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八)

足少陰腎經

從足小趾始,沿內踝上行,經下肢內側後部,穿脊屬腎,絡膀胱。主幹從腎出,穿膈入肺,沿喉到舌根。支脈從肺出絡心,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接。該經從湧泉穴至俞府穴中共計27穴。主治泌尿生殖以及呼吸、消化、循環系統之病症。

本經循行路線在體內,屬腎,絡膀胱,並與脊髓、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連,在體表,由足小趾,經足心內踝,下肢內側後面,腹部,止於胸部。本經之脈起於足小趾之下,與足太陽經銜接,斜出於足掌中心湧泉穴,再出於內踝前之然谷,沿內踝至足根部之太溪、大鐘、水泉,至照海,本穴為陰蹺之所生,上經復溜交信陰蹺之郄,至足太陰之三陰交穴和足太陰、厥陰經相會。上行腿內側過築賓陰維之郄,出腘內廉之陰谷穴。經過股內后側面入督脈之長強,與督脈及足少陽相會,貫通脊柱,還齣子前,沿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而至肓俞,與沖脈交會。在臍左右處入腎臟,沿臍下行過任脈之中極。關元,聯絡膀胱,其直行之脈,再從肓俞上行,經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五穴,都是沖脈之會,貫穿肝臟,上經膈膜,自步廊穴處入於肺中,再經神封、靈墟、神藏、芋中、俞府上沿喉嚨而挾舌本。又支脈,從神藏穴起,繞行心臟注於任脈之膻中,與手足太陽、手少陽相會,和心包經相接。本經屬於腎臟,所以主腎臟之一切疾患,如果發現口熱舌干、咽腫、氣逆、咽喉干痛、心煩心痛諸症,都是因為腎病,陰精不能上舉,虛火熾盛所致。假如寒濕入腎,發生黃疸,則為陰黃症。腎開竅於二陰,腎病影響大腸,也可能發生腸澼下痢。腎經如有疾患則沿經脈所過之處,均有反映,腿為腎之路,腎病則足軟或坐不能用,腎精虧損則神疲。酉時(17~19點)練功最好。

足少陰腎經循行:1.湧泉;2.然谷;3.水泉;4.大鐘;5.太溪;6.復溜;7.交信;8.三陰交;9.築賓;10.陰谷;11.橫骨;12.大赫;13.氣穴;14.四滿;15.中注;16.肓俞;17.商曲;18.石關;19.陰都;20.通谷;21.幽門;22.步廊;23.神封;24.靈墟;25.神藏;26.彧中;27.俞府(圖245)。

足少陰腎經主要穴位:

湧泉穴,位於足底前中交界處,踡足時至凹陷中。主治主降一切頭痛、休克中暑、足心熱、小兒驚風諸症,急救穴位之一。

然谷穴,位於足內踝前大骨陷中。主治生殖系統病、消渴、足跗腫痛、婦科病、咽炎諸症。

太溪穴,位干足內踝后,跟骨上陷中。主治神衰、腰痛、泌尿生殖病、齒痛、咽喉炎、腮腺炎、寒熱咳逆不食、嗜卧心痛諸症,擊戮站立不住。

大鐘穴,位干內踝之後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凹陷中。主治喀血、氣喘、腰脊強痛、痴獃、嗜卧足跟痛、足冷、便秘、淋痛諸症。

水泉穴,位於太溪下1寸處。主治足痛,婦科痛、淋病、下肢肌萎縮諸症。

復溜穴,位於足內踝後上方2寸,太溪穴直上2寸。主治屋脊痛、四肢腫、下肢癱瘓、無汗、自汗、盜汗、泌尿生殖系統病。

築賓穴,位於復溜直上2寸處。主治下肢癱瘓、無汗、自汗、盜汗、泌尿生殖系統疾患。陰谷穴位干腘窩內側,與委中平,大筋下,小筋上,主治生殖系統病、膝痛、下腹脹痛、遺尿症。

橫骨穴,位於恥骨上際,曲骨旁各5分處。主治陰部病、小便不利、遺精、陽萎、膀院炎、腹痛、腹水諸症。

肓俞穴,位於臍旁各5分處。主治胃痙攣、胃病、嘔吐、腹脹、便秘、腎病,用力擊打,則不能食物。

幽門穴,位〒肓俞穴上6寸,巨闕旁各5分處,主治腹痛、嘔吐、泄瀉、喘息、胃炎諸症。

石關穴,位於肓俞上3寸,建里旁五分處。主治嘔吐、腹痛、便秘、產後腹痛、淋病諸症。外力抵制,則嘔吐不止。

中注穴,位於肓俞下1寸,陰交旁5分處,主治月經不調、小腹痛、便秘、腸炎諸症。

俞府穴,位於第一肋間隙與鎖骨下緣之陷中、璇璣旁開各2寸處。主治咳逆、上氣、喘息、胸痛、胃炎諸症。強力擊點則氣逆不上行。

親愛的讀者您好!了解更多武術知識、功夫養生,搏擊防身,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功夫之神(GFZS119),還能與各路英雄相互切磋武藝,提升自我,得到更高的修為。(長按複製)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