發為本證。故任老擬溫陽滌痰、活絡止痛為大法。方中薤白辛溫走竄以通陽,瓜蔞苦降痰濁,半夏化痰降逆,三者合用辛溫滌痰,通陽復脈,正所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生槐花、葛根、乳香、沒藥活血化瘀;膽南星、旋覆花、鬱金化痰通絡;山楂、薏苡仁健脾利濕消積。全方溫陽通絡、滌痰化瘀,使氣血流暢、脈道通利而奏功。

驗案3

劉某,女,63歲。1990年9月22日入院。

患心臟病1年余,時好時犯。刻診:心悸、氣短、心前區悶痛,每次持續十餘分鐘,不能平卧,自汗,咳喘,眼瞼及雙下肢浮腫,舌紅苔薄黃,脈沉細而結,口唇紫紺,頸靜脈怒張,右脅下捫及積塊。診為厥心痛(氣陰兩虛瘀水互結)。予益氣養陰、祛痰化瘀法治療4、5日未見好轉,症情加重,遂請任老會診。任老認為肝氣鬱則心氣乏,肝氣調則心氣安,故應以芳香溫通、理氣止痛為主。藥用:

附子5g,赤石脂10g,川椒3g,桂枝10g,細辛3g,三棱15g,莪術15g,蓽茇5g,當歸15g,麥門冬g。每日1劑,水煎服。

服藥10餘劑后,心前區悶痛基本消失,心衰得以糾正,囑其長服柏子養心丸以鞏固療效。

〖按語〗厥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病證。症見心前區痞悶、隱隱作痛或刺痛、休息后症緩,勞累或情志波動則病作或加重。其重者突然發病,心前區刺痛欲厥,心悸、氣促、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舌紅苔白脈弦等厥脫之險候。

其治法雖有活血化瘀、辛溫通陽、化濁豁痰、溫陽補氣、益氣養陰之法,然其效果多不理想。任老以為心為統運血循之官,肝為藏血之臟,又具調整血行之功。「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由此可知,七情六慾、饑飽勞逸、冷熱無度均可導致三焦氣機郁滯,升降失常,引起肝失疏泄之機、條達之性,體剛而不柔,藏血而不能疏泄於外,血結於內則肝之絡脈不暢,產生「肝氣滯、心氣乏」,乏則氣散亂,無力推動血循,不通則痛。故治以芳香溫通、理氣止痛為主,每取捷效。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