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事件系列——敦刻爾克大撤退


筆者導語: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撤退戰役,由於英法聯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港口,所以他們需要迅速的撤離,然而關於這場戰役一直存在著很多謎團,為何德軍沒有發起最後的進攻,相反放走了數十萬的敵人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當法國人還沉浸在舊戰術而修建馬奇諾防線時候,德國人已經開始不斷的試驗新型戰術,一種被稱為「閃電戰」的戰法。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讓閃電戰出盡了風頭,想要更好的理解敦刻爾克大撤退就首先要理解什麼是閃電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關鍵新武器被引入了戰場,這就是重機槍。人類發明火槍和火炮的歷史很久,但在整體火力上缺少一種射速快且能持續發射的武器,在更早的加特林機槍馬克沁的發明下重機槍逐漸被引入了戰爭,這使得火力網主義開始盛行。

Advertisements

雙方士兵挖設壕溝,在掩體里相互射擊的戰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縮影,之後英國人首先發明了坦克,實際投入戰爭的坦克被稱為「馬克I型」,順便一提是Tank在英語中有箱子、柜子的意思,所以為了防止敵人間諜的竊密,英國人把原型機描述成「送水櫃」即「Tank」,並且諷刺的是英國陸軍坦克是由海軍研發的,其中丘吉爾還動用私人關係來打通關係,一開始人們想要研製一種被稱為陸地巡洋艦的東西出來。

之後坦克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真正將現代坦克形狀帶入戰爭的人是法國人的雷諾FT-17,而當時德國人還在研製一種特別蠢笨的坦克。坦克成了突破防禦陣地的關鍵,由於帶有一定的防禦性,致使步兵在坦克身後前進能夠很好的避免被重機槍打出密集彈雨打成篩子,所以早期步坦協同作戰成為當時的主流。將坦克集中使用並未真正成為戰爭的寵兒。

Advertisements

那麼為何德國要發明閃電戰?

因為缺陷所致,雖然德國擁有大量的鋼鐵工業,在精密製造和持續生產力上都沒有問題,可是德國是一個貧油國,這導致他們的戰爭機器只能在短期內有效的發動戰爭,如果戰爭進入長期化就會導致他們的必然失敗,相反英國和法國都擁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可以提供持續不斷的補給,這造成了戰略上的分歧。

並且被人們熟知的德國坦克如虎式、虎王、豹式等坦克都是在戰爭中後期才被投入戰爭的,當時的德軍只有一些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如果單純坦克的對比上法國人擁有的霍奇斯基坦克並不能說就遜色多少,但是由於德國缺少長期作戰的能力,就需要他們需要一種新的戰術,這個戰術就是閃電戰。

閃電戰是將大量的裝甲力量集中使用,通過在一個點形成突擊突破對方陣地,然後迂迴包抄攻打對方的側翼或者補給線,這時候步兵再跟進完成陣地的鞏固。

那麼說為何當時閃電戰會成功?

當時並不是沒有反坦克武器,由於當時的坦克沒有安裝陀螺儀等更先進的瞄準與穩定裝置使得坦克想要精確射擊時往往需要停下,再由於初期坦克比較薄使得反坦克炮是可以擊穿對方坦克,所以使得這種戰術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數量。假設在一個狹長的陣地中有10具反坦克武器存在,10輛坦克在以一個面的方式展開來進攻,則造成10VS10的結果出現,勝負則在於戰術和具體發揮。然而將坦克集中可能的結果變成了3-4VS10這種情況出現,那麼再加上快速坦克突進的能力,很容易造成陣地被撕開的情況出現。

用這種嶄新的戰術他最大的優勢並不在於他的火力優勢,是在於他能將對方可用來的反擊的數量快速降低同時加強自己進攻的能力,所以一旦投入到實際的使用中就在波蘭產生了極好的效果,在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英國為何不去阻止?

因為很尷尬的是英國當時已經陷入了財政困難,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甚至很難獨自依靠自己的財政完成這場大戰,對英國和法國來說他們所真正期盼的是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所寫的那樣,去進攻蘇聯。

德國與蘇聯之間的戰爭將有效的使得英國和法國意識中的敵人打起來,可出乎他們預料的事情發生了,蘇德之間形成了互不侵犯關係,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的簽署直接的結果就是讓法國將承受壓力。

那麼法國花費巨資的馬奇諾防線有沒有起到作用呢?

