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咖啡巨頭雀巢PK的菲律賓商業巨頭

1

一門雙大班

「菲華六大班」之一的吳奕輝家族中,事實上除了吳奕輝一門外,還有另一名著名大班,他就是菲人投資集團榮譽董事長吳天恩。吳氏家族「一門雙大班」,也算是菲律賓華商界的一個傳奇。

吳天恩的祖父吳文皎,乃吳奕輝曾祖父吳文鮡的二胞弟,從家鄉福建石獅坑東村來到菲律賓宿務后,也自立門戶,經商發家。從輩分來排,吳天恩是吳奕輝的同宗堂叔。

菲人投資集團榮譽董事長吳天恩

2016年3月10日,吳天恩這位菲華商業巨擘與世長辭,享年88歲。

吳天恩1955年從一家小型金融公司起家,經過艱辛打拚,與妻子一同創立菲人投資(Filivest)。如今,菲人投資旗下的公司包括菲人投資土地公司、菲人投資亞拉芒公司、東西方銀行、太平洋糖業控股公司等,是全菲最大的上市集團公司之一。其中,僅菲人地產公司,2016年凈利潤就達85億元。

Advertisements

2012年5月7日,吳天恩家族旗下的菲律賓東西方銀行(EastWest Bank)在菲律賓證券交易所上市,該行經與與AIGPhilam儲蓄銀行合併后,已是一家菲律賓全能銀行,總部位於波弗特海。

以上這幅珍貴的歷史照片,是1993年時任菲律賓的總統拉莫斯,會見「菲華六大班」時的合影。照片中前排左起第一位,就是吳天恩先生,他的同宗大班吳奕輝先生,站在了後排右二的位置。這張合影里,還包括了施至誠、楊應琳、陳永栽、鄭少堅等著名菲律賓華人實業家。

2

踩著腳踏車賣肥皂起家

生在富庶家庭的吳奕輝,是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父親在世的時候,經營著宿務當地最大的電影院,我家住很大的房子,我念最好的學校,我還有一個特權——可以不買票去看電影。」

Advertisements

接受國內媒體訪問的吳奕輝及夫人楊菀薇

不過,在吳奕輝12歲的時候,這美好的時光,像電影膠片被掐斷一樣停播了。父親因風寒不治早逝,家道中落,為節省花銷,母親帶著弟弟妹妹回到中國,只有吳奕輝留在菲律賓,寄養在叔叔家,由叔叔供著他念高中。

吳奕輝父母和一家人合影

二戰在菲律賓爆發后,叔叔再也無法負擔起學費,加上吳奕輝的母親和弟弟妹妹們雖是回國,卻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為了支持母親撫養家庭,15歲的吳奕輝只好中途輟學,開始踩著腳踏車,穿梭在宿務的小街小巷,四處叫賣肥皂、毛巾針線等雜貨。自此,吳奕輝開始其傳奇的商業生涯。

戰爭爆發后,菲律賓進入物資短缺時代,不少人靠回收廢舊物謀生。吳奕輝也跟著比他年紀大的人,一起擠在雜貨船上,來往於宿務和首都馬尼拉之間,販賣橡膠輪胎。

戰爭結束后,他參與一些進口貿易,但由於上世紀50年代菲律賓政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對進出口加征關稅,外貿生意也就難為,吳奕輝就放棄了做進出口。後來,他看到澱粉有商機,找人借錢,開了一家玉米澱粉加工廠,這是他創辦事業的開端。

戰後的蕭條終於迎來轉機,可市場的競爭卻更加激烈。1954年創辦的這家澱粉加工廠,為29歲吳奕輝攢下了「第一桶金」。當他把澱粉廠擴大成環球玉米產品公司(UCP)后,卻遭遇了一場殘酷的價格戰。

加工能力越來越大,大家都在拼價格戰,那一場價格大戰後,有1/3業內公司倒閉了。

殘酷市場競爭現實下,吳奕輝意識到,打價格戰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傷了別人的同時也害了自己,若沒有創響自己的品牌,光靠打「價格牌」,最後也是死路一條。於是,吳奕輝一方面招賢納士,強化企業內部的技術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大打明星代言營銷術,企業不久就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3

