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中的貴族——曼施坦因

一個真正出色的將領,最可貴的品質是什麼?是決戰關頭,身先士卒,在飛矢彈雨下,振臂一呼,激勵並引領他的士兵奮勇卻敵?還是兵敗之時,不屑苟且偷生,更不會舉起白旗,而是殺身成仁,引刀取義?都不是!這些品質固然可貴,但古往今來的每一支軍隊中,此類武夫義士不乏其人。太多的人都擁有的品質,算不上稀罕,何況這種品質的具備,本屬軍人常態,天經地義。

圖 曼施坦因

常讀戰史,你會發現,將星煌煌,出類拔萃者數不勝數,但即使在那些超拔之輩中,有一種品質也是罕見的,那就是敢於在上司甚至最高統帥面前,不懼抗上,犯顏直諫,堅持自己的判斷和主張,即使被褫奪軍權、軍法從事,甚至砍掉腦袋亦在所不惜。一支軍隊中,如

果沒有這樣的將領,哪怕再英勇頑強,死打硬拼,最終也不過是一支顢頇之師,抑或一群武夫莽漢組成的戰爭機器,如此而已。

Advertisements

物以稀為貴,這樣的將領就其稀有的軍人品質而言,當算得上鑽石級別。如果不是身為納粹德軍的元帥,曼施坦因會因其出色的戰爭謀划和戰場指揮的雙重才能和功勛,更會因其敢於面折希特勒的「龍顏」堅持己見,而成為戰爭史上的一顆鑽石。但十分可惜,為法西斯而戰,亦為法西斯而諫,即使其戰功卓著且敢於直言,其令名最終也可悲又可嘆地與所有法西斯的糞土們同列。

作為納粹德軍「三傑」之一(另兩人是古德里安和隆美爾),姓氏中嵌有「馮」字榮銜的曼施坦因,命中注定會成為一代名將。在那個新帝國的崛起必須從老帝國的虎口中奪食的年代,他生逢其時地趕上了兩次幾近毀滅人類的世界大戰。他出身於普魯士貴族之家。其父艾道爾德·馮·萊溫斯基是一位炮兵將軍,其母海倫則出自東普魯士的名門望族。曼施坦因是這個生育力極強的家庭中誕生的第十個孩子,這使他從幼年時就對德國人擠迫的生存空間有所感觸,與大多數德國人產生了共鳴,這也成為了日後德國人追隨希特勒「爭奪生存空間」,發動世界大戰的潛因。還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繼給了他那沒有生育一男半嗣的姨父,喬治·馮·曼施坦因。而此人的軍銜甚至比其生父還高,是德國陸軍的一位步兵上將。更值得一提的則是,這兩個家族都與赫赫有名的一戰名將興登堡元帥沾親帶故。這使曼施坦因在一戰德國戰敗,德軍被戰勝國大大壓縮之後,仍能在那支小得可憐的軍隊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為此時的興登堡元帥,已經成了「魏瑪共和國」受人尊敬的元首。

Advertisements

裙帶關係在東西方都一樣,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在以嚴謹、較真而著稱的德國人那裡亦不例外。但這卻不是曼施坦因之所以成為名將的必然因素。既出身名門望族,又系將門之後,如此顯赫的雙重家世背景,固然在曼施坦因的頭頂罩上了與眾不同的光環,但作為後世公認的名將,他真正的與眾不同之處,則是另一個雙重身份:先是德軍陸軍總參謀部的參謀軍官,后又成了馳騁殺場的戰地指揮官,這兩段經歷才是他日後成就一代名將的真正原因。

圖 年輕時期的曼施坦因

戰史家們公認,德軍總參謀部是各國軍隊中最出色的參謀部。起碼對19世紀後半葉、20世紀前半葉的各國軍隊而言確實如此。而這一公認,主要是由於它先後被毛奇和施里芬這兩位風格迥異但同樣傑出的德軍總參謀長精心打造的緣故。尤其是著名的「施里芬計劃」

中關於普魯士大軍「袖拂英吉利海峽」的描述,更是讓人在德國人戰爭計劃的縝密與嚴謹之外,感受到一種撼人心魄的豪邁與詩意。

曼施坦因就是在這個環境中生長起來的,只是沒有人,包括曼施坦因自己,曾事先料想到日後他會成為德國陸軍引以為傲的「施里芬計劃」的埋葬者。平心而論,曼施坦因不能算是一位戰爭天才,他屬於那種軍事修養高于軍事天賦的戰將。他後來能夠成名,除了血管中流淌著軍人的血液,使他對戰場上的一切有一種出自本能的認知和反應外,主要還是得益於他在德軍總參謀部受到的嚴格又完整的歷練。這使他與他的同儕相比,總是更有全局和戰略眼光。在這一點上,即使天才的古德里安,也要比他遜色,更不要說隆美爾這等只精於戰術的指揮官了。