在筆者看來是起到了作用的,因為德國並沒有選擇從這裡首先發起進攻,當一條防線沒有遭受到進攻的時候,則應該視為起到了作用,這造成了德軍向北方進攻。英國和法國開始構築防線,這時候一個之前在一戰被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設計的計劃開始執行。這就是《施利芬計劃》。施利芬計劃是指的德軍從法國北面的鄰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進攻,攻入法國以後再轉向攻打南方。


德軍指揮官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揮鐮行動》。曼施坦因與古德里安還有希特勒三個人認為德軍應該集中大量的裝甲部隊從阿登森林處突襲英法聯軍的側翼,然後實現包圍對手的戰略。

但當時的德國軍官都不同意這樣的戰爭發生,因為他們害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兩線作戰的產生,然而促使德軍如此行動的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個是當時的閃電戰並不能說是德國最厲害,是沒有國家能夠經受得住閃電戰的進攻,這一點在蘇德戰爭中就有體現。當時的英國和法國都有先進的思想出現,可想要轉變戰法需要時間和配合,這一點讓德國在缺少長期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很好的完成了動員和轉換的機遇。對於英法來說則漫長的多。這造成了戰爭前期他們實際上即便看到波蘭所發生的問題,也很難轉變出德國的戰術。

第二個關鍵原因即是蘇聯在備戰。

蘇聯並不是不知道德國如果消滅了英法聯軍就會和自己開戰,蘇聯實際上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只是蘇聯認為德國和英法的混戰需要一段時間,不會瞬間就結束,所以實際上看似冒險的計劃,其在邏輯上是可行的。

結果德軍開始了戰爭,由於快速的突擊造成英法聯軍瞬間的崩潰,這讓一部分被包圍在其中的軍隊向敦刻爾克港口撤退,於是英國緊急發動了《發電機計劃》。目的就是要救出被包圍的敵人,可是讓世界震驚的是德軍似乎停止了進攻,只是由空軍進行轟炸與襲擊。

那麼為什麼德國要心慈手軟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非常的尷尬,或者說它實際上是德軍需要小心守護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德軍的閃電戰並非沒有弱點。閃電戰的優勢是什麼?是快速的突破對方的防禦陣地繞道後方形成鉗形攻勢,造成對方在補給和守勢的瓦解和崩潰。

反過來說他的弱點就是他善於的是機動作戰,卻不善於攻堅戰。而當時的敦刻爾克港口恰好就促成了這一點,當時在聯軍看來自己的部隊已經變成了驚慌失措的一群潰兵,可能很快他們就會瓦解在德軍的攻擊下,但是在德軍看起來他們的軍隊現在進入了一個很難再實現機動作戰的環境中,如果真的要進攻敦刻爾克,可能就會產生巷戰式的攻堅,而坦克在攻堅戰中的作用並沒有在野外機動作戰中那樣強勢。

所以在盟軍驚慌失措的同時,在德軍最高指揮層的心裡對這塊硬骨頭能不能吞的下存在疑問,如果不能吞下一旦讓盟軍感受到原來德軍的閃電戰並不那麼可怕,局勢就有可能變化,一方面在巴黎以及其他地方的盟軍可能集結起來重新北上發起進攻,英國也可能派遣新的遠征軍從北方登陸,甚至直接增援敦刻爾克。德軍就會造成腹背受敵的結果,如果德軍不能展現在西線的強勢作風,東線的斯大林也就不會再維持和平,相反可能進攻波蘭的西側德軍。

表面上看德軍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其實這種優勢是由新型戰法在野外攻堅中的優勢造成的,但這一種優勢在進攻城市中所形成的攻堅戰中卻未必形成優勢,這一點在蘇德戰爭中的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都暴露出來,德軍不能在長期維持攻勢的同時,又無法在攻堅戰中造成蘇聯崩潰的時候,在獲得了早期勝利后卻痴迷於進攻大城市,目的就是希望快速結束戰爭。

可越是想要如此,對於大城市的圍攻就越是讓德軍陷入泥潭進退不得,在進攻法國的時候德國甚至比之後還要虛弱,其想要維持的強勢形象其實並不強勢,德軍更像是在湖面上划水的天鵝,別人看到的是水面上天鵝的優美,可在水下天鵝需要不停的登水才能前進。

所以在德軍看來與其攻打敦刻爾克港消滅其中的聯軍,不如放走他們使得所有德軍可以快速投入到突襲巴黎的戰爭中,在這種選擇之下與其說是奇迹發生了,不如說德軍權衡利弊之後所做出的選擇,接下來法國出了很嚴重的問題。

隨著英軍的撤退,讓法國看起來需要獨自面對德軍這支鋼鐵猛獸,其害怕先入波蘭華沙式的圍攻,造成了法國過快的投降。綜合來說人們看到的是德軍的強勢和無往不利,其實閃電戰有他的優勢同時,也有他的劣勢。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誰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罷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