與咖啡巨頭雀巢PK

「我喜歡每天都有新的挑戰,我也喜歡和強者競爭。」這是後來站在人生事業頂峰的吳奕輝常說的一句話。

吳奕輝,人送外號「菲律賓的李嘉誠」,一手創辦的JG頂峰控股旗下產業,橫跨各行各業。如果要問起吳奕輝最鐘意的產業板塊,我想一定是他投身的食品業,特別是他引以為傲的咖啡事業。

接受訪問的吳老先生曾如是說:「重要的是通過咖啡業的成功,我們積累了足夠的資源和資本,後面的產業都是建立在咖啡業的基礎上。」

說起吳奕輝涉足咖啡業,就得說他與咖啡巨頭雀巢的PK。

1961年,就在雀巢公司將咖啡伴侶這種粉末狀奶精生產並註冊商標之時,吳奕輝也在同一年開始涉足咖啡業。當然,作為一家行業里的新工廠,要在市場挑戰世界巨頭雀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雀巢在東南亞佔據市場的大頭,但是在剩餘的市場份額中我們依舊能找到生存發展的空間。」吳奕輝如是說。為了擠入市場,吳奕輝給自己的咖啡產品進行精準定位后,用自己大女兒的名字羅賓娜作為企業命名,成立了環球羅賓娜公司(URC)。以自己女兒名字作為企業品牌,也是一種品牌戰略,其背後是大寫的「信譽」。隨著Blend45咖啡獲得大賣,這家公司的咖啡一下子打開了市場。

緊追之後,吳奕輝又從速溶咖啡向餅乾、膨化食品、糖果等食品領域擴展。1995年,回到中國內地投資的吳奕輝,創立了百宜食品。2005年,環球羅賓娜又收購了本土「皇室」品牌,在麥片這個食品細分領域搶到了很好的市場位置。僅隔一年多,2007年,他又在上海開設新廠,進軍中國的餅乾市場。

2008年,吳奕輝(左)與著名演員徐帆(右)出席上海嘉定環球羅賓娜公司餅乾生產線的新品發布會

當時,吳奕輝認為,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而食品業又是高度分化的產業,目前只有在飲料和速食麵領域有諸如統一、娃哈哈之類的大牌,其他的食品行業基本上都是屬於各自為政,沒有一個諸如雀巢這樣能在國際市場當中叫得響的大牌。可吳奕輝自信地說,這種分散的情況,十年以後會發生變化。敏銳的市場眼光,加上「誠信、能力、忠誠」的經商三原則,讓吳奕輝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我們應該看到,正因為通過涉足咖啡業,將食品行業做熟,這也是吳奕輝成功的關鍵。我們做製造的,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也只有堅守,才有從事製造業最需要的自信、創新、品牌和專業。

此外,吳奕輝的食品業矩陣,很多是通過企業併購建立的,他從熟悉的行業入手,併購后也就容易整合。今天很多企業進行併購時,往往僅看到哪個行業獲利比較高,就急不可耐地追進去,如此的跨行業併購,雖然看上去很美,卻最後吞食苦果。恆大冰泉,起初似乎在全國包裝水市場「勢不可擋」,推廣聲勢浩大,最後怎麼樣?「燒錢不眨眼」的壕許家印,交上超過40億元的「天價學費」后,「賣身」大撤退!

4

商業併購界「老狐狸」

SM集團施至成,被人稱為「從沒失手過的老狐狸」,比施至成小一歲的吳奕輝,也是商業併購界的「老狐狸」,否則就不會有「菲律賓李嘉誠」之大號。

約翰•鄧普頓,被譽為「全球投資的鼻祖」、20世紀最著名的逆向投資者,他有句投資名言:「行情總是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

鄧普頓認為,「沒有什麼投資是永遠的,要對預期的改變作出適當的改變。」當SM集團已經在中國內地廈門等地開設多家購物廣場時,吳奕輝進軍中國開始之初卻像「蝸牛挪步」。拿到上海羅賓森廣場的地皮,是在1994年,可到2007年建成使用時,足足花了14年,而且這還是吳奕輝JG頂峰集團投資中國的首個建成項目。同樣,位於廈門火車站的羅賓森購物商圈,1996年就早早拿地,佔地45萬平方米,從正式動工到建成使用,也是花上很多時間。

