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血常規報告?這篇文章讀完「秒懂」!

血常規檢查報告對臨床醫生而言,習以為常,司空見慣, 但對於患者而言,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雖然作為患者,無需太深入了解,但略懂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通過它來初步判斷自己身體健康與否。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與血常規有關的幾點常識:

第一: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血液中很重要的一種血細胞,是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有的紅細胞數目。它可提示累及紅細胞系統的疾病。

正常參考範圍: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新生兒 (6.0~7.0)×10^12/L

紅細胞減少:

生理性因素:

嬰幼兒到青少年時期,生長發育速度過快導致造血原料相對不足導致;

女性妊娠期間,血漿容量明顯增加引起血液稀釋;

老年人會因為骨髓造血機能減低而導致紅細胞減少。

病理性因素:

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所致,常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導致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

紅細胞破壞過多引起貧血,如溶血性貧血等;

失血導致貧血,尤其是手術后,慢性失血可造成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

慢性疾病引起貧血,如炎症感染,腎病,肝病,惡性腫瘤等,都可能伴隨嚴重貧血現象的出現。

紅細胞增多:

生理性因素:

高原地區:高海拔地區的居民常見紅細胞增多現象,是因為缺氧刺激紅細胞代償性增多;

血液濃縮:多是因為飲水過少,出汗較多所致,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

新生兒:在宮內生理性缺氧狀態,代償性增多,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漸下降。

精神因素所致:激動,興奮,恐懼,冷水刺激等可使腎上腺素增多,導致紅細胞暫時增多。

病理性因素:

水分丟失,血液濃縮:比如嚴重嘔吐,腹瀉,大面積出汗,燒傷的患者,尿崩症等;

組織缺氧,代償性增多:比如先心病,肺氣腫,心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可引起組織缺氧,使得血液中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多而使得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代償性增加;

腫瘤因素,如腎癌,腎上腺癌,幹細胞癌可使得促紅生成素非代償性增加;

藥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等可引起紅細胞增多。

第二:血紅蛋白濃度(Hb)

血紅蛋白濃度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血紅蛋白量,可與氧結合,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

正常參考範圍: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兒 170~200g/L;

血紅蛋白增高:

生理性因素: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運動,恐懼,冷水浴等;

病理性因素:先天性和後天性心肺疾病,腫瘤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血紅蛋白減少:

生理性因素:如上同紅細胞減少生理性因素;

病理性因素:

1.造血物質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礙等因素導致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生成不足,炎症感染,慢性腎病所致的貧血,鉛中毒,癌症性貧血等。

2.溶血性貧血

紅細胞膜結構缺陷,紅細胞酶缺乏,血紅蛋白合成或結構異常,自身免疫因素,以及感染,毒素脾亢等非免疫因素等;

3.紅細胞丟失,失血引起的貧血,血紅蛋白降低。

第三:白細胞計數(WBC)

白細胞是機體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常參考範圍:

成人(4.0~10.0)×10^9/L;

兒童(5.0~12.0 )×10^9/L;

6個月至2歲(11.0~12.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白細胞計數增多

見於急性感染,尿毒症,嚴重燒傷,急性出血,組織損傷,大手術后,白血病等

白細胞計數減少

見於傷寒及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

第四:白細胞分類計數

其實,所謂白細胞是一組細胞的統稱,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三類。

臨床意義:

(1) 中性粒細胞:

增多:見於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症、內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白細胞減少症、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征等)、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 嗜酸粒細胞:

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病,射線照射后、脾切除術后、傳染病恢復期等。

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3) 淋巴細胞:

增多:見於某些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減少:見於多種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 單核細胞:

增多見於結核病、傷寒,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單核細胞白血病、黑熱病及傳染病的恢復期等,二歲以內的兒童可以稍高。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

(5) 嗜鹼粒細胞:

多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鹼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術后等。

血小板計數(PLT):

血小板計數,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數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在人體止血和凝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值參考範圍:(100~300)×10^9/L

血小板減少

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某些內科疾患如膠原性疾患,脾功能亢進,尿毒症,腫瘤骨髓轉移引起骨髓纖維化時可繼發血小板減少,某些造血系統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減少,凡體內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敗血症,粟粒結核等血小板也往往減少。

血小板顯著增多

主要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腫瘤骨髓轉移(有溶骨性變化時),在脾切除手術后,血小板也能呈現一過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術后,血小板可反應性輕度增高。

北京中科血康血液病醫學研究院血液病專家史淑榮主任強調,血小板減少時必須防止出血,血小板顯著增多時,必須警惕血栓發生;但血小板增多亦可出血,因血小板質量差。

上述幾項就是血常規檢查結果中比較關鍵的幾項,一旦出現數值的異常波動,一定要及時到諮詢醫生建議,遵醫囑合理診治。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