從曼施坦因指揮的幾次重大戰役來看,他是一位理性大於創造性的指揮官。他敢於冒險,不是因為他天性大膽,而是因為他深知戰場上有時敢冒險的人才更有機會;他也喜歡奇襲,但他是有意在行動中追求出奇制勝的效果,而不是由於他腦子裡奇招迭出,這一特點從他率領第11集團軍在克里米亞半島上單打獨鬥中即可看出。整個戰役從結果看,尚屬戰果輝煌,具體檢討每一場戰鬥,卻幾乎全是苦戰獲勝。這當然與對手的頑強抵抗有很大關係,但也與曼施坦因儘管指揮調度有方,而具體目標的實現,仍然是靠嚴令驅使官兵死打硬拼去完成。仗仗都打得很艱苦,談不上有多漂亮。相比之下,同樣是屬於有戰略眼光的戰將,曼施坦因的仗,就打得不及中國的大將粟裕漂亮。看看粟大將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高下立見。

作為名將,曼施坦因真正令人稱道之處,不是他作為非炮兵技術軍官,頗有創見地提出了「突擊炮」(自行火炮)的設想。這一武器的發明對納粹德軍最初的攻擊力意義重大,從中也可看出「德軍三傑」的共同特點:都對武器技術極為關注,並均有個人發現和創見,這不是巧合,而是傑出將領的共同特質;也不是他在戰後閉門沉思,寫出了令利德爾·哈特這樣的軍事思想史家都讚賞不已的《失去的勝利》,對納粹德國的軍事行動進行了全面的反思。但可惜,這部書從戰爭史的角度看,卻並不值得給予過高評價,因為曼施坦因雖然對法西斯

圖 曼施坦因反思戰爭之作《失去的勝利》

戰爭的全部重大戰役進行了馬後炮式的精當解析,但卻對德軍的整體戰略和戰場失誤,包括他本人的失誤,檢討不多,而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了希特勒。這當然是一個便當的答案,但稍微客觀地看待歷史,對法西斯德國的戰敗,除了希特勒要負首責外,德軍各級將領在軍事上的種種失誤,怕也難辭其咎。

圖 1943年3月,曼施坦因(左一)、希特勒(左三)等納粹首腦在商討軍事行動

在我看來,足以讓曼施坦因在軍事史上留下印記的,倒是另外兩個亮點。一是他以德軍總參謀部出身的參謀眼光,審視過德軍入侵法國的計劃后,毫不顧及個人前途,在一次又一次被貶抑、調離的打擊下,仍矢志不渝地用「曼施坦因計劃」,與總參謀部里那些抱著半個多世紀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不放的老古董們進行意志較量,直到自己的計劃被希特勒全盤接受。結果,在「曼施坦因計劃」下實施的閃電戰,使法國人苦心營造的「馬其諾防線」成為了千古笑柄,也使英國人在敦刻爾克幾乎陷於絕境!

這一德軍的「傑作」,讓沒有機會參戰的曼施坦因一舉成名,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但另一件事,所知者恐怕就不多了。而這件事,恰恰體現出作為名將,正派、耿直、珍惜軍人榮譽,則是最起碼的品質。當希特勒在下達執行「巴巴羅莎計劃」的命令后,又下達了「把在戰場上抓到的蘇軍中的政治委員統統就地槍斃」這樣一道命令時,曼施坦因立刻向自己的上級司令官提出抗議,並毫不妥協地表示:「在我的部隊中,絕不會有一個人執行這一命令!」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良知。在做出了種種獸行的法西斯德軍中,能有人有這樣一種勇氣和良知,即使他戰後因德國法西斯的共同罪行而被判為戰犯,單單這一舉動已足以讓人感佩。事實上,正是在一些像曼施坦因這樣的高級將領的堅持下,惡名昭著的「政委命令」很快自行廢止,無疾而終。

也還是由於這一點,讓我作為一個後來者對曼施坦因其人充滿了複雜的感情。史家們盡可以說,此公終其一生不過是法西斯德國的一隻鷹犬,或者略帶同情地說,他也是法西斯主義的一件犧牲品。從政治正確性的角度,這些評說均無錯訛,但從純粹軍人的角度,對這位二戰名將的評價,似應還有超出歷史和政治評價之外的標尺。那就是軍人的品質。

戰史千年,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軍隊,都曾擁有過自己的出色將領。這些將領也都曾為自己的國家、民族和階級帶來過一次次勝利和榮耀。他們個性不同,才具不同,風格不同,所獲成功不同,所得毀譽也不同。但作為名將,他們的品質中卻幾乎無一例外地具有一個共同點—為人正直。正直是一個優秀軍官的精神基石。儘管這些人可能會為一支錯誤的軍隊、錯誤的國家去作戰,但這些人卻始終會因保持心靈的正直和高貴,從而本能地拒絕卑劣。曼施坦因屬於這群人中的一個,因此其終成名將。

刊載於《軍事文摘》2015年第2期

運營人員: 梁飛 MX010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