菲律賓本土的羅賓森超市

這些項目,其實是一種「投石問路」,後來,吳奕輝開始改變策略,改為通過快速併購方式,來實現零售商業的大擴張。比如,在短短時間內,就收購了湖南知名連鎖超市家潤多、華銀旺以及陝西的海星超市。特別是海星的併購大戲,更是頗費周折。

說實在話,吳奕輝最初在國內零售市場「跑馬圈地」非常低調,要不是購寶集團與海星集團的併購糾紛升溫,可能吳奕輝這位菲律賓富豪還想在中國市場擴張版圖裡繼續「潛水」下去。

「有人的地方就有海星超市」。過去,海星超市在西北民營零售中,可稱得上第一品牌,僅在陝西一處就有109家門店,當時的海星集團董事長榮海,名列「福布斯富豪」,還被標榜為中國西北「標準化零售業」的締造者。

2008年6月1日,澳大利亞零售業併購機構購寶集團,以2﹒38億元作價併購海星集團旗下的海星超市全盤資產。簽約那天,現場其樂融融,賓主盡歡。

沒想到僅半年後的2009年2月25日,購寶就悄無聲息掛出「暫停營業,內部整頓」的牌子,跑了!原來,購寶與海星的併購大戲,是「燙手山芋」,被捲入「購寶與海星併購糾紛」的,有百餘家停業的超市門店,3000多名員工,上千家被拖欠賬款的供貨商,1家上市公司,1家全球知名會計事務所和1個很難斷定孰是孰非的「?」號。當時,這起併購糾紛驚動了陝西省政府,責成購寶、海星10日內協商解決糾紛,此後,又陷入曠日持久的海星、購寶民事訴訟系列案件。

後來,人們發現,購寶集團這家外資企業的神秘的大股東之一,是菲律賓頂峰控股集團創始人吳奕輝,第二大股東是澳大利亞第二大投行博克布朗,剩下的為澳大利亞一批投資者共同投資。不少人認為,購寶當時之所以看中海星、家潤多、華銀旺等中西部地區的本土零售企業,是為了日後打包在新加坡等地上市。

由吳奕輝JG頂峰投資的廈門羅賓森購物廣場

通觀吳奕輝的併購模式,首先是先收購本土品牌連鎖零售企業,在各品牌獨立運營時,再實行「先收購再整合」、「先本土化再菲律賓化」路徑,最後以一種消費者所能接受的菲律賓風格呈現。

另外,吳奕輝作為商業併購界的「老狐狸」,在投資方面也善於「蟄伏」。就在幾天前(6月21日),國際金融巨頭、大華銀行老闆黃祖耀旗下的華業集團、聯合工業以及虎豹企業(HawPar),在新加坡股市要求停牌,市場投資者立馬聚焦這一個問題:聯合工業將何去何從?

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董事長黃祖耀,祖籍地為金門,與吳奕輝出生地鼓浪嶼,隔海相望

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黃祖耀家族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收購活動,實力和規模迅速壯大。比如,1971年,他購得了福建系大老、「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創辦的崇僑銀行53.15%的股份;1973年,他又購得廣東系大老余東旋創辦的利華銀行全部股權。

1984年和1987年,黃祖耀又成功地收購了遠東銀行和工商銀行,大華所轄的銀行網路,與新加坡發展銀行、華僑銀行和華聯銀行並列為新加坡四大銀行集團。

除銀行業外,黃祖耀還通過銀行這個槓桿,吃掉了以生產虎標萬金油著稱的虎豹兄弟國際公司等企業;另外,他還在聯合工業集團、新加坡報業控股及新加坡置地等公司擁有相當多的股權。大華銀行集團,目前已經是新加坡本土擁有最多掛牌公司的大財團。

接受採訪的宿務太平洋航空公司CEO吳詩農

在聯合工業集團控股上,黃祖耀採用「四兩撥千斤」來突破僵局的巧妙布局,他面對的第二大股東吳奕輝,持股權達37%,至今已在這家公司持守18年了。

黃祖耀若想通過旗下華業全面收購聯合工業,如何跨過吳奕輝這道坎,自然吸引市場目光。由於吳奕輝去年90歲時,已表示交棒給兒子吳詩農,新一代掌舵人是否會脫售上代人堅守18年的投資版圖,值得進一步觀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