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李衛

雍正是清代最具神秘感、也最富爭議的帝王,圍繞著這位在位不過十幾年、幾乎每天都得不亦樂乎的皇帝,似乎總是充滿誤讀,「傳位於四皇子」、「血滴子」、「呂四娘行刺」之類且按下不表,和他關係最深刻的幾位大臣,其事迹也被各種傳聞搞得「電磁環境紊亂」,如有野史、小說之類將年羹堯和雍正之間的關係影射為「呂不韋和秦始皇式」(說白了就是暗諷年羹堯是雍正的爸爸,雖然呂不韋是否真如史記所言、是秦始皇爸爸,其實也是大有可疑的),也有許多文學作品說雍正最信任的地方官之一——曾長期任河南巡撫的田文鏡,之所以平步青雲,是因為曾經在雍正還是個親王時當過後者的「庄頭」。

然而絕大多數傳聞如今都被證實為誤讀:雍正喜歡玩弄權術、熱衷搞人不假,但主要依靠的是皇權、密折體系和乾綱獨斷,而不是在他看來「不上路子」的明代廠衛那一套,「雍正劍俠」、「血滴子」云云,不過是小說家言;朝鮮使臣李宜顯《庚子燕行雜識》中提及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年羹堯四十二歲,照當時的習慣應該是虛歲,則年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而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雍正,恰好比年羹堯大一歲。李宜顯寫這本書時年羹堯剛剛嶄露頭角,還不是後來烜赫一時的政治流星,關於其年庚的信息來自年羹堯哥哥年希堯親口所講,應屬可靠,既然如此,雍正當然不會有一個比自己小一歲的「生父」;至於田文鏡,他是康熙元年(1662年)生人,康熙廿二年以監生身份被「大挑」補為福建長樂縣丞,此後直到雍正即位后被重用,他一直不間斷地擔任各種中央和地方小官,不可能給雍正當「庄頭」,而在康熙廿二年前雍正還是個不滿6歲的孩子,既無封爵也無俸地,連莊園都沒有,又哪裡來的什麼「庄頭」?

Advertisements

在這些雍正君臣中,最可憐的莫過於當過很長時間浙江巡撫、總督的李衛了。

紅極一時的電視劇《雍正王朝》里,李衛是從小出身未即位前雍正藩邸的親信,一開始不過是個小廝、僕從,地位低下不為朝臣重視,後來才憑藉自己的聰明伶俐和雍正的信任寵溺平步青雲。《雍正王朝》一炮走紅,李衛這個重要男配角之一作為「雍正周邊」被各路影視娛樂作品反覆包裝渲染,其最初的出身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寒磣,拍過好幾部續集的《李衛當官》里,他變成了個流落兩淮的小叫花子,要靠在十一歲時「偶遇」一位名叫愛新覺羅.胤禛(沒錯,就是後來的雍正啦)的大貴人,才能迎來人生時來運轉的節點。

然而這些統統都是誤到莫名其妙的誤讀:李衛根本就不是什麼親王府的小跟班,更不是什麼小叫花子,恰相反,他是個從小養尊處優的闊少爺,而且家裡闊到有錢去為他捐個官做: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他家裡出錢,讓他當上了兵部員外郎。

Advertisements

兵部員外郎是從五品的官銜,雖不是臨民之官,卻是很容易轉任實缺的美差,也是康熙朝捐班的最高起點。康熙一朝對捐班管理還比較嚴,比李衛當官稍早十幾年,為籌措軍餉,康熙為知縣實缺「標價」紋銀四千兩。知縣只是正七品,比六部員外郎低了四級,就算實缺有「加分因素」,李衛這個官少說也花了家裡幾千兩銀子——這在那個年頭夠開座不小的買賣了。

李衛祖籍是浙江人,明代因祖先去蘇北做官,全家遷徙江蘇銅山(今徐州市銅山區),他自幼家境較好,因此養成「少年驕縱」的闊少習性且終身未改,對此不僅許多同僚嘖有煩言,雍正也曾屢屢在兩人私下通信(密折和硃批往來)中諄諄告誡,讓他「悠著點」,但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的這一毛病至死也未改掉。

一個世家「少爺」捐了個官,因緣際會飛黃騰達,本來挺好的事,怎麼就被誤讀為小跟班、小叫花了呢?

有人將責任歸咎於《雍正王朝》小說和電視劇「流毒太廣」:畢竟「李衛當官系」確乎是前者的「周邊」,雖然更誇張一些但總體上還是順著《雍正王朝》定下的「人物造型」再作進一步「藝術想象」,更有細心的人指出,原本維基百科、百度百科中「李衛」詞條中的履歷都是正確的,但「李衛當官系」熱播后卻屢屢被改成「跟班版」乃至「叫花版」,更有甚者,明知道時間表對不上茬,索性給改成先捐班、后當雍親王跟班,也不看看哪個王府能有從五品的長隨——就更不用說李衛一直是漢官身份,根本不可能補王府隨員的旗缺了。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事實上對李衛身份的「誤讀」從清代就開始了。

比李衛活躍年代僅稍晚一些的名人袁枚,寫了本《隨園詩話》,其中津津樂道於達官貴人們的各種小道消息,李衛是「藩邸中人」的「誤讀」,袁枚這個「老八卦」正是始作俑者,但他大約自己也心虛,在落筆時前面加了個「疑」字,後面又添上「尚待考耳」四個字,意思是「不一定是真的」——那您不能「考」確實了再寫么?

一句題外話,就是明清以來的文人墨客極愛八卦,且許多八卦都因為他們特別「多產」而保留至今,但這些八卦中「水分」著實不少,倘無其它佐證,其可信度實在夠嗆(事實上把田文鏡說成雍正「庄頭」的也是袁枚,而且連「疑」和「待考」都沒加)。有了大名人袁枚一本正經的誤讀,民間自然更不會客氣,有人就根據李衛祖籍是浙江人,把他寫成曾在呂留良家要飯,被周濟后恩將仇報,實則李衛家明朝就搬到蘇北,本人連浙江話一開始都聽不大懂;更有人說他因為寫詩和浙江文人結怨,因此發達后對後者百般迫害,其實李衛因為是捐來的頂子,自己又是闊少出身,連字都不認識幾個,又做得哪門子詩?當然,也有很多傳聞是知道他不認得幾個字的——但又反過來將此作為其從小「落魄要飯」的「鐵證」了。

任何對歷史名人的誤讀,背後都有「誤的道理」,或有所依據,或有所寄託。李衛雖然出身豪闊,但的確不認得字;他是地道漢人,祖先甚至是明代世襲官員,但本人對雍正不僅忠誠,甚至可謂百般巴結;他喜歡耍小聰明,對同僚蠻橫無禮,熱衷特務手段,還藉此破獲過江湖中人多次結社或反清大案……甚至,他本人就刻意製造有利於自己的「誤讀」——比如把杭州花神廟裡的神像偷偷換成自己(這個小把戲在他死後被下江南的乾隆發現,結果可想而知),那麼當他百年之後,生前敢怒不敢言的各路冤家對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這些「歷史圍觀者」也就只能「呵呵」兩聲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