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羅丹 2:施洗約翰抬起手臂給40歲一個喝彩

紫木 原創圖文

穿過羅丹的《地獄之門》, 讓我們回頭, 簡略回顧一下羅丹的創作歷程:

土生土長的巴黎人, 標準的草根(1840年-1917年)。

屬於典型的「文藝腦殘」,小時候只會畫畫,其他功課皆亮紅燈。

很小就去畫廊和雕塑工作室打工,三次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均名落孫山。

理論不足,實戰來補。他多年的動手經驗,終於讓他在雕塑界混得一口飯吃。在他30歲以後,藝術之路才正式向他開啟。35歲之後的義大利之行,研習米開朗基羅作品之後,才逐漸形成現實主義的個人風格。

1880年,羅丹40歲。四十不惑,羅丹也似乎在這一年豁然頓開,«施洗約翰»就是這一年的里程碑。

赤裸的男子,抬起的手臂,邁開的腳步,微微張開的嘴巴,紋理清晰的肌肉…讓這具"肉身"釋放出聖徒的光輝。

作為基督教最早的門徒,約翰憑藉對主的信念,不畏艱難險阻,行走在沙漠地帶,傳揚主的福音,在海水中為信徒們施禮實習,於其說他是一個宗教人物,更確切來講,它是一種精神和信仰的代表。

當生命被信仰充滿,當生命被精神引領:眼睛是堅定的;手臂是坦然有力的;腳步是輕盈的;脊柱是堅毅挺立的;每一塊肌肉都是積極有張力的。這正是羅丹所追尋的作品的「精神」。言為心聲,作為雕塑家,他的每一個作品每一個局部都是他的「言」,這是聖徒約翰的雕塑,誰又能說它不是羅丹對生命的理解和闡釋?

這種闡釋是真實而具體的。約翰的模特,原型是一位義大利農民,基督信徒。羅丹從他的身上挖掘出他想需要的表達元素,再將它們一一兌現在雕塑的每一塊肌肉、每一個轉彎、每一個細部。雕塑的「肢體語言」被羅丹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來,所以即使是只看手,只看關節,只看腳,都一樣可以讀到羅丹的心聲。這就是一位大師的法力所在。

40歲的羅丹,終於完成了鳳凰涅磐的最艱苦時期。同年,他受國家委託,為巴黎工藝美術館創作大門浮雕。這就是名垂青史的《地獄之門》。

(未完得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